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名列前茅”这个成语,应用频率非常高。“茅”,各辞书多释为“茅草”,如《辞海》“前茅”条:“犹先头部队,古代行军时前哨斥候以茅为旌,如遇敌人或敌情有变化,举旌以警告后军。”《辞源》、《汉语大字典》均作如是解。其解说主要受《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的影响,似乎言之有据,但用“茅草”做旌旗实在是匪夷所思,正如清  相似文献   

2.
“捉襟见肘”一词“见”字的读音,《中华成语辞海》(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3版,未见新版),《新华成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均注为“xiàn”;且《汉语成语词典》在解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八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第四八二页是这样解释“轻裘肥马”这个成语的: 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 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剥削阶级的豪华生活。  相似文献   

4.
《辽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今年第1期所载陈殿玺同志的《“不毛之地”新解》一文(以下简称陈文)认为“不毛之地”应解释为“不长五谷的地方”,我赞成这个意见。但对陈文反复强调“毛通苗”的新解,读后却疑窦丛生。把“不毛之地”解释为“不长五谷的地方”,早已有之,略举几例如下: 1.近者如上海教育出版社《汉语成语词典》(甘肃师大编)第58页“不毛之地”条云:“不毛:不长五谷的地方。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公羊传·宣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5.
近日翻检《汉语大词典》、1989年版《辞海》、社科院语研所《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汉语词典》)及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成语词典》)等工具书,以及陈鼓应先生《庄子今注今译》(以下简称“陈氏注译本”)、王先谦《庄子集解》(以下简称“王氏集解本”)、郭庆藩《庄子集释》(以下简称“郭氏集释本”)等专著,得益匪浅.但也有若干条目的释文尚有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6.
“乡井”一词,按词典释义,“乡井:〈书〉家乡。”(《现代汉语词典》)“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辞海》)成语词典在解释“离乡背井”(或“背井离乡”)时,也都清清楚楚地写道:“井,家  相似文献   

7.
“辅车相依”这一成语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对这一成语含义的由来,一般字典词书都作过解释。例如: 甘肃师大中文系所编《汉语成语词典》(1978年版):“辅车相依,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互相依靠。比喻互相依存。” 新版《辞海》虽未列此成语,但在“辅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最后一段,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前人们还据此概括了一个成语:沧海一粟。那么,此处的“粟”指何物?一般的辞书都释为粮食的“粟”或“谷子”“谷粒”。《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汉语成语词典》1986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辞源》1983年修订本 (2000年印刷)、《辞海》1999年版,在释“沧海一粟”时,都是这样理解的(分别见第122页、76页、1863页、缩印本1072页)。不少教材和选本,则对此未作注释,或许是编者认为它就是上面所指的内容,人们容…  相似文献   

9.
"无时无刻"这个成语,许多辞书,尤其是成语词典一类的辞书几乎都收录,其解释也大同小异.试看: (1)《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第1版):[无时无刻]即每时每刻.指总是这样.梁斌《红旗谱》四:"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惹得她常说:‘"老头子,没良心!没良心!’" (2)《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无时无刻]时时刻刻.《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飧,却像掉下了一件甚么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心上." (3)《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11月1版,12卷本)第7卷:[无时无刻]时时;不间断.  相似文献   

10.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望其旗靡”之“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版《辞源》、《汉语成语词典》等都释之为“倒下”。许多散文选注本及中学语文的有关参考书亦如是说。近年有人撰文(见辞书研究编辑部编《疑难字词辨析集》)提出新解,释“靡”为“散乱”。我们认为,以“倒下”或“散乱”释“靡”不甚允当。《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此处“靡”字如解作“倒下”或“散乱”,也难惬人意:古代致师的目的在于镇慑敌军气焰、鼓舞本军斗  相似文献   

11.
“辅车相依”这一成语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这是为大蒙所熟知的。对这一成语含义的由来,一般字典词书都作过解释。例如:甘肃师大中文系所编《汉语成语词典》(1978年版)“辅车相依: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相互依靠,比喻互相依存。”新版《辞海》虽未列此成语,但在“辅车”一词条下也作了类  相似文献   

