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安徽代表队在历届全运会所获得的成绩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竞技体育竞争力水平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安徽省竞技体育竞争力水平较低,优势及潜优势项目结构不尽合理,后备人才培养有待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竞技体育发展应灵活转变政府职能、优化项目结构、促进与学校体育融合、重视并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议,以提高安徽省竞技体育整体竞争力水平,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后安徽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的分析,定位安徽省竞技体育实力,指出现阶段安徽省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安徽省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对策,并针对性地从管理体制、人力资源建设、科学训练、竞赛改革和行风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1 问题提出近几年,国家体委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图景,确立“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和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群众体育战略”协调发展,并以“竞技体育为先导”的总方针,这就确定了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国”中的战略地位。然而,历史的发展和现状决定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一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首先面临着的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使竞技体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受到一定限制;二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存在东西部经济水平差异、城乡差异,以及贫困问题造成的暂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四川省非中心城市高校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四川非中心城市高校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较弱;竞技体育发展资金来源单一,在管理模式上缺乏灵活性,高校对竞技体育建设存在“高度重视、低幅投入”的现象;地缘因素是影响非中心城市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首要外在因素,为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各高校应统筹规划本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努力创建适合自身竞技体育发展的融资渠道,并体现出建设突出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各省、市区的训练条件和体育实力不同,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已成为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但竞技体育人才的非正常流动也成为我国竞技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弊病,制约着竞技体育的均衡可持续发展。竞技人才非正常流动出现的原因大致如下:“金牌战略”,各省、市区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诱惑;一些领导和决策层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运动员比赛成绩的产权归属不明晰;部分运动员和教练员在丰厚的利益诱惑下容易把持不住,背离初衷。应对策略:加大对竞技体育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投入;建立“电子户籍制”,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信息采用电子化管理;加大惩治力度,建立公平竞争的舞台;加强体育经纪人的培训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纵观历史、横看对手、剖析自身才能准确地为安徽省竞技田径运动实力定位、找到制约因素、提出发展对策.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田径队参加的第十至十三届全运会成绩、当前实力与历史最好成绩、当前实力与国内田径强省等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安徽竞技田径运动整体实力;通过对田径专家的调查,分析安徽省竞技田径运动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借鉴国内外田径发展成功之路以及国内强省的发展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要求,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着重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理论模型设计,从而使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本质论达到辩证统一,以便更好地指导竞技体育运动实践,使我国竞技体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为安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安徽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定位与泛长三角对接进行策略探讨,利用安徽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数量众多等对接长三角经济区的有利条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路径依赖"理论探寻安徽省竞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展缓慢,后备人才匮乏,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少、竞技水平整体落后的内因,并提出扩大优势,缩小劣势,把握机遇和规避威胁的"帕累托改进"的若干策略,为安徽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化、系统化、效益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茅善琴  戴兵  朱玉霞 《考试周刊》2009,(44):130-130
1.引言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坚持业余体校、地方队、国家队“三级培训体制”,这样的举国体制在上个世纪末以前保证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13趋激化,尤其是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和运动员高淘汰率所引发的就业压力问题。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体教结合”的理念。1987年,教育部和原国家体委联合下文,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开始实施“体教结合”战略,将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通过学校教育来弥补竞技体育体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校运会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调查,从"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更新观念,改变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校运会,进行竞技体育教材化改造,把大众健身项目及与体育有关的书法、绘画、摄影纳入到校运会中来,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对健康的认识,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研究第十届全运会的顺利召开对江苏北部城市群众体育开展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十运会对苏北地区的群众体育开展起到到了积极带动作用。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全运会分散办赛模式、省专业队市管等。提出充分开发十运会比赛场馆为群众体育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产生的效应主要包括举办地体育、社会、文化、自然环境、旅游和经济发展等。通过近三届全国农运会对举办地产生的赛事效应分析,认为南阳市应以全国农运会为契机,把群众体育的发展、农运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办赛的重点;应以体育旅游开发为主题,打好体育旅游大旗,树立南阳旅游品牌,实现农运会效应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苏高校竞技体育格局及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省高校看,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以南京地区的总体实力最强,这与南京是省会城市,云集了众多院校和名牌老校密切相关。苏北地区以地处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为龙头,其竞技体育优势已保持多年。苏南地区以苏州大学为盟主,其霸主地位无以抗争。而大部分普通院校的竞技体育水平较低,并且差距在日益加大。从江苏“两个率先”的目标出发,江苏高校竞技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全运会、世界大运会,甚至更高级别的赛事上,具有奥运争光的雄心;然后整合各校优势,并结合地域特点,逐步形成竞技体育的传统或特色;高校体育竞赛可分层次进行,并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学籍管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对南阳市体育文化旅游特色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南阳市体育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对南阳市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第七届农运会可促进南阳体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体育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有利于提升南阳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对大型赛事与南阳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全运会作为我国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运动以及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十一届全运会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后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赛事,然而在其成功举办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了运行机制缺陷、赛风赛纪等问题,“全运会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对“全运会现象”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全运会改革政策的演变和有关全运会改革的一些观点,并提出全运会改革“留而求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对安徽省15所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内容中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新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三个层面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高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很高,但是执行力度及质量方面较为薄弱,既有成效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南阳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对第七届全国农运会与南阳体育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结果认为第七届农运会将会极大地带动南阳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体育用品业、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文化旅游业三个方面.建议赛事组织管理部门在筹办举办全国农运会的同时,要兼顾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筹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期间,全社会对体育和体质的关注空前高涨.国家体育总局为充分发挥举办奥运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促进作用,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一群众体育工作的主题.其深厚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为奥林匹克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高校体育深化改革拓宽了思路.体会“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内涵,探讨树立适应时代和人们需要的高校体育教育观,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对增强国民体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2012年全国农运会与南阳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相互驱动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阳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能够为2012年全国农运会的举办营造浓厚的赛事氛围,2012年全国农运会能够为南阳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项目开展、组织管理和物质保障方面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