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也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威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是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重视对孩子的价值引导,提升其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爱生活、会生活的人;重视孩子公德心的塑造与养成。使其能融入公共生活;尊重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孩子的成长以充分的空间;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书讯     
《少年儿童研究》2005,(4):15-15
当独生子女时代来临,人们忽然发现教育孩子成了“天下第一难”。过去,孩子懂道理多在兄弟姐妹之间体验,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失去了这一天然资源;进入信息社会,孩子的优势往往超过父母。使许多父母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甚至难以和孩子沟通;担当多的父母娇宠孩子,又寄予过高期望,走进了“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  相似文献   

3.
当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为重视,这是幼儿园争取家庭教育配合的有利条件。但由于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很好把握,未能掌握教育规律,从而使得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与幼儿园背道而驰,既影响了幼儿园教育的效果,也使孩子处在一种拉锯式的教育环境中,教育的结果不是促进了孩子的发展,而是贻误了其发展。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必须做到教育的同步与一致。一、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有些家长只注重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为孩子购买各类高档的“启智玩具”,不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不关心孩子的情感生活。这种“重智轻德”的…  相似文献   

4.
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的影响,使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本文提出“治贫”、“治愚”应双管齐下,同时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完善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构筑社会防范体系。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协调,以形成导向合一的教育机制,增强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书讯     
《少年儿童研究》2005,(3):36-36
当独生子女时代来临,人们忽然发现教育孩子成了“天下第一难”。过去,孩子懂道理多在兄弟姐妹之间体验。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失去了这一天然资源,进入信息社会,孩子的优势往往超过父母,使许多父母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甚至难以和孩子沟通;相当多的你母娇笼孩子,又寄予过高期望,走进了“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  相似文献   

6.
儿童早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条件哈尔滨市教育学院何晓萍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一样,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即家庭早期教育时期。从这时起即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许多有利条件。一、环境比较简单。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他们品德形成的摇篮。家...  相似文献   

7.
建立家长教育队伍参与班级管理银川市第十五中学苗月仙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进行,而家庭与学校的紧密配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代替的。作为一名班主任,务必经常注意做...  相似文献   

8.
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些疏忽、差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次小测验甚至考试成绩不理想也是难免的。家长切不可据此轻易认为孩子是“差生”,从而使孩子丧失信心。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差生”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有孩子自身的思想品德、个性心理、接受能力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及教育失误的客观原因。对此,家长必须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特别是对入学不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参考》2005,(6):62-62
安徽省教育部门开始开展7项行动,推动全省的教育公平工作。主要包括:维护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权益,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贫困生资助行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艾滋病(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保障他们教育权益的“关爱行动”;通过卫星接收站、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点等建设.把“名师教学”、优秀课程送到乡村.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电波行动”;使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教育权”,维护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益的“蓝天行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建设.  相似文献   

10.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时下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常常扮演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唱“红脸”,另一个唱“黑脸”,比如,一个说:快去把作业做完,否则小心我揍你!另一个则赶快说:别那么凶吧,他还是个孩子嘛,他懂什么呢,来,乖乖,先把饭吃了再说。这种情况下,唱“黑脸”的管教体罚孩子,想使孩子感到惧怕;唱“红脸”的说情呵护,想使孩子感到温暖可亲,这种一严一宽,一硬一软的做法究竟好不好呢?我认为这种家庭教育法有诸多弊端。  其一,会把孩子培养成“欺软怕硬”的“两面人”。唱“黑脸”的在家时,他就乖乖听话;一…  相似文献   

11.
柴先亮 《农村教育》2006,(11):42-43
胡锦涛主席指出:“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祖国蓝天下健康幸福地成长”。孩子的健康幸福地成长,已成为全党全社会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培养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让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呢?笔者体会:一是教育的观念要转变;二是面对现实应看到局限教育的弊端;三是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真正实现家庭素质教育;四是努力培养素质较高的复合型劳动者。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使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一个家庭,教育子女成材已是这个家庭的首要任务和目的。但如何培养孩子,怎样教育孩子,使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有些家长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有些父母,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要,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事事听从父母安排。人家的孩子琴弹得好,父母就省吃俭用,花上万元也给自己的孩子买钢琴。强迫孩子一天花几个小时坐在钢琴前,孩子感…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优良品质的形成,应从小进行,从家庭、学校、社会开始,使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如何让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相似文献   

14.
当今孩子,不缺乏活泼和聪慧,不缺乏吃穿和玩乐,不缺乏营养和高档……最缺乏的是对生活的“感觉”:优裕的物质生活,孩子缺失了对人生酸、甜、苦、辣的品尝,使他们的“味觉”失敏;学校、家庭成一线,单调的生活,狭窄的活动空间,孩子缺失了对自然万物的直接感受,使他们的“视觉”失明;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家庭教育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与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甚至产生抵触,它是学校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表现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孩子中心论”。许多家庭认为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应当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他们对孩子的注意点不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更多的是在生活的各种特殊照顾上。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以孩子的意愿为准。这就是现代家庭中“孩子中心论”的表现。因此,孩子就日渐自私,“以我为…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2005,(5):30-31
李嘉诚信奉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一贯勤俭诚信,任教育子女方面,他要求儿子在生活上克勤克俭,不求奢华;在教育子女方面,信守承诺。他特别教导儿子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李嘉诚深知“人的黄昏取决于黎明”的道理,对两个儿子的教育甚为严格。他一方面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使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近读今年1—2月合刊上潘淑芹老师《如何对待“小报告”》一则教育笔记,感到言犹未尽。所谓“打小报告”就是我们统称的幼儿“告状”现象。不论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幼儿受“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不少家长、教师为此发愁。有的担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会出问题,认为小小的孩子就如此“打小报告”,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习气,丧失宝贵的同情心,因而一听孩子“告状”,就感到焦虑不安;有的则为此感到厌烦,认为孩子无聊,对“鸡毛蒜皮”的事却“小题大作”,因而,不是不管不问,就是不问情由地将“告状”者数落一番。上述认识和做法都是…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考评,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学校德育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长期以来,由于思想品德考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冲击,不能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的足够重视,致使对学生思想品德考评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思想品德考评模式单一化;考评结果不真实,难以起到考评的导向、激励和矫正作用;忽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教师的的教育性行为与学生的思想品德考评相脱节;考评成绩没有真正与学生的升级、升学及学校评选各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是孔子关于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知之者”是从道理上使受教育者认识、懂得为什么这么做;“好之者”,是让受教育者在习惯上成为一种爱好,习惯于这么做;“乐之者”,则  相似文献   

20.
做为一名即将入学孩子的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我想谈谈家庭中的幼小衔接教育。 一、正确引导,使幼儿在心理上形成当小学生的良好心态 一般来讲,大多数幼儿都比较向往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愿意成为一名小学生。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我发现,孩子上学的动机主要有两点一是上学表明他“长大了”;二是觉得上学“新鲜”“很好玩”,背书包“很神气”,缺乏对可能出现困难应有的认识和应变能力。还有少数幼儿不愿意做小学生,留恋幼儿园的生活,这多是由家长不当的引导或恫吓造成的,使孩子觉得上学是一种可怕的、受罪的事情。 我在自己的孩子入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