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翻译的《武则天四大奇案》是一部接受程度较好的中译外作品。通过原作与译作的对比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诗学做了些改动,经分析发现这些改动是以西方侦探小说的写作标准为参照进行的,以达到让读者更好地阅读译本的目的,从读者的接受程度来看,译者的改动是成功的,此种翻译策略也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邱明华  李霞  金基瑶 《海外英语》2011,(15):148-149,153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发展很快,而将译者主体性运用在文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与自译作品结合研究的人并不多,该文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自译作品中的体现——选用变译的翻译策略来分析探讨张爱玲在自译作品《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翻译中作为译者的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及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翻译文学的地位都会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Evan-Eohar的多元系统假说,分析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及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的翻译目的、对源语文化的认同程度及源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的位置等诸多因素,皆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觉,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就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其最高准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策略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译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语言的功能、文化等外部环境等等。从目的论出发,可以更好地了解译者的翻译策略,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为译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肖媛 《海外英语》2014,(4):130-131,136
翻译伦理针对的是翻译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关系。而我们通过所说的翻译伦理更多的是译者的伦理。该文从信息流的输入与翻译策略的选择入手,以韦努蒂翻译伦理中的因地制宜伦理和"忠实"的伦理为理论指导,以翻译规范的目的 (明晰、真实、信任和理解)为框架,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几个译本进行比较,为今后译者提供一定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夏宜名 《海外英语》2013,(2X):141-142
传统翻译理论对译作的评价标准仅限于"忠实"与否,自翻译文化转向以后,意识形态、赞助人、译者等众多因素被引入翻译评判标准。该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视角,从译者的"能动性"和"为我性"两个方面研究厄杰顿《金瓶梅》英译本,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译介的主要因素,及译者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译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卞之琳与朱生豪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进行总结,大致包括四个主要目的:"为传承翻译思想而译"、"为预期读者而译"、"为赞助商而译"以及"为时代所需而译"。再者,以朱生豪与卞之琳的《哈姆雷特》片段为语料,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目的论出发,在各自的翻译目的指导下,两个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本文从词汇、音律、双关语三个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对原著和译文之间的转译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但由于译文有其特定的目的语受众,又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迎合目的语的一些特点。本文拟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选取几个句子为例,从人名翻译、小品词翻译和动词翻译三个方面,探讨关于文学作品翻译中语境和意义传达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王林浩 《海外英语》2014,(15):134-137,156
外宣翻译是翻译中的新兴领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多的研究。袁晓宁老师在《中国翻译》2013年第一期撰文提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即在语言表达层面坚持"以目的语为归依",在文化层面要"以我为准"。该文对该文进行了批评性分析,以期就外宣翻译提出相对可行的策略。该文认为,外宣翻译的目的不仅是让国外受众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接纳我们的宣传信息,而且旨在引导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达到有利于我的外宣效果。为此,外宣译者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都必须采取"以国外受众为依归"的策略,以保证译文语言上流畅易懂、文化上易于接受。此外,该文提出应当把文化国际主义作为外宣翻译工作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0.
翻译在本质上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涉及到译者的认知策略选择及自动化处理机制。《翻译行为、翻译过程及翻译策略》一书所述有声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了解译者解决翻译问题时采取策略的具体程序,更好地阐释翻译思维过程,有助于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也是翻译研究的一种崭新途径。在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上对比分析《呼啸山庄》两个译本,全面分析杨苡、方平汉译《呼啸山庄》的过程,从而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些翻译可以作为证明生态翻译研究的可行性案例。  相似文献   

12.
从姓名文化的跨文化翻译方面对英译本《聊斋志异选》进行评析,探讨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在姓名文化的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该利用多种策略,以便让外国读者更好地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欣赏《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进而加深对中国独特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徐俊娥 《海外英语》2015,(3):142-144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负载词是体现一种文化所包含独特信息的词语,是翻译中的难点,而武侠小说由于多重文化负载的缘故,导致翻译工作更难展开。该文从归化与异化理论视角,采用量化分析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译者郝玉青在翻译过程中更多采用了归化的策略,这是因为中国武侠文化传播得并不广泛,异化策略尚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活动的诸多主体性要素中,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而"目的论"恰好为译者主体性的阐释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对林译《黑奴吁天录》中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两方面的体现加以探讨,可以发现该作是在翻译目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行创作性翻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吴萍 《海外英语》2015,(9):138-139
该文以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及葛浩文的英译本为语料,分析英译本的特征。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体现了译者"翻译即重写"的翻译本质观。  相似文献   

17.
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功能翻译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及认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从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18.
基于描述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视角,研究小说《二马》中文化词汇的英译策略,手动提取原文中的汉语文化词汇及其译本中对应的"翻译",形成平行语对并进行数据统计。研究发现,译者使用到了八种翻译方法,总体上倾向于采用文化替换类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方法上的选择主要受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内语境的制约。此外,汉语语言系统的特殊性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文化词汇的英译。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闵福德对金庸的收山之作《鹿鼎记》的翻译活动为研究个案,以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为理论基础,探讨译者在意识形态的操控下对译本进行的改写。在研究中发现,译者在武侠小说英译的过程中会综合考量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小说进行改写,表现为小说的结构、人名翻译等方面,并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入语社会读者能够更好地接受译本。  相似文献   

20.
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选材和策略方面进行探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创作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