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以其悲剧性的流亡经历、极具争议的政治小说、道德传教士的形象而享有盛名。索尔仁尼琴用针砭时弊的写作方式揭露时代毒疮,为贫苦人民发声。试从其小说的叙事视角切入,探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在短篇小说《玛特廖娜的家》中的具体体现。索尔仁尼琴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有效发挥了视角在小说叙事中的独特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读者》(2011年第8期)刊载《索尔仁尼琴的罗曼史》,其中有这样一段:索尔仁尼琴瞒着妻子悄悄来到列宁格勒,与女教授携手徜徉在涅瓦河畔,共同度过了20个日夜的美好时光。当他回到梁赞的家中时,如沐春风的作家无法掩饰内心的兴奋,在妻子的一再追问下供出了实情。  相似文献   

3.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是苏联作家中令人瞩目的一个。他的一生,起落无常。毁誉参半。写作为他赢得殊荣,获一九七0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活动又迫使他流亡国外,客居异邦。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在西方好评如潮,常盛不衰,被誉为“具有全球性的魁力”。在他的祖国,则是戏剧性的遭遇:初涉文坛,片刻辉煌。之后,受到批判,长期被禁。直到一九九0年,他逃亡西方十六年后,他的故国,掀起了异乎寻常的“索尔六尼琴热”。纵观三十多年来索尔仁尼琴创作引起的一系列反响,无不与时代休戚相关。一九六二年发表处女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相似文献   

4.
索尔仁尼琴小说《癌病楼》以诸多人物众彩纷呈的演绎,面对癌症威胁时表现出的不同思索与态度,表现出对生命的思索与叩问。本文从癌病楼的环境因素、合理的生命存在方式及生命意义的追寻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挖掘在"癌病楼"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所展现出的普遍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蓓 《考试周刊》2009,(13):23-24
索尔仁尼琴是苏联作家中不容忽视的一位。本文通过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经历及其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揭示出他不寻常人生遭遇对他文学风格的重大影响。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过程密切相连,并最终形成了其呼唤人道主义和追求真理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享誉文坛的广西籍小说家何诹,其作品《碎琴楼》曾被誉为古典写情小说的绝唱,"挽近文言长篇之眉目"。《碎琴楼》的艺术眼光多聚焦于《红楼梦》,无论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还是叙述方式和艺术风格,《碎琴楼》对《红楼梦》的参照都不言而喻。可以这样说,《碎琴楼》就是民初的一支《红楼梦》短曲。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批评界往往将其泛政治化,不管是反面定性还是正面褒扬,都没有超越政治的层面.其实,作品昭示的是超阶级平面的永恒主题对道德、人性沉沦的拷问,呼唤至善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风雅颂》与《人生》具有互文性关联,杨科其实就是进城后的高加林。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相同又相异的人物关系模式,其相同处在于都包含着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以及"负心汉"又被别的女子所负的情节模式,而且城乡矛盾都在男女的结合与分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雅颂》对《人生》的"修改"和"误读"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负"与"被负"的行为中所犯的错误程度上的区别,由此也显示了两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作者态度和作品审美风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琴"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本文试以《西厢记》、《玉簪记》、《琴心记》为例,从人物环境构造、结构情节和主题建构方面探析"琴"意象在才子佳人戏曲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10.
索尔仁尼琴的小说《癌症楼》历来倍受推崇。小说主要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小说中,科斯托格洛托夫的生存境遇尤其值得关注,他在困境下的不屈与反抗,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都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尤为动人,而科斯托格洛托夫身上所体现的种种品质正是他对权力自由的争取以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1.
以阿城的《棋王》和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两篇小说作为蓝本,比较分析其对“吃”的书写的内涵与方法,透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文学对“吃”的书写的转型,并揭示出这种转型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朋友认为我写的太多了。《祝勇作品系列》(东方出版社出版)20卷,差不多500万字,比有些作家一辈子的作品都多了。我笑言:托尔斯泰俄文版全集,多达100卷;索尔仁尼琴,仅《红轮》一部小说,就多达20多卷、七八十册,2000多万字。与他们相比,我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还没有过半,只有五分之一吧。  相似文献   

13.
1920年,瑞典皇家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不料,这一举动引起了前苏联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这是“冷战性质的政治挑衅”。当然,索尔仁尼琴未能前去领奖,瑞典皇家学院在受奖缺席的情况下宣读了授奖词,称赞他的作品“具有全球性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他对贯穿于许多伟大前驱作品中无可比拟的俄罗斯传统的继承,他和他的前辈作家各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象征性地表达自己对俄罗斯苦难的沉思和对俄罗斯母亲的挚爱。”1972年,瑞典皇家学院又派学术秘书前往莫斯科给索尔仁尼琴颁奖,却因前苏联政府不发给签证也…  相似文献   

14.
《文学教育(上)》2010,(11):160-160
《红轮》是2008年过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生前所创的小说中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全书近千万字,也是这位堪称“俄罗斯良心”的作家耗尽一生精力完成的史实作品。日前,小说《红轮》第一卷中文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与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共同推出,这也是《红轮》首次在国内出版。《红轮》系列小说从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及随后俄国国内革命、1916年俄国民权运动、1917年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和无产阶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5.
《Hello!树先生》和《钢的琴》两部"叫好不叫座"中国小成本艺术电影又一次上演了"爱比死更冷"的悲喜剧。两部电影切近"底层"风格特异,揉正剧与喜剧、再现与表现为一体,充满"二元对立"的关系,共同演绎了现代化中国荒腔走板式的"荒诞"与"疯狂"。《Hello!树先生》和《钢的琴》相继出现无疑是对中国现有电影严重同质化的有力抵抗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前两天,偶然翻看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的&lt;古拉格群岛&gt;,读到一段,觉得特别有趣,在这里给大家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维熙与索尔仁尼琴分别是中苏"大墙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以上个世纪的劳改营为背景,描写了一批因政治运动而被劳改之人的命运。两位作家特别关注了劳改犯们在环境极其恶劣的劳改营里人性的善良之处,中国作家从维熙笔下的人物都有着"圣人"式的善良——似真金般,不论身处何境都能以中国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善"去帮助他人;而索尔仁尼琴笔下的人物则心怀基督式的怜悯之善,充满着生命的情怀,活出自己的原则与立场。  相似文献   

18.
《只争朝夕》是公认的索尔&#183;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对小说的叙事节奏进行了分析,认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汤米&#183;威尔赫姆人生中痛苦但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天的描述,体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叙事中时快时慢,张弛有度,造成叙事节奏的多种变化,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给读者以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靖涵 《考试周刊》2011,(26):29-30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三重门》这两部小说都塑造了"迷惘的少年"这一形象,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就两本书中主人公迷惘形象的塑造,以及主题选择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挖掘出两者背后深层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