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意识的本质在于构造对象的能力,对象即意义。感知、图像意识和符号意识作为构造对象和意义的客体化行为,它们之间既有相通又有相异。感知中的意义与所指对象是重合的,两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必然联系。图像意识中的意义与所指对象具有某种相似性。符号意识中的意义与所意指对象的关系是完全外在的、偶然的。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相对于客观的科学世界和抽象的逻辑理念世界而言的主观世界和直观世界,而不是相对于先验意识而言的事实性世界。因此生活世界与先验现象学立场并不相冲突。生活世界的提出主要是胡塞尔试图修正欧洲近代哲学思维与直观的分离,恢复原发直观经验的丰富性对科学理念的奠基性作用。胡塞尔力图探讨的是原发性经验被体验的一般性先验结构,并以之作为个体生活世界相对性得以沟通和比较的先验基础。胡塞尔关注到了生活世界的历史性维度,但仍是内在时间维度的先验性上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9,(1):64-72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还没达到先验现象学领域,也没能提出"自然主义批判";但当《现象学的观念》基本完成了向先验现象学的突破时,"自然主义批判"就清楚明确地呈现出来。而在《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中,先验现象学进一步发展并走向具体化,"自然主义批判"也同时发展并变得更加具体。当先验现象学在"观念Ⅰ"中走向成熟化和系统化时,"自然主义批判"也随之变得更加成熟、深入、积极和彻底。胡塞尔"自然主义批判"与其早期先验现象学之间的这种同步性、协调一致性之关系,具有重要的辩证内涵和哲学启示。  相似文献   

4.
从写作活动的动态发展进程看,感知是写作的始发点,是写作主体对感知对象的认知、接纳,是完成从客观外物向主观内识转化的关键。在感知活动中,由于主体全部人格的投入,各种心理元素被激活、调动起来,内部世界受到外物的撞击、驱动,也会出现情思奔涌、气象万千的奇异景观。想象,作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在感知阶段异常活跃,并且影响着感知与后继的运思活动。本文拟就想象与写作感知的关系,想象在写作感知中的作用,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写作感知过程中想象活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认识论层面,胡塞尔与皮亚杰的认识论思考本质上都是对康德先验哲学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康德的“构造真理”观。基于此,文章将皮亚杰的发生建构思想纳入胡塞尔现象学体系中展开讨论,形成一个特定的“胡塞尔—皮亚杰”认识论框架,并从何以构造、构造的时间性、意义构造、具身构造以及社会构造几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的应然展开论述。研究认为:“胡塞尔—皮亚杰”认识论框架可以系统回答“为何是构造”以及“构造所指是何”的问题;可以从当下与历史的角度阐述知识发生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过程问题;可以从结构的角度揭示构造的底层机制;还可以从具身构造与社会构造中揭示构造之主体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运用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的方法发现了先验的纯粹意识,其一般结构是意向作用——意向对象,但这只是一个静态的意识结构描述,而意识是流动的,对流动的意识作出的解说则构成了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学说。意识的绵延所体现的恰是自身的时间性,从此入手,胡塞尔发现了时间的起源和意识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的艺术美学思想建立在对想象现象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现象学意义上的想象与知觉、幻想不同,也不是一种能力,而是知觉的中性变样,这使想象既与被映像的现实联系甚紧,又不对现实“认之为真”;既是一种选出行为,也是一种构造活动。在此基础上,胡塞尔认为,艺术是被构成的想象领域。这一艺术论与模仿论、表现论相差甚大,可以称之为艺术显现论。胡塞尔对想象的重视与狄尔泰一样,意在借想象与艺术提升现实,创造一个意义世界,以对抗工业明的侵袭。胡塞尔纲要式的论述对海德格尔、萨特、马尔库塞等人的美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先验自我理论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现象学本体论的基石,是认识真理的根基,是现象学人性的保证,是自明性、价值、真理、目标的真正发源地。问题是这个先验自我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胡塞尔一相情愿的构造?这个先验自我的纯粹性、无限性、观念性如何和现实的人类及自然相通达?换言之,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关系如何?以及先验自我之间的和谐是如何完成的?现象学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中,并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在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折,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先后对主体间性问题作了探究。胡塞尔提出了先验的主体间性,认为“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的。海德格尔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交互主体性的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通过原初性还原不仅将超越意识范围的周遭世界放进括号里,而且对于其它主体存在的信念也被悬搁起来。这一点看来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即其它自我实际上只是唯一的先验自我的投影,他人的存在就成了为我的存在。为了避免此种唯我论的困境,胡塞尔提出超验单子论的自我如何将其它自我作为主体间的平等伙伴建构出来。本文旨在阐明胡塞尔对“他我”的建构及简评这种建构是否达到了胡塞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1.
康德感性、知性、理性的知识学框架一直被学界视为经典,但远不能说业已完善.文章以胡塞尔先验哲学为背景并引入皮亚杰的先验范畴思想,在相互比较中再次对康德知识学进行考察.经梳理发现,应该对康德知识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如下改造:其一,先验范畴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认识形式,绝非先天就有的,而是先验主体在意识活动中发生发展而来,包含"概念"和"前概念"两层基本结构,并均有"内容"与"逻辑"两个方面;其二,知识是主体在意识中"发生—构造"而来的,其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呈现出既相关又不同的发生发展路径;其三,历史中"发生—构造"而来的习性的认知,会对认识主体当下构造的知识内容与结构起到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是研究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最重要文献之一,他首次把胡塞尔有关历史认识的现象学理论称之为历史现象学;首次论证了胡塞尔从发生现象学到历史现象学转向的内在逻辑必然性;首次从先验的历史本质结构(历史本体论)、"之"字形方法(认识历史的方法)和先验理性目的论(历史目的论)等方面阐释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德里达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研究对象(先验历史本质结构)纯粹性的尖锐质疑,对历史现象学基本方法"之"字形方法可行性的重重疑虑,对胡塞尔历史目的论中理念的无限"推迟"或"延迟"的新阐释,尽管已经偏离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主旨,但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引论》是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论纲。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世界理论是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非课题性、主观性、相对性、奠基性等特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一方面,既是客观实在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是主观先验的世界。“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只是通向先验现象学的两条通道之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他的“生活世界”。虽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有很多相通之处.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已经包含和超越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当代规范理论起源于外尔的规范不变性原理,外尔在1918年《引力和电》一文中提出规范不变性原理,其发现的语境除了广义相对论的成功、微分几何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应用。包括胡塞尔和外尔的四封通信在内的诸多材料,说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确实范导了外尔的规范原理。特别是,先验现象学观念论对无穷小几何和规范不变性原理的指导作用,体现出先验现象学观念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感知到内化,是一个不断积淀叠加的过程,积淀叠加到一定的量就会形成一个质的飞越,这一由量到质的蜕变,便是由感知到内化的过程.那么如何实现这种蜕变升华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新方法,让学生产生积淀的意识,领悟由感知到内化的趣味和意义.本文以《秋姑娘的信》这篇文章为阐述依据,重点来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由对内容的感知到内化. 一、引导学生阐述先验,提高其参与热情 一切知识最原始的结构都是以生活作为形成的源头的.而存在在生活当中的学生在没学习已成为系统性知识之前,就已经接触了知识的原形,并在内心形成一种有着自我标识的见解和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先验.由于先验是通过主观认知形成的,所以势必会与知识正确的表现形式差之毫厘,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地颠覆学生内心形成的这种不正确的先验,或使其趋于完善.那么颠覆和完善的前提是引导学生进行先验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学生会热情高涨,并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独特认知分享出来,这对以后内容讲解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做了有效的铺垫.  相似文献   

