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战略性变革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美国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模式创新推动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注重通识教育与跨学科课程,采用研讨式和研究型教学方法,强调个别指导和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教学评价突出"向教性"和"向学性"。受此启发,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以协同培养为路径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以完善评价机制为导向加强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根本目的所在,更是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为此,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必须从自身的定位和目标出发,全面构建人才培养的学科平台、科研平台、研究型课程平台、国际化平台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校园文化等平台,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从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研究型大学具有高水平学科、高素质师资、前沿性科学研究和高层次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优势,理应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但最终体现于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培养方案的问题会使人才培养"先天不足"。下面以某典型研究型大学为例,分析本科培养方案现存的问题,并就如何改进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设计发现,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定向,以书院制、导师制与宽松的专业选择制度为基础,构建了通专结合,面向学术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体系。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存在培养理念较为趋同、特色要素凸显不足以及过于依赖资源投入等问题。未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应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理念,探寻人才培养的特色要素,增强培养模式创新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积极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优势学科平台建设情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思路。以优势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性人才为优势学科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教学科研与研究生产学研基地建设为基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导师创新团队为先导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探索和实践具有优势学科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诉求,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驱动,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自主试验。本科拔尖人才培养需遵循以下规律:针对优质生源,制定精英教育目标;学科交叉融通,优化学术课程规划;依靠名师指导,实施深度教育策略;产教深度融合,开展全程科研训练。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本科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包括建立动态进出的开放选拔机制、阶段性递进的动态管理机制、产学研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研究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质量与素质要求、考察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创新教育状态和解读创新人才培养诸要素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研究型大学应当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科教融合是现代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从理念嬗变来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才培养,但也会带来高等教育组织变革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教融合理念演变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和创新期四个阶段。从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来看,为实现优质科教资源整合,高校围绕发挥科研专家、组织创新和科研平台资源集聚优势,形成了大师领衔、书院制培养和科研平台依托三种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拔尖创新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发挥科研育人优势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提高科教融合育人成效还需在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制度等方面持续改进,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9.
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研究型大学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研究型大学的使命要求其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开放的,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又有助于其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华南理工大学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实施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推动着拔尖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0.
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研究型大学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研究型大学的使命要求其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开放的,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又有助于其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华南理工大学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实施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推动着拔尖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1.
学科交叉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书院制能够营造学科交叉的软硬“双环境”。研究以S大学财经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书院制作为学科交叉培养的准自然实验,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学科交叉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及其机制,运用PSM方法解决选择性偏误造成的内生性问题,发现:学科交叉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业表现和英语能力,以及更扎实的学科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成为具有更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研究为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学科交叉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启发:抓牢学科交叉培养支点,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调双院培养体系,优化学科交叉软硬“双环境”;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夯实拔尖创新能力根基。  相似文献   

12.
当代知识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本文从当代知识理论的新视角,对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全面知识"的教学观与教育观,指出了它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工程人才培养的历史分析,总结了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并以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为切入点,系统比较了国内研究型大学中典型的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华中科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构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作为重点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行业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北京化工大学以大化工学科架构和大化工人才培养为特色,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优化大化工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以产学研搭建大化工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大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大化工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庄严使命,而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更发挥着以一持万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日益凸显,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此,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16.
学科交叉已成为知识创新、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国民关注的重点。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于现代社会,不足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大学转变人才培养思维,多元探讨新的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方式。本文主要是从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上分析新时代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型大学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科学研究是促进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体方式,是研究型大学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研究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应形成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基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职能整合状态。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研究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拔尖创新人才从大学本科研究型人才培养开始,本文从认知过程讨论研究型人才的特征及培养成才环境,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讨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模式和对策,并进行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19.
探索关于如何建立科学系统的拔尖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是我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及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当前对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从研究背景及意义为切入点,分析目前大学生拔尖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从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探究出现今培养方式需要以导师制为核心基础,同时要与拔尖式创新型"产学研"结合,优化课程设置,营造创新型学风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0.
课程是大学教育的主要载体,是研究型大学保障本科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基础。对2010年中美两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具有自身特点,同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研究型大学在今后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加强对课程目标梯度结构的改进,并且突破学科化的人才培养框架,增加跨学科的整合性学习,发挥合作学习活跃的优势,加强生师互动,提高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设良好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