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散氏盘     
<正>【作品概况】散氏盘是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散氏盘因文中"散氏"字样而得名,又名散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重21.3公斤。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的契约,记述矢人付给散氏田地的事情。金文草篆。《散氏盘铭》与《毛公鼎铭》《大盂鼎铭》并称为"三大金文瑰宝"。散氏盘于乾隆中叶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出土,至嘉庆十五年一直在民间收藏。1810年冬,湖南巡抚阿林保曾以此敬献嘉庆皇帝50岁生日,但嘉庆不爱古玩,故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皇帝,散氏盘久藏禁宫中,甚至谁也不知其下落,直到1924年在养心殿库房一只木箱中被发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2.
本文与《〈别录〉书录文句的断句问题新探》一文为姊妹篇。在前文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别录》书录中“可缮写”一语的含义,认为“缮写”是刘向校书的一个程序,是指用缣帛抄录所校曲籍的复本,以便庋藏和“御观”。  相似文献   

3.
任二北先生校辑的《敦煌曲校录》(简称《校录》),是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敦煌曲词录文的校订本。该书对录文所作的校订,吸收了各家的意见。毫无疑问,该书的出版,对敦煌曲词本身的整理研究做出了努力,对开展我国古代文学史、特别是词学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唯该书出版时,国内尚无藏于巴黎和伦敦的敦煌遗书的显微胶卷的照片,校者无法用原文核对诸家录文中的错误,不能加以校正。同时,该书注解,也还有可以商榷之处,有些曲词的异文,也没有校出;等等。笔者曾用巴黎和伦敦藏原卷照片中有关敦煌曲词的部分,校读《校录》录文,并于1987年初草就这篇校读记,略述笔者认为可以商榷和应出校记者若干条。拙稿尚未发表时,又读到任先生新著《敦煌歌辞总编》(简称《总编》),得知任先生对《校录》“所有严重的讹别字改正了十之八九”(见《总编》序)。笔者于是用《总编》著述校订拙文《校读记》,觉得《校录》中有些错字,《总编》仍未改正,有些  相似文献   

4.
周淑舫教授的新著《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不但科学严谨地提出"六朝东山谢氏家族"全新的学术观点,而且系统地阐释了六朝东山谢氏家族文学生产的宏大规模与创作成就,"咏絮才女"谢道韫更是家族文学生产的一道亮丽风景。其家族以显赫的文学功业彪炳历史,与"谢庭咏雪"诲导出现的众多神童分不开,不拘一格的林下风更对后世有着绵远影响,从唐诗宋词乃至清人以其为题材而创作的大量作品,折射出六朝东山谢氏家族的文学活力,进而显现该部学术著作是一部关于家族文学研究的好书。  相似文献   

5.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于经书博采众本,但经过校勘发现,其校勘所用《史记》并非善本,所举异文的准确性不高。阮校据误本《史记》,纠正经书,因此多有讹误。比如阮校出经、传作某,云《史记》此处有异文,但今检日本所藏古本《史记》恰与经、传相合,再加上他校资料,足以证明阮校所引《史记》有误。又如阮校所出经、传作某,云《史记》同,但日本所藏古本《史记》及他校资料此处却存在异文。故参稽《史记》众本及其他古籍,以作订补。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嘉时期江苏泰州籍戏曲家仲振履作为清中期泰州地区著名文人,其诗、书、画、曲皆精,著作众多;屡官广东多地,政绩显著;主持泰州文坛,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仲振履缺乏应有的认识与评价。依据扬州、泰州地区公私所藏相关文献,可考证出其籍贯、家世、著作、官职甚至字号、生卒年等。同时,通过一些清人著述和近年来拍卖的书画作品,可对其与乾嘉时期著名文人和清中期名臣的交往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7.
周淑舫教授的新著《东山再起:六朝绍兴谢氏家族史研究》,不但系统地阐释六朝最盛的谢氏家族显赫功业与山水文学成就,更鲜明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示其家族"神童"相继涌现、代代辉映的感人事迹。通过神童不同寻常的言行与叙事,揭示谢氏家族"神童"传承超越的原因,这对当代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京都市藏唐抄本《毛诗正义秦风残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京都市藏唐抄本《毛诗正义秦风残卷》存《小戎》、《蒹葭》凡67行,是珍贵的《毛诗》资料。在对残卷逐字校读的基础上,从《诗经》文献学和中日文学交流史两方面,论述了其可贵的研究价值。日本藏中国典籍古抄本多存唐代文献古貌,有必要展开文献学与比较文学结合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第8号简之"■",学者对其有几种不同的校定。如《楚简释文》将其校为"微溺",彭浩先生校为"非溺",尹振环先生校为"隐弱"。另外,"■"字与《帛书老子》甲乙本"微眇",今本"微妙"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对楚字"■"进行深入辨析,着重梳理"弱"、"溺"、"妙"、"眇"、"渺"、"伆"、"徇"等相关汉字的传世文献,论证其与"■"字的关系,从而判断此字隶作"溺",校作"弱"。并分别从文字起源与流变、思想内容与义疏等多个角度探讨"■"字释作"浮",义为"弱而不溺",引申为"浮沉"。最后据此推测出楚简版与帛书版非源自同一祖本。  相似文献   

