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狗包第》选自巴金的《随想录》。《随想录》被评论界誉为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伟大著作。巴金很看重这部历时八年,当做遗书来写的生命之书。他曾谦虚地说,自己一生没写什么,不过写了《随想录》。  相似文献   

2.
胡景敏所著《巴金〈随想录〉研究》准确把握到《随想录》研究的两个关键点——历史语境和深层指向,使《随想录》研究达到新的高度。胡景敏《巴金〈随想录〉研究》采用了还原历史语境、互文考察、传播与接受效应研究等方法,从方法学的角度为学界提供了新的启示。胡景敏《巴金〈随想录〉研究》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学术命题,如"随想作家群"。  相似文献   

3.
文学巨匠、世纪老人巴金一生经历坎坷,饱经风霜,他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厚的精神遗产。《随想录》是巴金老人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他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进行深深的自贵和沉痛的忏悔。他用笔作刀,对自己进行深入的解剖,深入到灵魂深处进行拷问。这种反思和忏悔成为他一生的情结,是贯穿《随想录》的一条红线,是巴金老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随想录》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对时代的反省与批判以及对自己深刻反思的继承和发展。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严肃的历史反思,对国民性的反省和批判,是五四时期作家所忏悔的主题,也是巴金《随想录》忏悔的主题。《随想录》中,作者与民族和时代共忏悔,也开创了新时期散文创作自我审判自我忏悔意识的新风气。  相似文献   

5.
《随想录》简介《随想录》是巴金以“随想”的形式写成的一系列杂文,共150篇。写作《随想录》的目的是为了“讲真话”,用真话建立起一座“揭露‘文革’的博物馆”。《随想录》起初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上连载,后合订成册,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鉴于巴金的健康状况,一般认为它将是巴金最后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巴金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我国新文学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世瞩目,有口皆碑。近年来,他提倡“讲真话”的呼声,又在思想界和社会各个阶层中引起了广泛…  相似文献   

6.
《随想录》的写作,既不同于一般的散文书写,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回忆录。作为一名幸存者,巴金的历史见证者的角色意识,决定了《随想录》的写作面向。《随想录》中,巴金忏悔的向度并不是线性的突进,而指向的是灵魂的安妥,即在肯定—否定—肯定的往复辩难过程中展现人性的真实。巴金以一个幸存者的姿态强调友谊之于他个体生命的重要性,可以说,那些停靠在他记忆深处的亡灵构成他写作《随想录》最重要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7.
巴金在1979年至1986年间完成的42万字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以及《无肠集》,共150篇,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散文作品,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的文学价值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及文学范畴。从语言角度来看,《随想录》可作为一部社会语言学教材,质朴、自然、深情、流畅及清新刚健,是《随想录》最大的语言特色,也是巴金散文语言的底色。  相似文献   

8.
孔勇 《现代语文》2005,(5):14-14
《随想录》是巴金以“随想”的形式写成的一系列杂文,共150篇。《随想录》按发表的先后顺序,陆续收入《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中,1987年五册合一,成为一个合订本,以《随想录》冠名。  相似文献   

9.
周英顺  马进 《现代语文》2011,(3):104-105
【教材和学情分析】《小狗包弟》选自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是一篇文字平实,内容感人的叙事性散文,其因小见大、以小动物反映大时代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勇气、深刻的反省忏悔意识等等,都值得学生揣摩和探究。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随想录》是当作"遗嘱写"的,这个命题使我们感到一种真诚的肃穆和神圣的氛围.《随想录》摒弃虚假与矫情,反对欺骗与花言巧语.人与历史的关系是《随想录》的基本话题,集中为对"文革"的思考.巴金的理性精神不仅表现为彻底否定"文革",而且表现为在自我解剖中重获文化良知.  相似文献   

11.
凯迪网络消息,2014年11月25日是巴金诞辰110周年,有媒体撰文纪念巴金。而巴金晚年的忏悔之言,"对自己的表演感到恶心"再次引人深思。巴金最初在《随想录》中的《一颗桃核的喜剧》,他责问自己:"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在《怀念非英兄》中巴金直接拷问自己,对自己随大流撰写的批判文章表达了深切的自责:"只有在反胡风和反右运动中,我  相似文献   

12.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以沉痛的心情和理性的反思,回顾了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在1978年12月1日到1986年8月20日。写下了150篇散文,后陆续以每30篇编为一集,共出5卷本《随想录》,依次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总计42万余字。这部巨著的写作,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而言,不仅是工作的艰辛,更是对心灵的无情拷问,同时还是灵魂深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相似文献   

13.
《随想录》是巴金在1978到1986年所写随感的合集。共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部分,共150篇散文。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来探索国家民族的道路,并对自我灵魂进行深度的解剖,自觉与历史共同承担责任,表现出知识分子的反思精神。巴金在随想中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弱点和封建思想,探索出一条讲真话的道路,在追忆过去的事件中体现出一个人真实的生命情感。巴金可以说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在晚年伴随着病痛的折磨所写下的《随想录》是老人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这部散文集不仅是伟大思想的里程碑而且开拓了散文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随想录》,充溢着这位世纪作家的善良、悲悯与博爱。《随想录》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高峰”之作,在于它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  相似文献   

15.
《小狗包弟》原载于巴金的《随想录》第二集《探索集》,《语文建设》曾在2004年进行推荐,今全文收录在人教版、苏教版等语文教材中,成为高中必修课文之一。谢冕先生在推荐意见中说:“《小狗包弟》是一篇真诚忏悔自己的文字。巴金先生通过小狗包弟的命运,讲述一个残酷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一段心灵苦难的经历。  相似文献   

16.
杨晴 《语文天地》2012,(8):10-11
《怀念萧珊》选自巴金先生晚年创作的散文集《随想录》。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并了解其写作背景后,再重读《怀念萧珊》一文,则深刻体会到,我们应把文学家巴金和思想家巴金同时引入阅读的视野,从问句的设置入手,细读《怀念萧珊》中蕴藉的理性思考,不仅有助于体味《随想录》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备的特色,而且还有助于比较完整地读...  相似文献   

17.
1978年12月.历经“文革”苦难的巴金老人开始写作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1979年春天.巴金重返巴黎。刚刚经历过“文革”浩劫的巴金.思想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旧地重游带给他的不只是兴奋、亲切。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在《随想录》中,巴金一再提到他在“文革”初期被迫不停地写交代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董明萱 《学语文》2012,(6):19-20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讲授这篇课文,除了明确教学重难点,还能为学生拓展延伸哪些内容呢?这一直是我摸索并总结的,现有如下收获:  相似文献   

19.
巴金创作的《随想录》,被称为是“一代知识分子觉醒和痛苦思考的结晶”,是一部原罪的大书。巴金原罪意识的形成与家庭出身、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思想及“文革”经历有关。他的原罪意识对于世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7,(3):44-49
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编辑试图删改《随想录》第七十二篇内容,据此,第七十二篇被认为首发在1981年9月25日《收获》第5期上。但巴金并不认可《大公报·大公园》的第七十二篇版本,且在第七十三篇对删改一事提出抗议。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对该文做有题无文处理,该篇全文最早发表于1983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的单行本《真话集》。发表风波体现出巴金为讲真话而抗争的精神。考察第七十二篇、第七十三篇发表始末能从细部充实了巴金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