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同事的女儿特别有灵气,上幼儿园时在几十个孩子中很是突出。去年,她开始上小学 了。有一天晚上我去她家,她父母不在,奶奶又不识字,她正在为家庭作业的家长签字问题焦虑不安。于是我自告奋勇地帮忙签了个“阅”字,并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孩子看了以后,为难地说:“老师要求签‘家长已阅’4个字,签一个字不行。”我解释了好一阵子,并保证如果老师“骂”她,愿意被她刮鼻子,她才肯罢休。  相似文献   

2.
教师随笔     
同事的孩子长大了,并成了我的学生。原来脚前脚后嗲嗲的阿姨长阿姨短的叫唤,如今变成了很生分的“老师好”。前天同事告诉我,他们在吃饭时听到我说话的声音,同事便说请老师来家里吃顿便饭吧,孩子立即说“不要不要”,尽管同事一再解释:“学生对老师有天生的敬畏。”  相似文献   

3.
让孩子爱你     
同事的孩子7岁,是个娇气的女孩子。但是,自从进了学校后,她发生了一些令人意料不到的变化。原来她每天早上总是赖床,不肯起来。现在,她会很早地起床,站在卧室外面喊“妈妈”。同事问孩子为什么这么早起来,她说:“我怕妈妈睡过了上班时间。”同事以为孩子是偶尔为之,但她坚持这样做。过了几天,孩子竟然在早上为她冲好了牛奶,她得意地对她说:“妈,请你喝牛奶。”同事觉得这事有些蹊跷,便问她这些天为什么天天叫妈妈起床,还冲牛奶给妈妈喝。孩子天真地说:“老师说了,7岁的孩子已是个大人,应该懂得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了。”同事在单位里说起这件事…  相似文献   

4.
一位妈妈说:“6岁的女儿不善表达,回答问题扭扭捏捏地说不清。”另一位妈妈说:“儿子20个月了还只会说几个词,同事的女儿才15个月就很会说话。”还有一位爸爸也来凑热闹:“儿子倒是很喜欢说话,可是一激动就口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善于辞令、能说会道,这可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竞争素质呢。本期,我们请有经验的父母,来聊聊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5.
闲书不闲     
前几天到同事家串门,正巧赶上同事教子。原因是孩子在家不看课本,却捧着“闲书”看得入迷。我问孩子看的是什么“闲书”。他说是《少年科技》。我说这是好事呀,你怎么还批评孩子,他看这种课外读物你应表扬才是。由此,我颇有感触。我们现在有些做家长的,总是喜欢把孩子死死地拴在课本上,不让孩子看“闲书”,他们认为学生只有看课本才是正路,看别的都是“白扯”。殊不  相似文献   

6.
那天我和一位同事结伴带上各自的孩子去公园玩。同事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他关注着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且不停地用一种无比赞赏的口气夸奖着,孩子从地上捡起一颗小石子扔出去,他说:“宝宝真厉害,扔得这么远!”孩子把一个零食袋扔进垃圾箱,他说:“宝宝真聪明,知道扔进垃圾箱!”孩子无意中哼了一下“两只老虎”,他说:“宝宝唱得真好听!”……  相似文献   

7.
王悦 《教育文汇》2013,(20):25-26
上学期最后一次生活识字课上,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盒子,相互识认上面的字。有几个孩子看着一只扑克盒,说上面的字叫“冰雪皇后”。我问道:“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个皇字的?”有个孩子说:“我用加一加的方法——白加王就是皇。”另一个孩子说:“皇后的皮肤比国王还要白,白加王就是皇。”嘿,这真是记字的好方法。我微笑着赞许。这时,一个男孩接过话头说:“为什么我们的皮肤都是白白的,而我的同桌李米麒的皮肤是黑黑的呢?”李米麒一听,忙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8.
你的孩子说出的第一个清晰的词是什么呢?“爸”?“妈”?爸的发音稍难,大概是妈。我的孩子说的头一个词却是“阿顿”——这是一个省略语,全词是“阿里斯顿”。孩子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现象,我听说过同事家的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最喜欢看电视的天气预报,对天气预报中的“小雨”一词特别感兴趣;我的孩子情形很相似,他最喜欢的是广告,不论是什  相似文献   

9.
邵兰华 《陕西教育》2004,(11):21-21
同事一脸懊丧的回到办公室,大发感慨:“这些学生不知怎么了,好好的一堂课弄砸了”。问其原因,原来今天他上的是《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当他读到“周总理——”一句,按要求将声音延长时,有一学生竟“噗哧”笑了,随后的几声“周总理——”学生听得是眉开眼笑。同事很是气恼。我说:“也不能怪学生呀,十四五岁的孩子,从没接触过总理。总理的丰功伟绩,总理的平易近人都只是通过文字资料或图片间接了解的,对总理去世,他们怎么有这种深切的感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女孩.小时候很乖、很听话。因此,不仅父母经常夸奖她,就连父母的亲朋好友见了她,也免不了要夸上几句:“这孩子真乖,真懂事,将来一定有出息!”小女孩上学后,学习很自觉,成绩也很好,时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父母更是将“赏识”奉为法宝,天天夸奖、处处赏识。即使她做错了什么事,父母也舍不得说一个“不”字。渐渐地,她一天听不到表扬,就心神不定;  相似文献   

11.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脑的老头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了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相似文献   