16.
一、先验现象学的设想 《逻辑研究》发表后的六年时间里,胡塞尔经历了严重的危机。绝望的困境,使之认为对哲学须持有坚定的自觉性, 自我意识须达到内在的坚定性。胡塞尔当时在笔记里这样写到:“如果我能够称自己为哲学家,那么我首先提到的是我必须为自己解决这个一般的任务。我指的是理性批判,是逻辑理性和实践理性、普通价值理性的批判。” 通过康德思想的研究,胡塞尔逐渐开始形成关于现象学还原的设想。这一设想在《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被作为主题,作为认识批判的出发点,论述了内在和超越的概念以及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一书中,胡塞尔明确地叙述了现象学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能谱X-CT重建图像的质量,提出了利用能量加权重建图像x_(bins)~W及可分离抛物面替代法进行基于先验图像和约束压缩感知的能谱X-CT图像重建.利用压缩感知理论、先验图像和优化算法来提高CT重建图像的质量.为了评价所提方法的性能,从重建的各能量段图像精度和噪声特性2个方面比较了3种优化算法及3种先验图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优化算法,能量加权重建图像xW bins作为先验图像总体性能最佳;对于不同的先验图像,可分离抛物面替代法算法性能最佳.与滤波反投影算法相比,在基于先验图像约束和压缩感知的能谱X-CT图像重建算法中,采用SPS算法进行优化,采用能量加权重建图像作为先验图像,重建得到的各能量段的图像噪声分别降低了80.46%,82.51%,88.08%,每个能量段图像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下降了15.02%,18.15%和34.11%,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9.98%,11.38%和15.94%.  相似文献   

18.
想象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长期以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想象存在贬视和误解。在柏拉图开启的西方理性主义身心二元论传统中,想象被视为最低等级的心灵状态,是感性与知性之间的中介。康德提出了想象力作为“先验”能力的新概念,使想象从逻辑上成为经验建构的潜在基础。在整个20世纪,胡塞尔开启的现象学想象哲学从更广泛的本体论意义上对想象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研究,将想象视为一种呈现和创造现实的构成性力量。巴什拉和梅洛-庞蒂突破意识哲学,通过考察儿童时期身体与世界原初接触时的物质(元素)想象开辟了想象本体论的新路径。儿童想象是身体与周围世界建立原初的深层互动关系并不断生成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对世界陷入更深层次的情感关涉的过程,想象因此成为一种与世界相亲的存在方式。这些研究启发我们,儿童教育亟须确立想象的本体论价值取向,守护儿童想象的时空,支持儿童游戏对想象的生动呈现,从而为儿童建构良好的想象生态。  相似文献   

19.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首先通过感知。如果没有感知,人就不可能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没有感知提供给我们丰富而又正确的感性材料,人也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及其本质的规律,也就无法获得理性认识。因此,感知是  相似文献   

20.
在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滞留是再回忆的基础。但是这个理论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滞留本身的连续性是成问题的,不能为其成为再回忆的基础提供支撑。第二,滞留与原印象之间是断裂的,同时,试图为滞留与原印象的连续寻找潜意识、神经现象学基础的方式也难以解释滞留的连续性,从而否了滞留作为再回忆的基础。第三,胡塞尔对于滞留的反思性分析说明了再回忆反而是滞留的显现条件,而且这种设定抽象滞留时间的连续性的方式与意识现象学的先验还原相违背。所以,滞留不能作为再回忆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