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利用对北京市初中的调查资料,通过对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学历、父母亲职业领域、父母亲职业状态与子女就读学校类别的实际考察,研究学生家庭背景对其就读学校类别的影响。经验数据显示,北京市初中学生家庭背景与其就读学校类别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义务教育公平性状况不容乐观。建议逐步缩小城市中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淡化重点校政策、完善就近入学制度以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
比较我国城市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对应性的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不择校家庭,择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择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就读学校水平的正向影响更强。说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一致性增强,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分层与教育分层之间的对应性,从而进一步引发教育机会分布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福特基金会课题组2008年初对北京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的调研数据,采用有序概率选择模型考察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流动儿童转学次数的增加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特别是对女童、初中阶段和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负面影响更大。分性别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只对男童有积极的影响,说明流动儿童家庭可能更倾向于增加男童的教育投入;在分教育阶段模型中,家庭生活状况只在初中有显著正影响;在分学校类型模型中,家庭经济状况在公立学校和有证打工子弟学校有显著正影响。研究建议减少公立学校接受流动儿童的限制,规范收费制度,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儿童特别是女童和高年级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农村学校的办学状况持续受到全社会关注。虽然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师资、生源等问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但农村乡镇初中教育仍处于一种较为艰难和尴尬的状态。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学生大多选择到县城中学就读,农村初中生源大幅减少,部分乡镇初中只好停办或者合并,能够坚守在这些学校的教师也大都送自己的子女到县城就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11年福特基金课题组对北京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进行的调研数据,采用独立性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了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进入公立学校或民办学校的影响因素。发现其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来京时间等因素对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就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中上小学和初中的儿童数量因素对流动儿童进入...  相似文献   

6.
进入城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而逐年增加,随之而来困扰他们与政府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学校、家庭如何携起手来适时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救助,以确保农民工子女的就读权利和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对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对于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南京市召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表彰大会,宣布将逐步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三个延伸",即从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延伸,从关怀学生向关注家庭延伸,从机会保障向文化融合延伸,确保2015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0%以上在公办小学就读,100%在公办初中就读。  相似文献   

8.
在18645个调查样本中补习家庭占47%,其中城镇补习家庭占96.9%;主科补习在17559次补习中占60.9%,大于才艺补习:城镇家庭才艺补习花费高于主科补习,乡村则相反;小学补习率及平均补习费均高于初中,但小学才艺补习费用多于初中.初中主科补习费用多于小学;居住地域差异、家庭经济收入、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教育期望、子女人数、就读教育阶段等家庭背景及个人差异因素显著影响补习发生的概率和支出水平.从消费行为学角度看.家庭个人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内外两大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课外补习需求中家庭背景特征和父母个人态度是课外补习行为发生的重要内在影响因素.补习行为是家庭在当前特有的社会大环境下.根据自身的经济文化背景和个人教育态度所做出的适应社会"游戏规则"的自然反应或回应.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日前,南京市召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表彰大会,宣布将逐步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三个延伸",即从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延伸,从关怀学生向关注家庭延伸,从机会保障向文化融合延伸,确保2015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0%以上在公办小学就读,100%在公办初中就读。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流动的.这种家庭单位型流动状况,使得流动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人,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处于"流动"之中,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总数约1亿人.[1]《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1426.96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42.03万人,在初中就读384.93万人.  相似文献   

11.
一、初中在校生辍学的主要原因目前,一些地区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由于部分城乡居民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在初中就读子女所需缴纳的各种费用,特别是非独生子女家庭更是如此,只能让子女辍学。 2.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全体劳动者素质水平的提高,广大已经脱贫致富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家长,为了向更富裕的目标迈进,对子女的未来寄予无限希望,为使他们跳出农门,以谋取良好职  相似文献   

12.
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各界关心的焦点问题。而这些流动人口子女中,有一小部分能就读于当地公办学校,其余则只能就读流入地的民工子弟学校。为了解就读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对苏州市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家长及他们的任教教师实施调查,并对两类学校的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就读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家长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心理资本"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引发不同性质学校教师对其所教授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情感态度差异。最后,研究得出流动人口子女要获得流入地较优的"教育资本",当地政府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要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家长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相似文献   

13.
声音     
《山东教育》2011,(12):62-62
“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约47.8万人.达历史新高。目前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约33.9万人,占总数的70%。”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一波接一波的人潮涌向城市谋求职业 ,但他们的子女却面临着上学难的大问题。我们知道 ,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主要依靠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公办学校来实施基础教育的责任。然而 ,在众多的流动人口家庭子女中能到公办学校就读的为数不多 ,绝大多数流动子女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读书 ,只好跟随父母在外漂泊。每每看到此种情景 ,我心中总闪过这样的想法 :“这些孩子也应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啊 ,我为何不办所学校让他 (她 )们重返校园 ?”于是 ,在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 ,我东借西凑 ,筹集资金 ,选择流动人口最为集聚的…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城乡四所具有鲜明城乡特点学校的学生课外培训消费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编的问卷对这四所学校的学生家长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培训消费现象非常普遍,但是家庭所在地、家庭月收入、家庭子女数、父母亲学历、年级不同等,对学生的课外培训消费不同程度的影响。城镇学生和家庭月收入高的学生课外培训消费规模和支出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应从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及家庭四个方面规范和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培训消费。  相似文献   

16.
侯婷 《中国教师》2009,(9):26-27
<正>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两为主"①政策,在城市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农民工子女②数量日益增多。据北京市教委统计,截至2008年5月,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40万流动儿童就读,其中有66%,约26.6万人在公办学校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科学》2008,(1):94-94
从2008年起,在南京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要有意愿,将可100%“无障碍”各式入公办初中就学,以实现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18.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子女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然而,不少家庭都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个体户家庭更未对此引起重视。本文试通过对个体户子女品德状况及成因的分折来谈谈学校如何指导其家庭教育。一、个体户子女品德状况及成因笔者通过对61名在校就读的个体户子女问卷调查,发现个体户家庭及其子女的品德状况有如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对4717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就读高中类型的差异.结果显示:家庭职业阶层、父母受教育水平、收入、城乡居住地对子女获得优势高中的就读机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各种家庭背景变量发挥的影响力不尽相同;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这两种家庭背景变量对子女就读私立高中的机会产生了显著影响,但方向不同,前者发挥的是正向促进作用,后者则是负向作用;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入读优势高中机会发挥的影响明显大于其他家庭背景因素.这提示职业阶层位置较低但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家庭,可充分运用这种优势促使子女获取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实现下层精英的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20.
陈璐  叶一舵 《中学教育》2014,(1):104-112
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580名初中学生(286名农民工子女和294名城镇子女)进行调查,以探求初中阶段农民工子女特质应对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将农民工子女的特质应对方式与城镇子女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初中阶段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际依据。结果表明:(1)农民工子女与城镇子女在特质应对方式上都有别于健康人群标准;(2)初中阶段农民工子女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与特质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情况、父母亲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农民工子女的消极应对水平在性别、父亲职业上存在交互作用;(4)城镇子女的积极应对水平在性别、家庭经济情况上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