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相似文献   

2.
李玲玲 《文教资料》2009,(7):153-155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它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理想的人格模式与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幼儿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也是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期.本文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3.
Jock 《成长》2005,(4):78-79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在进行着“性别认同”的社会化过程,都按照基于性别差异的社会期望来履行和实践个体的性别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议论更是成了热门话题:男人追求真正的“男性气质”,女人追求十足的“女性气质”,仿佛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徐青 《中学生天地》2006,(11):28-29
不难看出,男孩乔忧虑的是关于自己的性别角色问题。在我们身边类似情形是不少的:一些男孩从穿着打扮到性格爱好,都像女孩;而有些女孩却从外形到气质都表现得像男孩。已有心理学家及社会学者呼吁人们提防这股风气的蔓延。那么,男孩女孩究竟有哪些区别呢?人的行为,我们有时习惯用诸如“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来加以评说。可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尔斯在对男孩女孩的行为特征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他们几乎都会进行男孩子气的活动(如棒球等竞争性游戏)和女孩子气的活动(如舞蹈)。”从形成的角度看,虽然遗传因素先天地决定了…  相似文献   

5.
我们今天的很多思想都可以从幼儿时期找到根源。幼儿时期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为此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幼儿性别角色建构进行分析,希望观察幼儿所在的家庭、学校以及相关大众传媒是如何把幼儿造就成具有男性或女性的气质角色。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强化家长、学校和大众传媒对于性别的...  相似文献   

6.
从生命形成的那一刻起,人的性别就已确定。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性别决定了一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界定了一个人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简单地说是指由性别差异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特定的权利和位置,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在长期的人类文明进化中,人类在观念上逐渐形成了性别角色的标准,即男性应具有坚强、勇敢、果断和积极进取的特征,而女性则应具有温柔、娴静等特征。一个人的性别角色活动应与生物学上的性别相一致,如果不一致或是相反,就称之为性别角色错位。在幼教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男孩表现出怯弱…  相似文献   

7.
今日,“双性化教育”在美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早至孩子的幼儿期便开始了。所谓的“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双性化教育”设计者认为,教育孩子,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气质),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教育与男孩女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男孩不再具有男性的典型气质,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将男孩的性角色错当成性别角色,忽视了对男孩的性别教育造成的。对性别教育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和柯尔伯格等著名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性别角色大约形成于2—7岁之间,这正是儿童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可是由于我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方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喜好、考察方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一些男孩女性化倾向加重。为了使儿童更健康地成长,学校和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三所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并考察了性别角色观。近10年来大学生与性别一致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大幅减少,未分化性别角色大幅增加;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变化有所不同,女性向未分化和双性化转变,男性的男性化类型降低,向未分化严重偏移;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以传统性别观念为基础,逐渐趋向双性化;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存在很大差异,女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女性双性化趋向突出,而男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理想女性更偏重传统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10.
"男孩危机"导致中小学校"需要男性教师"的呼声愈来愈高,那么,中小学生性别角色错乱是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调所引起的吗?难道男教师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一定阳刚,女教师就培养不出男子汉吗?不同性别的教师特别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对学生成长有何不同呢?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组织专家、校长、班主任、学生和家长从不同视角探讨男性班主任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希望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一、选择适合男孩玩的玩具 心理学家认为,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性别进行认同了,但在行为方面还没有太多的男女区别。孩子到了5岁左右,性别意识变得强烈,开始以自己的性别角色去适应社会生活,表现为男孩喜欢玩男孩的游戏,如打仗、开汽车、开飞机。因而,家长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要有所选择,选择那些与成人男子生活结合比较紧密的玩具。  相似文献   

12.
现行的社会秩序体现了男性的意志、男性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这种特征由性别地位、性别角色和性别气质构成。它们分别属于政治范畴 ,社会范畴 ,心理范畴 ,三者之间相互依赖 ,形成三体相连而又相互独立的独联体。男性认为女性是他者 ,他者的存在是威胁和危险。于是男性必须排除这种威胁和危险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社会秩序体现了男性的意志、男性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这种特征由性别地位、性别角色和性别气质构成.它们分别属于政治范畴,社会范畴,心理范畴,三者之间相互依赖,形成三体相连而又相互独立的独联体.男性认为女性是他者,他者的存在是威胁和危险.于是男性必须排除这种威胁和危险.  相似文献   

14.
李君 《家长》2011,(10):6-6
都说女孩子乖巧懂事,可近几年来,人们却明显感觉男孩越来越"乖"了。这类"乖"男孩在学校里经常被人欺负,遇到挫折只会默默哭泣,做错事只会推脱责任……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培养男孩的阳刚气质已经刻不容缓。男孩阳刚不能单纯理解为拥有像健美先生一样的肌肉,而应该是男性所具备的如自信、勇敢、果断、有责任感等品质,这些都是男孩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的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5.
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青少年中性化等性别角色模糊甚至是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的现象反映出我国青少年性别教育的缺失。反思一下我们除了智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得身心健全。拥有完整的心灵远比高分高能但人格残缺要重要的多!  相似文献   

16.
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青少年中性化等性别角色模糊甚至是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的现象反映出我国青少年性别教育的缺失。反思一下我们除了智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得身心健全。拥有完整的心灵远比高分高能但人格残缺要重要的多!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基本是女教师、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呵护等诸多原因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男孩子女性化,不利于孩子社会性别角色的划分。本文从日常教学活动、家长配合等入手,分析了怎样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8.
性别差异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角色差别和社会角色差别之一。培养性别灵活的人会使人们做出对个人来说是适当的选择,而不是那些基于性别角色的期待。但事实上,一方面,女性为了增加其社会生存的砝码而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重男轻女”观念还在起作用,一些男孩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  相似文献   

19.
李娟 《考试周刊》2012,(63):119-120
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做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为了了解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情况,青少年运动员的性别角色双性化在不同性别与训练年限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212名中学生及其父母为被试,考察父母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性别角色平等态度、性别角色的关系。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男生的母亲比女生的母亲更认为男女是不平等的,而男孩的父亲与女孩的父亲在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上没有差异;父亲、母亲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有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的性别角色没有显著相关,但母亲的性别角度平等态度与孩子的女性性别角色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