12.
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修订稿)语词分册331页解释“六尺之孤”说:“古指未成年的孤儿。《后汉书·李固传》:‘今委君以六尺之孤。”197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376页照搬此说。 其实,“六尺之孤”不是出自《后汉书》,而是出自《论语·泰伯篇》,原文是:  相似文献   

13.
目前出版的词书,对成语“辅车相依”、“脱颖而出”及“止戈为武”的注释,值得商榷。下以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为例。 [辅车相依]《汉语成语词典》:“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互相依靠。比喻互相依存。《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对“辅”与“车”的解释,用的引申义,而没有解出本义。这是沿袭了《辞源》等词书对“辅”的解释。《辞源》的此解源于《说文解字》:“辅,人颊车也,从车甫声。”《说文解字》是以解本  相似文献   

14.
前段时间,教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潘老师发现一个问题,书上讲"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时用到了"坚忍不拔"这个词,而办公室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说,书上错了,应该是"坚韧不拔"。笔者查找了许多资料,发现"坚忍不拔"与"坚韧不拔"这两个词语都存在。"坚忍"在《辞海》与《辞源》中都有收录。"坚韧"《辞海》(1989年版)中并未收录,《辞源》中也未曾见。《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修订第四版)只收录"坚忍不拔"。《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解释"坚韧不拔"时认为:"也作‘坚忍不拔’。"  相似文献   

15.
《语文知识》1992年第6期“字词天地”栏所载胡星林《“抱薪救火”的“抱”和“救”》一文我不敢苟同,以为大有商榷的余地。胡文训“抱”为“抛”的论据之一是“从语境看”。而遗憾的是理解片面,穿凿附会。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抱薪救火”条注释云:“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  相似文献   

16.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目前比较通行的三种辞书解释如下: 1、靛青是从蓼蓝等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甘肃师大《汉语成语词典》) 2、《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与上述第一种解释基本相同:蓝色是从蓼  相似文献   

17.
一点管见     
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是一部质量较高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在学习这本《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存在一些小问题.下面仅就《现代汉语》(上册)提些粗浅看法,请同志们指教.1.第194页附录一中将“墨守成(陈)规”中的“陈”视为错字.查《汉语成语词典》有“墨守成(陈)规”条,按此书体例应是“墨守成规”又作“墨守陈规”.据此,“成”与“陈”在这个成语中都应视为可用的.又《辞源》(1980年版)作“墨守陈规”.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2 0 0 3年1 2月第1版)对《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解释是:“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序,引,招致。”这个解释有问题。《辞源》《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词典》中“序”均无“引,招致”之意。《学生古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 988年第1版)解释“序”,其中一个义项为“按次第区分、排列。如序齿,引申为统辖”,并以此句作为例句。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社1 995年6月第2版)也将“序八州”解释为“统制八州,序,原指排列位次,这里是引申义。”陈中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川文艺…  相似文献   

19.
盛丽平  仇桢 《现代语文》2003,(12):46-47
《语文月刊》2003年第4期载窦银强老师的文章《结合语境辨义析理———成语题备考要点》(见第50页),该文把“相濡以沫”、“劳燕分飞”列入“专门形容夫妻的成语”一类(在其他资料上也常见此类说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相濡以沫”《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版)里这样解释:“意为泉水干涸,鱼用唾沫相互湿润。后比喻在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帮助。”其例证有二熏一是梁启超《外债平议》中“或低首下心,求其民之相濡以沫”;二是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中“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带着他们三个,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什么苦都吃…  相似文献   

20.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常常遇到一些字,认识,但不敢读,因为没有掌握正确读音。现代汉语中容易读错的字和多音多义字是学习和考试的难点。本刊开办“有话好好说”栏目,希望通过纠正常用错误读音的方式,使小朋友们避免成为“白字先生”。注:本栏目文章是《主持人、播音员正音必读》一书作者张忠宇针对小学生特点写的。注音释义以1985年国家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新华字典》(1998午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海》(2002年版)为依据,大体按音序排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