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全球性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并已经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流派。那么,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是应该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呢?通过对诺顿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及墨迪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析,得出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条更好的可选择道路。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的功利价值取向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现代危机的思想根源,因此,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框架内无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问题,但从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致思路径出发的生态中心主义,因其“无为而治”的消极态度和否定人的主体性的被动特征,同样不是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的合理态度,本文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要求人们必须自觉的把人与自然、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辩证地统一起来,探寻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与和谐发展之睡。这既是人与自然之理想关系,也是当代人对待自然应有的基本伦理态度。  相似文献   

3.
当代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开始反思近代以来人类活动方式(以人对自然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在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两种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其争论的焦点是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以及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的不同理解,并由此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观点: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扬弃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不断使人类生存状态恶化,生态美学观应运而生,其发展已经形成不可遏制之势.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生态美学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其核心是生态平等原则,这一原则是对传统美学”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美学,要充分吸收传统哲学的生态智慧.从而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类以征服的姿态从自然界获取更多的物质生产资料时,自然环境恶化,资源的匮乏等生态危机已经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发出了严重警告。因此人类必须关注生态伦理,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突破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界也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在理论上的繁荣与现实的反叛决定了必须对环境伦理进行全面反思。综观其立论基础,无论非人类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都缺乏现实的基础。事实上,环境伦理应立足于“生存论”基础并不断超越生存利益、从理性自然到情感自然,才是环境伦理真正的应然之维。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人类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是人类本性的自然倾向,这种自然倾向在古代和近代哲学,科学和宗教中被上升为普遍信念,即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的实践后果来看,人类中心主义信念既产生了积极效应,也产生了消极效应,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存在着一些偏颇并且在实践上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但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不可能放弃的,也是不应该放弃的,因此,对待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应该有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全面反思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矛盾,从伦理角度深刻剖析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给以充分肯定,进而论证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然而由于人类长期囿于形而上学的极端化的思维方式 ,从而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新自然中心主义 (或反人类中心主义 )以及不恰当地评价主体能动性的误区 ,进而在实践上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恶化 ,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只有借助于辩证的思维方式 ,坚持“以人类发展为主导 ,以自然协调为基础”,并合理地发挥主体能动性 ,才能真正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要求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环境伦理也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分野走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的鼎足局面。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是合理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它要求人们在对待环境的行为中必须遵循善待自然、关注未来和规范行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人学视域下对科学发展现实现路径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究,是一个应然与实然色彩都很浓烈的话题。为此,我们应该也必须科学厘定人的本质,从而明确“为”人发展的价值向度;应该也必须充分挖掘人的本能,从而拓展“利”人发展的多元空间;应该也必须完美塑造人的本性,从而创造“让”人发展的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其中以人为本是这个理论的核心。这个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列宁的以人为本思想为今天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列宁的以人为本思想反映了列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线,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体现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题,体现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式。为此,需要大力弘扬和谐精神,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基调;加大创新力度,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以全球化为契机,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绿色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较,绿色发展模式中的生产力、生产要素、经济评价方式及"人"的地位等方面都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绿色发展需要绿色文化的大力推动。构建当代绿色文化,需要从精神、物质与制度三个层面入手,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扬弃,更要对国外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合理借鉴;不仅要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全体民众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6.
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蕴涵,探求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既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优势生存”与“优质生存”分别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主体对生命历程和样式的一种诠释和表达,“优势生存”伴随着人的历史发展外化为人的一种生活态势、生存理念或是人的一种价值追求,但它不应是人之生存的归宿,因为优势生存只是人发展的一种跳板或动力,只是人生命展开中的一个凭借,而“优质生存”则体现了对自我的一种反思与感悟,对自然与社会所持心态的和谐,以及对待他者所拥有的那份理解与宽容,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近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  相似文献   

19.
冯契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贡献是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智慧"说的建构是为了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说由《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三部著作构成,是具有原创的理论、缜密的逻辑结构的哲学体系;"智慧"说是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路子前进的产物,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智慧"说是专业哲学家建构的第一部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著作。  相似文献   

20.
金融专业媒体所呈现出来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一般的媒体。我国的金融专业媒体依然处在行政事业体制下的发展初级阶段,内容单调,形式落后。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趋势下,如何突破现在的条框束缚,建立起专业性、社会化和具有产业价值链的的金融专业媒体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