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近十余年,"文化"在教育界也成了个摩登的词儿,"校园文化""教研文化""学校文化""教学文化""班级文化""育人文化",不一而足,想起个词儿,要做个事儿,似乎不挂上"文化"二字就显得没文化。"文"者,文理、花纹也。《易经·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后引申为文字、文辞,在儒家眼里,"文"是一脉相传的礼乐、典章制度及伦理、价值观。"化",是指变化、教化,《周礼》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用一整套的礼乐典章制度和价值观去教化人、改变人,从而达到社会治理之目的。"文化"说到底是用一些精神规范去教化人、规范人、改造人。  相似文献   

2.
庄子《秋水》有伯、若两个形象。《尔雅·释诂》曰:"伯,长也。""伯"通"霸"。河伯,即黄河地方之"伯",之"霸"。神,《说文》云:"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其作用为滋生万物。老子的神是"谷"。谷,中盛处下,中虚而用弱,是"道"的别称。庄子的神是"神人",海神"若"是"神","若",《甲骨文字典》解释说"象一人跽而理发使顺形,故有顺义。""顺"之本义是"同天序",可见,"若"和"神"的内涵是相同的,都完成了"物化"的过程,进入"道"的境界。通过"伯"、"神"、"若"三个字的观照,我们可以知道,"伯"是大知的形象,海神"若"是达至道极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苏武传》中苏武北海牧羊,"卧起操持""杖汉节牧羊"的细节,使人物形象具体、充实,精神鲜明感人,突出体现了苏武的坚贞顽强;《勾践灭吴》中勾践握着文种的手,"执其手而与之谋",那种恳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导",繁体写作"導",从道从寸(手),会意字,意为用手给人指路。语文教学中,"导"是指在师生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对学生有困惑的问题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指导""启发",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教师何时引导,如何引导,才更有效呢?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  相似文献   

5.
《瘗鹤铭》从唐宋以来,因金石家、书法家的重视而彰显于世。宋黄长睿评价其"萧远淡雅,若其为人",黄庭坚更是尊之为"大字之祖",为书家之冠冕。这正是老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美学观的具体体现,天真无瑕,势若飞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相似文献   

6.
《荀子》中否定副词的数量较甲骨文否定副词的数量已有所增加。《荀子》一书中出现的否定副词有以下几种类型:(1)一般否定,包括"不""弗";(2)祈使否定,包括"勿""毋(无)";(3)已然否定,"未";(4)存在否定,包括"无""靡";(5)判断否定,"非"(也写作"匪",书中此类例子都引自《诗经》);(6)"莫",多表一般否定,由于其颇受争议,所以单独分析。通过对《荀子》中的否定副词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描述否定副词在战国末期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王虎  张明辉 《中国语文》2016,(4):476-480
1.问题的提出从古到今,"悦"一直可以表示"高兴""喜欢"等义。但是从中古开始,"悦"的语素义从心理域跳跃到体貌域,作为构词语素,可以组成一些复音词,辞书、注解多有误释。如"充悦",《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解释为:【充悦】1.欣喜自得貌。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其何婆士女填门,饷遗满道,颜色充悦,心气殊高。"2.形容精神焕发。唐牛僧孺《岑顺》:"顺颜色憔悴,为鬼气所中……顺阅之,恍然而醒,乃大吐。  相似文献   

8.
刘子翚是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朱子的早期老师。在刘子翚儒学思想体系中,"不远复"三字符是其修养身心的起点,主要包括自我修养、社会关怀、一体之仁三重向度。在《圣传论》中,刘子翚提出了他糅合儒释道的独特的"道统说",认为《书经》之"惟精惟一"乃是道统心传之"密旨","一"就是道统相传之心法。其《维民论》的思想主旨为"君民相资""维民在得心""维民四说"的理论。这些理念,对朱子的修养观、仁说、道统说、民本论等思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集十八年之力撰写《新五代史》,其目的是维护儒家道统.《伶官传序》作为该书的优秀篇章,作者娴熟运用"春秋笔法",通过"不没其实""简而有法""曲笔要义"等"书法",强调"人事"的重要作用,阐明"得之难而失之易"之理,告诫后人"忧劳兴国",谨防"逸豫亡身",避免重蹈后唐覆亡之后辙.  相似文献   

10.
<正>古诗里那些关于植物的隐喻柳⊙"柳"的隐喻意义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用杨柳的依依之态喻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柳"又谐音"留",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而柳丝垂垂,纤纤拂动,正如送行人与行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在送别诗中,"柳"及其同源意象"柳絮""杨花""飞絮"等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如陈与义《古别离》:东门柳,年年岁岁征人手。千人万人于此别,柳亦能堪几  相似文献   

