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作文,是“言志”“缘情”之物,真实的写作应该“我手写我口”,绝不是无病呻吟。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即使是老师教授的所谓“作文之法”,也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才能内化成自己的技能。难就难在被称为顿悟思维的“感悟”和“体验”必须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由此,要改变作文难的局面,作为语文老师第一要紧的是应该想尽办法先放开、搞活,让学生主动地学、主动地悟。教育家巴士卡里亚有这样的话:“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学生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也有犯错误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可以这样说,有了写作的…  相似文献   

2.
一、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必要性(一)思维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过程就是“用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表达思想、观点、主张的过程。它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又是一种实践活动。从作文整个完成的过程来看,作文是一个由物一意一文的双重转化过程”。[1]这种转化不单表现为由思想到语言的外化,同时也包括由客观事物转化为思想的内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作 文下笔之前,总要有一个 酝酿的过程。无论是素材的筛选、主题的提炼, 还是布局谋篇,都要精心思考,反复琢磨,对已经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将“外在”的客体“加工”成作文的“内化”语言。这一过程即为构思的心理过程。如何依据学生的构思心理,改变现阶段的作文教学状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丰富生活内容,使学生有话可写 我们要帮助学生丰富生活,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材料,使学生产生写作需要, 以解决作文中普遍存在着的“无话可写”、“言之无物”的问题。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即以定向…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小学生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多年来,小学生都是被动作文,“教师要我写,我不得不写”,以致每次作文都是紧锁眉头,备受煎熬,作文写完,如释重负。这种被动的写作,学生的兴趣何在?感情何在?那么,如何做才能改变这一作文教学困状,真正夯实小学习作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明了航向。学生作文是一个自我积累、自我感悟、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指导学生作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  相似文献   

5.
古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毫无疑问,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客观生活,既包括直接生活,又包括间接生活。但正如自然界之水要经过加工、提纯,方可成为人们的生活用水一样,作文的“源头活水”,也必须经过作者头脑的加工、提纯,方可成为作文的“用水”。从人文合一的作文规律来说,只有化入作者头脑小宇宙的生活信息,才是最直接、最有价值的作文“用水”——作文的材料内容。作文不是冷眼旁观地记录客观生活,而是作者头脑对客观生活进行思想感情的孵化;作文不是对外界信息的简单复制,而是作者对自己头脑“内存生活”信息的加工外…  相似文献   

6.
提到作文,如果班里有不少学生说“没什么内容可写”“不懂从何下手”,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反思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作文成为闭门造车的“应试作文”“教室作文”时,学生视野狭窄,自然写不好作文。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写“生活作文”,才能真正让他们爱上作文,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7.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拥有美的客观存在物只有与能欣赏这种美的主观实体相契合时,这种美才能称其为美,并放射美的光彩。我切身体验这种感觉是在我批改学生的作文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小学生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多年来,小学生都是被动作文,“教师要我写,我不得不写”,以致每次作文都是紧锁眉头,备受煎熬,作文写完,如释重负.这种被动的写作,学生的兴趣何在?感情何在?那么,如何做才能改变这一作文教学困状,真正夯实小学习作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明了航向.学生作文是一个自我积累、自我感悟、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指导学生作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创新及修改习作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这个内因才能通过外因起作用,以达到不断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9.
言之有物是对作文内容的要求。“物”的形式和内在品质决定着作文的等级。所以“物”要来自生活,要与人、与情自然相融。万物皆可入文.却不能随意使用,选择与放弃,是准备作文的基础.也是作文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作文是一个人的情感流动的过程,也有人说作文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过程,还有人说作文是在人脑机能的作用下客体与主体双向运动“物”“我”化一的心理运动过程。笔者认为:作文还是一个人对人、事、物认识了的激化过程。我们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分析他们作文的思维活动,有助于克服学生作文中的障碍。本文就现代中学生在作文时显现的种种不利心理因素,谈点肤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写作一方面是写作主体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化,另一方面是写作主体对客观外物、社会生活的真实内化。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偏于引导学生注意“外化”,近年来,“创新作文理念”则偏于引导学生注重“内化”。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应坚持引导学生“内化”与“外化”并重。  相似文献   

12.
李金玲 《教师》2015,(6):22-23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老大难”问题.纵观作文教学现状,常把单纯的字、词、句、段、篇训练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相等同,重写作方法轻写作内容.学生平时没有积累作文材料,作文时无话可说,饱尝“无米之炊”的滋味.陶行知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作文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认知过程:首先是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外界的各种信息输入大脑,并储存在大脑中,作文时,大脑经过加工将信息输出.信息的输入正是写作表达的前提,它来源于生活实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3.
张乐乐 《现代语文》2009,(6):137-138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师生。每次写作,学生们往往会说,“没东西写”,“我写作水平小学开始就不好”等等,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写作思维的发散。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写作意识,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用心灵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学会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才能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创意写作,才能尽显作文生命的原色。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篇文章的写作,必须是先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旨意),然后再将“意”转化为“文”的双重转化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这双重转化的过程中,情感起到了激发、催化的作用,没有情感的参与,作文干瘪苍白,缺乏灵气。要让学生热爱作文,写好作文,要在感情上下功夫。下面我以作文《谢谢您,妈妈》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表现,是字、词、句、段、篇和观察、思维、想象以及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这就决定了小学生作文的本性:姓“我”、姓“生”、姓“美”、姓“情”。姓“我”———显现自我“我”即以我为主,以我为中心,以我之感而现于文。作文是学生自我需要的表达,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转变为内在的贮存,并在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作文教学而言,则是努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只有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作文,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7.
写作意化过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写作过程的意化,就是在主体心理操作下,将内化的感知之物化为意象之物,并在意识系统中分析归纳、孕育形象、立意塑体、勾画轮廓的过程。意化,就是感知之物重新排列组合后的意态化和意识化。这一过程,从主体看,是能动的“内视”和心理构筑,是长时  相似文献   

18.
杨柳柳 《陕西教育》2011,(10):40-40
“有序原理”是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中概括出来的基本原理之一。“有序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可能有序。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无论是基于生活的材料积累.还是基于阅读的方法指导.甚至于基于合作的作文评改,都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因此.“有序原理”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写作过程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又有人说,写作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我认为:写作过程是在人脑机能的作用下,客体与主体双向运动,“物”、“我”化一的心理运动过程。因此,学生以怎样的心理状态开始作文?他的作文材料如何获得?如何储存?又如何在需要时重现?作文讯号(命题、给材料、看图等)对他们的刺激可能造成何种反射?他们的作文思维呈现怎样的态势?如此等等,都是很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中学生写作的心理流程,作一点微观的透视。  相似文献   

20.
习作,是学生将“物”(知识、生活)转 化为“意” (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 为“文”的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是主 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人本思 想,就要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作文能力 出发,着力于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 和创造性,以加速转化的完成,提高作文教学 的效率正是我们作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