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习作的应然状态是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其中自由生长,诗意栖居,而实然状态是习作中"茫然无我、呆头呆我、虚情假我、似我非我"等问题普遍存在,儿童"自我"的缺失导致了习作与儿童生活和生命的隔离。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要唤醒儿童习作的"自我场",即:唤醒儿童"本能的缪斯"、情感的体验、自由的表达,归还儿童生活在场、阅读在场、习作在场的权利,让儿童的习作彰显教育原生态的活泼泼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倡导"自由表达",让儿童作文回归生命本真,呼唤儿童作文的生命活力在习作过程中的真情投入和倾情投入,让学生享受自由写作状态。因此,如果孩子们能兴趣十足地参与习作教学,他们喜欢看、喜欢说、喜欢写、喜欢评,沐浴在习作教学的快乐课堂,孩子们的习作能力就能得到极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学为中心"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和儿童保持平等的地位,以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感受来自儿童内心的"童声":要关注儿童生活,促进自由积累;丰富习作语言,引导自由表达;基于有效评价,激发习作情感。  相似文献   

4.
王乐 《中学教育》2020,17(2):45-51,60
学校是由教学生活和闲暇生活共同构成的特殊“栖居方式”.自由性是闲暇的本质属性,它对于学校生活中儿童的整全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使儿童发展在多种可能中更加充分和完整,激发和培养儿童自我意识以及帮助儿童“补充能量”,提高学校生活幸福感.当前,学校生活中儿童的闲暇自由在环境与制度“共同裹胁”的结构性掣肘中出现失度,具体表现为“工业思维”下闲暇意识的自由失语,“规训与惩戒”下闲暇时空的自由失范以及“释放的干涉”下闲暇方式的自由失位.根据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闲暇的自由意蕴应从两个维度重构:积极意义上主体解放的自由向度,包括闲暇观、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转变;消极意义上环境解放的自由限度,包括在劳动与享乐的张力间构建边界与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5.
闲暇是个体获得自由的表现之一。亚里士多德最早对闲暇做出系统论述,认为闲暇具有时间和状态两重意义:闲暇时间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闲暇状态是幸福的表现状态之一。德性是闲暇的前提与限度,闲暇必须合于德性,同时闲暇生活也是德性养成的重要场域。在数字时代,儿童闲暇面临内容和时间的问题:娱乐消遣充斥闲暇的内容,闲暇时间仅余意义空壳,导致德性和沉思在数字时代儿童的闲暇生活中难以寻觅,闲暇失去其获得幸福的应然价值。应引导儿童从学会生存走向学会闲暇;以德性约束儿童的闲暇生活,使闲暇生活成为育德的平台;面对数字时代的信息洪流,应加强儿童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信息辨别力。  相似文献   

6.
在习作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需要强化一种"在场"的习作课程意识。将"在场习作"课程与"在场习作"指导相结合,以结构与存在为经纬度,以数字化教学形态为三维模式,使得学生在动态中通过不断地自我体验、自我生成和自我完善达到个性表达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7.
儿童的习作充满情感且富有童真,洋溢思维而又观照生命,是儿童在觉醒状态下对体验或经历的觉察所形成的动态影像。构建、优化儿童习作的心理影像,能够帮助其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情感、思维等内在心理活动和思想认知,真正实现"以我手写我心",实现儿童习作的生命化表达。  相似文献   

8.
游戏是儿童习作的精神底色。习作教学应立足儿童的生命本原,呵护儿童习作的游戏精神,让儿童真正像玩游戏一样快乐、自由地习作。要"有意思",内容上回归儿童习作的游戏本真;要"有规矩",方法上体现儿童习作的游戏本色;要"有自由",评价上尊重儿童习作的游戏本质。  相似文献   

9.
习作是儿童表情达意、书写真我、洋溢灵性、激发悟性、张扬个性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故作为儿童作文的教学者,要努力让小学生习作教学回归儿童本位,彰显学生作文的儿童天性。一、让习作与生活无缝链接回归儿童本位的习作课堂,就必须努力做到关注儿童生活,尊重每一个能够激发儿童表现欲望的  相似文献   

10.
"自由表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已被《语文课程标准》吸收并赋予习作教学勃勃生机,给习作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新路。但"自由表达"并非"自流表达",它是学生学习习作时应有的一种心态,即以一种开放的,没有压力的心态写作。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本文在分析了"自由表达"提出的背景、"自由表达"的内涵的基础上,对如何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以达到"自由表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儿童生活习作教育研究”是我校参加的一个省级课题。儿童生活习作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赋予教学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情实感,使习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习作教学研究是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的习作教学,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习作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习作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12.
熊继鹏 《成才之路》2009,(16):79-7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的习作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了孩子们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追寻着一种儿童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儿童习作的根本旨趣是解放儿童的"本质力量",让儿童在"成事"中"成人"、"成文"。因此,儿童习作必须从狭隘的书本中挣脱出来,走向广阔的"生活田野"。"田野"是儿童习作的生命之所在。在"田野化习作"中,儿童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表达自我对生活的体认、发现,放飞自我的生命,探寻自我的心灵,完善自我的人格!一、田野化习作:表达儿童生命的田园牧歌  相似文献   

14.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的习作要求是"重视培养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注重培养学生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即习作不受文体、篇章的束缚,重在表达自由、表达真实。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的习作确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以来,以倡导自由表达为核心的还习作以"自由"的作文教学理念(即"自由习作")逐渐成为作文教改的一种主流。然而,由于对"自由习作"内涵的解读各有不同,以致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及教学效果也各不一样。试以"自由习作"有关课题实验的实践体会,从"心灵层面"观照、探析自由习作的本质内涵及教学意义。以谋求在学生习作过程中能够真切、辩证地改进指导策略,消除人为束缚,还学生表达以自由。  相似文献   

16.
蔡亚 《教学与管理》2021,(11):29-31
"碎片化习作"是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及文本呈现方式综合影响下的一种写作样态.与传统在规定时间完成既定内容的习作方式不同,零碎性、片段化、非连续性是其主要特征.碎片化习作是在真实情境中儿童的个性化表达,教师须及时记录儿童的"碎片灵感",形成多样化资源,合理规划"碎片类型",展开梯度化训练,适时升级"碎片体系",使习作走向整体.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是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黄金岁月。在这个时段,无论怎么强调习作兴趣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不喜欢习作,甚至厌烦习作,那么直接影响着这个人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其缺憾是不言而喻的。有不少一线教师认为,知识就是规范,在起步阶段讲"规范",会破坏了儿童的习作兴趣;知识就是限制,在起步阶段就"限制",会束缚儿童的习作自由。其实他们将"习作要求"和"习作知识"这两个概念混淆了。"习作要求"指的是儿童完成一篇习作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自由表达发展研究,是我校承担的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关注学生口语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关注书面语言的自由表达.对此,我们积极开展教学实验,拓展自由习作的空间,营造愉快、宽松的自由习作氛围,减轻学生习作的心理负担,指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9.
郑海燕 《考试周刊》2014,(36):38-38
小学作文教学中关于学生习作"自由表达"和教师"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两者的关系进行梳理,提出在倡导"自由表达"的前提下实现"价值引领"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分析 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观察作文是这一阶段习作训练的重要形式."画秋景--写秋色"是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一次观察习作活动.它与单元主题"色彩"紧密联系,旨在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丰富色彩,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习作让学生自己画一幅图画再来写作,使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