11.
《滨州学院学报》2018,(5):29-32
《司马法》的《严位篇》中有两句话素来难解,"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皆息。""凡三军: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师可服。"诠释这两句话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司马法》"以仁为本"的精神,区分"禁"和"戒",同时把"人"诠释为"仁"。这样这两句话就有了非常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13.
陈贵均 《四川教育》2015,(Z1):90-91
2013年第四期本刊以《微时代:未来课堂走向何方》为题,详细地分析了"微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形式的深刻变革,并着重对"在线教育""微课程""翻转课堂"等的内涵、特征以及对课堂教学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叙述。然而,无论是"微课程",还是"翻转课堂",国内同行的探索均处于起步阶段,"翻转课堂"甚至还未进入中小学校,系统化的理论建构则无从谈起,人们对其的理解和认知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微课程""翻  相似文献   

14.
《周易·损》卦卦辞"曷之用"言限其用度,"曷"通"遏","之"犹"其"。《否》《泰》两卦初爻爻辞"拔茅茹以其汇",意即拔茅而食以凝聚人心,"茹"训"食","汇"训"聚"。《蹇》卦上六爻辞"往蹇来硕"意谓往则蹇难,来心(从阳之志)坚决,"硕"通"石",喻其坚。《鼎》卦九三爻辞"鼎耳革"言鼎新之时却务革故,"耳"通"而"。《既济》六二爻辞"妇丧其茀",谓妇人失去了保护,"茀",喻护卫。《否》卦象辞"俭德辟难"言敛抑仕进之心以避祸难,"德"训"登"。  相似文献   

15.
"牴牾",《汉语大词典》释"抵触,矛盾",后引申为"用言语顶撞,冒犯"义。但在历代文献中,"牴牾"还可解释为"物体之间的碰撞,冲撞""不顺,坎坷"义,《汉语大词典》未记载。此外,通过对文献词典的收集,发现"牴牾"还有"柢梧""抵梧""抵捂""牴梧""抵忤""抵牾""抵啎""牴啎""抵啎"几种变体,均有历代文献为证。  相似文献   

16.
《左》《公》《穀》三传对《春秋》隐公元年"惠公仲子"条解释有异,其焦点是仲子身份问题。《左传》以仲子为桓公之母却未卒受赗,"桓未君"而王室归赗其母,此"非礼"之书写体现出作者责王"以示劝诫"的思想;《公羊》认同仲子为桓公之母而讲"隐为桓立",彰显出"立子以贵"及以"尊尊而亲亲"之王权观念;《穀梁》认同仲子为惠公之母而"正隐""治桓",则以"亲亲而尊尊"取"蹈道"之价值。仲子身份虽因三传书写之异而终不为定论,却与各家相关阐释体系或主要价值观念不悖,又因其在血缘与地缘、家族与国家两个维度上的张力而并行不辍。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姓氏写"肖"字是社会用字混乱现象,是随意简化、换字而造成的似是而非的姓氏,应该加以改正。在此笔者谈些不同的意见。不可否认,"萧"与"肖"二字素无瓜葛,字形字义都不同:"萧"的本义是一种香草,即艾蒿。《说文解字》:"萧,艾蒿也。""萧"在古代还通"肃",意为庄严、恭谨。另外,"萧"还是个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如南朝有梁武帝萧衍。"蕭"的简化字是"萧",不是"肖"。"肖"的本义是"相似、相像",《说文解字》:"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历史  相似文献   

18.
<正>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诗传》就解释为:"中国,京师也。"后来,"中国"也引申指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民,众萌也。"那么,"中国人民"作为完整独立的语音单位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9.
元明清白话作品中常见"蒿恼"或"薅恼"一词,"蒿(薅)恼"义为"搅扰,打扰",从《说文解字》及"蒿""薅"的形义关系分析,"蒿""薅"不可能从本身的意义引申出"搅扰,打扰",从而断定,"蒿(薅)"作"搅扰,打扰"义是假借用法;同时,从《广韵》出发,结合古书用例,证明"蒿(薅)"的本字应是"挠"。  相似文献   

20.
"意象"在典籍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如果英译中仅用概念思维对中国典籍中的"意象"进行翻译和诠释,很难让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国文论的表达张力和特殊魅力。《庄子》是一部"以意筑象"的哲思典范,是在意象思维主导下产生的诗性人生哲学。"象""境""意""神"是领会《庄子》本真意蕴的思想通道,"以意筑象"是其行文思路,读者可以通过理解《庄子》的"象"而通向《庄子》的"意",以此去接近不可言说之"道"。译者在翻译时要与作者"梦怀相契",在对中华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可采用"增词达意""虚实互化""陌生化"等翻译策略,对意象合理地翻译转化,将中华智慧体系、价值观念的文化精神展示给其他国家的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