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案例陈述:笔者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最小的长度单位厘米去度量数学书的厚度,却得不到整厘米数。这时,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经验很快意识到:必须用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去度量。于是,学生非常主动地建立了“毫米”的相关概念,同时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想。由于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所以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学生很容易地意识到:要想度量或表示比较  相似文献   

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3.
“公里”是较大的长度单位。1公里有多长?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理解就比较困难。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充分联系实际,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一概念。记住1公里=1000米,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化聚。教学设计如下: 一、用谈话引入新课1.当我们测量课本、课桌的长时用什么长度单位? (用厘米作单位来计量) 2.当我们测量教室的长、宽时用什么长度单位?(用米作单位来计量) 3.如果要测量两个村庄或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有多长,用什么长度单位来计量呢? 假如学生说不出,可由老师说。说明要计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在“量与测量”方面的内容有: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和秒。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时间单位时和分,他们对长度、质量以及时间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这一册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而这些内容究竟该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本刊记者针对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咨询了本册教材编写者、浙江省教研室的斯苗儿老师,她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长度单位1.内容与结构。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及线段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认识线段。具体编排结构如下图:2.具体教材分析。(1)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呈现了用手臂(一庹)、用拃用脚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渗透了测量的本质:用"单位"去"量"。然后让学生用"拃"作"单位",体会测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拃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虽然都用"拃"作单位来量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2、例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认识米,1米=100厘米例6、例7认识线段,画线段例8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课前思考] "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再次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对这一内容教师一般不愿意研究,究其原因:第一,通过课前调研可以发现,不少孩子都知道毫米,有的孩子还能够说出1厘米等于10毫米,甚至有的孩子能够根据以前的测量经验,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止步于此吗?第二,测量长度需要精确到毫米的生活事件在三年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并不常见,当我们让孩子举出生活中用到毫米的例子时,不少孩子很茫然,似乎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物体需要用毫米这么小的单位来测量,那么学习毫米有用吗?该如何让孩子感知毫米产生的必要性?第三,像毫米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所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1毫米的观念?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经历毫米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毫米产生的必要性;通过数出计量单位的个数,把握度量的核心要素,形成并巩固测量技能:通过感知与想象,建立1毫米的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持续思考.  相似文献   

7.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分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我们发现,虽然学生都能熟记常用的长度单位和常用的面积单位分别有哪些,也十分明确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但是像“课桌高80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是36厘米”等错用单位名称的情形,在学生学习面积后的一段时间内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8.
“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再次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对这一内容教师一般不愿意研究,究其原因:第一.通过课前调研可以发现,不少孩子都知道毫米.有的孩子还能够说出1厘米等于10毫米.甚至有的孩子能够根据以前的测量经验,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止步于此吗?  相似文献   

9.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认识了长度单位及其单位间的进率等一些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从线到面,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而,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就要考虑学生的这种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以旧引新,注重知识的深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以及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然后运用已学过的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  相似文献   

11.
【教材解读】第一单元《测量》,主要由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组成。这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内容涉及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和质量单位吨的认识。通过教学,让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观念。对于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学生要形成观念难度较大。如何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们的思考是:以生活中的素材为资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活动,由形象到抽象,由感知到推理,逐步建立起长度和质量单位观念。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广告语,就是“今天,你量了吗?”让学生在生活中测量,在测量中学习。“量”就是体验,就是生活。一、对单…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在量的计量方面,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第一单元《测量》,主要由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组成。这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内容涉及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和质量单位吨的认识。通过教学,让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观念。对于比较大的长度单位的质量单位,学生要形成观念难度较大。如何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们的思考是:以生活中的素材为资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活动,由形象到抽象,由感知到推理,逐步建立起长度和质量单位观念。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广告语,就是“今天,你量了吗?”让学生在生活中测量,在测量中学习。“量”就是体验,就是生活。  相似文献   

14.
度量和加法对于刚接触数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常识感悟,建立度量概念 1.常识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起源,然后介绍中国古代度量文化,让学生了解“尺”“厘米”与“米”的来源,认识国际范围内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公制”单位的作用是为了避免不同地域之间度量长度换算的麻烦,进而教师继续介绍各式各样的度量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5.
在往年教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册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时,班里常常有几个学生对于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掌握的比较模糊,做题时常出现"5米=(50)厘米,跳绳长2(厘米),铅笔长12(米)"之类的错误。多次纠正效果不明显,类似的错误经常在几个学生身上重复出现。在今年的教学时,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认识长度单位,不能仅仅告诉学生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我让学生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  相似文献   

16.
蔡蔚文 《广东教育》2003,(10):38-39
一节数学公开课,学习“体积单位”一节,学生通过自学认识了常见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按照教学进程应该进行相关练习了,这时,有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  相似文献   

17.
“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7—68页例3,练习下十七的第3、4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2.会进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毫米间的简单换算.教学过程:一、预习.1.提问: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师:米和分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也是相邻的长度单位,你们想一想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教师注意检查学生表示的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P60~61。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抽象,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的长度,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让学…  相似文献   

19.
建模点1:“厘米”模型 所属内容:第2页-第4页的例1、例2、例3及相应“做一做” 教材简析: 例1呈现古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的长度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标准——长度单位。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柞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虽然都用“拃”来量,但由于不同人一柞的长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不同,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正>陆丽华老师在执教《认识米》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量黑板的活动。学生体验用学生尺来量黑板的活动后,感受到测量时费时又费力,这时,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这样的设计,学生虽有学习新知的需求,但不是很强烈。怎么办呢?几经思量,她安排了一场师生比赛:学生拿学生尺,老师拿米尺比赛量黑板的长度,全班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结果教师利用米尺测量轻而易举赢得比赛。学生在挫败不服中,强烈激发起学习的需求。陆老师事先通过试教,反复地推敲、研究,生成了更多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