10.
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所藏吐鲁番写本《文选》残卷,经束锡红、府宪展二先生《德藏吐鲁番本〈文选〉校议》一文的整理,已初步彰显其版本及文献校勘价值。但该文尚有大量异文未予出校,在对原卷校勘整理的基础上,本文对《校议》未出校之处另出条目进行摭遗校补。  相似文献   

11.
日本"家纹"是日本家族的标志,显示每个家族的身份、血统、地位和门第。如日本天皇的十六瓣菊花家纹、织田信长的五木瓜纹、丰臣秀吉的五七桐纹、德川家族的葵纹等。文章通过电视剧《忠臣藏》里武士的家徽来阐述日本武士"家纹"所隐含的家族意识。  相似文献   

12.
敦煌写本《文选》中的诗学文献指俄藏本Ф-242a(L.1452)和法藏本P.4884、P.2707、P.2543四截残卷。俄藏本从今六十卷本《文选》卷十九"诗甲·补亡"类束广微《补亡诗六首》起,到卷二十"诗甲·献诗"曹子建《上责躬应诏诗一首》止,这里讨论的是其中的诗序和曹植的《上责躬应诏诗表》。俄藏本有注。法藏本为今六十卷本《文选》卷四十六"序下"颜延之和王融两篇同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法藏本无注。这两种敦煌写本《文选》虽为残卷,但俄藏本的注释和法藏本的原文都与今存其余各本《文选》有异,可以补注今本《文选》的原文和补充李善注与五臣注,订正今本《文选》的某些讹误,以作校勘之用。俄藏本的书写时间定在唐太宗时期比较可信。法藏本的书法与梁陈间的佛教经书书法风格似有相似之处,其书写时间可能在梁陈之际。传入敦煌的时间大致在"侯景之乱"和"江陵败亡"之后、隋代之前,因此具有比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选》李善注和胡克家《考异》堪称《选》双璧,然日藏唐钞《<选>集注》问世,发现正、注与《考异》多有失当之处,于是逐句校勘,得校议260余条,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芬 《文教资料》2014,(30):72-73
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中,佛经写卷占了很大一部分,《大正藏》是目前学术界广为运用并且比较完备的中文大藏经,然而由于《大正藏》出版年代较早,没有充分利用敦煌写卷,虽经多年连续增补修订,依然因其校异不校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经文的理解。本文选取《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有明确纪年的佛经写卷,对校《大正藏》中相应内容,从文字学的角度比勘异文,并对其异文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88年岁首,每读姜亮夫先生《敦煌学论文集》,至于夜深漏尽。该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汪洋恣肆,博大精深;末学荒落。难以窥其涯埃。《敦煌本毛诗传笺校录》录阮刻于上:校其异文于下。“所据皆巴黎藏本,凡七卷。”即《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伯希和劫经录》所注录也。首列《叙录》:其目录为:《唐写本毛诗诂训传郑  相似文献   

16.
左思《三都赋》是西晋赋名篇.以《文选》收录而传于今。《文选》传本甚众.各本《三都赋》文旬颇相歧异.不乏讹误。清胡克家《文选考异》及近人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黄侃《文选平点》对《三都赋》作了校勘。在此以胡氏、高氏、黄氏校《三都赋》未及的日本藏古抄卷子本《文选集注》残卷、国家图书馆及台湾故宫博物院分藏北宋天圣年间国子监刻《李善注文选》残卷、日本藏宋明州刻《六臣注文选》、韩国奎章阁藏朝鲜活字翻北宋元祐年间秀州州学编刻《六臣注文选》等古本、旧本重校今通行胡刻本《文选》之《三都赋》.对三家校记提出31则补证.并对《三都赋》传本源流作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贵州通志》是明代贵州仅存的七本方志之一,藏于日本尊经阁文库,为宇内唯一,其点校本《贵州通志·万历志》中有不少错误,以"铜仁府"为例,短短11页文字,就有200余处错误。点校本之误主要有错字,增字,脱字,异体字、繁体字未改,底本之误应校未校及标点错误等形式。  相似文献   

18.
"藏"即"曲藏"。它是一种曲折含蓄、旨隐意藏的言语暗示艺术。刘勰《文心雕龙》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又说:"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意思是不  相似文献   

19.
现存《妙法莲华经释文》有日本醍醐寺藏本和天理图书馆藏本两个本子,其中醍醐寺藏本被日本文物部门认定为"重要文化财"。《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六册《妙法莲华经释文》的录文依据的正是"国宝醍醐寺藏古写本",但该录文讹误甚多,对研究者多有不利。录文讹误的原因主要有不识俗字、形近而讹等方面,我们拟校正《大正藏》的部分录文,以期对阅读《妙法莲花经》及研究《法华释文》的学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泰山羊氏家族有过辉煌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关于该家族的研究可以分为羊祜研究和家族文化研究两个部分.关于羊祜研究,柳春藩等众多学者有相关论文,李光星有《羊祜年谱》专著.关于羊氏家族文化研究,周郢著《羊姓史话》有开山之功,其多篇论文亦为采铜于山之作;一批研究生以泰山羊氏为研究对象,成果丰富;刘硕伟著《两晋泰山羊氏家族文化研究》系统探索了该家族发展的历史、家族的婚媾与交游、家学与门风、旧地与文物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