12.
那一天,有同事对我边笑边说:“嘿,现在的孩子可容易满足了。”我说:“此话怎讲?”同事说:“你看,今天,我在班上读了李清的作文,文章只有两句,她快活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13.
李凤 《家教指南》2003,(8):25-26
一位读者朋友来电话咨询,近来发现14岁的儿子说话“怪声怪调”,通过和同事聊天才知道这是孩子的“变声期”到了,同事还告诉她在这一阶段如果照顾不好,以后孩子就是“公鸭嗓”。这位家长很着急,她急于想知道在孩子的”变声期”家长应该如何做。青少年无论男女,一般在14—16岁期间,说话、唱歌时的声音都与孩提时代不同,声带会产生极大的变化,这一特定时期称为“变声期”。“变声期”一般将持续半年至一年。人的发声器官是咽喉部,喉的结构十分精巧,由软骨构成喉的轮廓,里边有声带,发音时气流冲击声带,舌、齿同时配合,再加…  相似文献   

14.
我的心里,有许许多多的烦恼,有的大,有的小。它们像一颗颗小石子,藏在我的心里,干扰着我的学习和生活。其中,有一个最让我烦恼。从我上小学起,大家都拿我跟别人比,有许多人认为,这不是很好吗?可我却为此十分苦恼。爸爸拿我和他小时候比,他越比越觉得我不如他,越比越觉得我不争气,越比越觉得我不懂事。他不是说:“小时候像你这么大,我就帮奶奶干活,等奶奶回来,我地也扫完了,饭也弄好了,就连桌子也擦干净了。你看看你自己。”要么就是说:“我小时候学习比你好多了,学习成绩也是前10名,甚至第一名。”但是他却不知道他说的这些话让我有多么伤心。妈妈更有一套。她老拿我和她同事家的孩子比。她总觉得我的成绩没有别人家孩子那么好。她每天总是不停地唠叨:“你看人家某某同事的孩子考上了某中学,人家学习那么好,你看看你,只要有人家的一半好,我就心满意足了。”有一次,她看我作业时又对我说:“你看人家某阿姨的孩子,字写得多好,你看看你,字写得还没有人家一半好,再不好好练,本子上可就全是良了。”妈妈唠叨个没完,可她却不知道,她说的每一个字,像一把尖刀,刺破了我的自尊与自信。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也许是为了鼓励孩子,可是这同时也伤了孩...  相似文献   

15.
佳佳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他的妈妈说:“佳佳从小就很聪明,特别善解人意,有一次我起晚了,就干脆请了病假,也没送佳佳去幼儿园。结果,我的一个同事因此来看我,聊天时,那个同事开玩笑说,‘妈妈病了,佳佳没去幼儿园,有没有影响妈妈休息呀?’我真怕孩子说出实话来,结果,佳佳说,‘我才不会,妈妈病了,佳佳给妈妈倒水,拿药,老师说这才是好孩子。’我后来问他,为什么说我病了给我倒水,他说,妈妈病了才不会被扣钱。我后来和亲戚一说,他们都说这孩子聪明,将来一定有出息。”  相似文献   

16.
给傅敏的信     
敏,亲爱的孩子:有理想有热情而又理智很强的人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大概你几年以前对我还有这种感觉。去年你哥哥在信中说:“爸爸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热情,很执着,近乎狂热。”最后一句尤其说得中肯。  相似文献   

17.
挤暖     
王治国 《师道》2007,(4):35-35
“不得了,你班又有几个学生抱成团在打架。”常常,我刚下课坐定,就有后跟进的同事“大呼小叫”,说得我心怦怦跳:这些孩子,也太“野”了吧,万一出事了怎么办?看来,这次真的要好好“整治”一番了。  相似文献   

18.
童赟 《阅读与鉴赏》2010,(11):55-55
“差神”是我们单位同事阿P的绰号,最近他总是说差话,弄得领导、同事、亲戚朋友都很不高兴,经过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个绰号送给了他。都说祸从口出,指的就是现实的谈话环境中往往就一不留神说出差话,看似有道理,实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有时甚至多加了一个字,这个话的“味”就不对了,我们看看“差神”的差话写真。  相似文献   

19.
刚刚开始教孩子去认识形式美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事情弄得很复杂,甚至连“形式美”三个字也不要说。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家长带孩子到河边,看到夕阳西下,她发现孩子对红彤彤的太阳感兴趣,看得着迷,说:“太阳快下山了,你能把它留住吗?”孩子不答,只是摇摇头,看样子有些惋惜。她接着说:“那就把它画下来,带回家去好吗?”孩子高兴地答应了。其实家长早有准备,把纸和笔拿出来交给孩子。过了一会儿,孩子交给妈妈一张图画并得意地说:“妈妈,这是红太阳,这是那边的山。好看吗?”妈妈说:“啊!好看,画得真好。”  相似文献   

20.
学会离别     
李嵩 《家长》2010,(2):13-15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现在的我对于分别似乎变得很乐观,相信这不仅是一段生活的结束,更是新生活的开始。前两天与同事闲聊,同事聊到自己的孩子转学时的种种不舍之情时,说得最多的是:“都是为他好,怎么那么不懂事呢。”我淡淡一笑:“可能你没有站到孩子的立场上。”其实作为80后的我也不敢说自己可以把握现代孩子的想法,只是回想起十几年前自己转学时的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