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中语文已不再像小学初中的语文那样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认、读、写,更多的应该是向他们传达一种美。而语文的审美价值,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在千般姿态、万种风情的自然界中,人是最美的,然而人的美不仅仅在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外在形式中,更重要的应该在于内在的美。学校教育就承担着培养学生这种内在美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智慧",更在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育德导行",即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行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然而,我们习惯了的传统教学,对于情感教育却不够重视。因此,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  相似文献   

3.
郭欣 《成才之路》2009,(11):39-40
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过语文教材,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多媒体的运用能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相似文献   

4.
“美”是语文教学的主题,语文教学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真正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生活美、意境美、文化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造美的课堂?如何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美的认知与培养呢?  相似文献   

5.
韩延怀 《考试周刊》2010,(46):28-28
语文教学中充满文字的美,更洋溢着图画的美、音乐的美、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把多媒体搬上讲台,就能够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语文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美的音韵,美的语言,美的形象乃至美的意境,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寻。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让学生发现美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智慧”,更在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育德导行”,即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行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传统教学对情感教育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采职有效措施加强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8.
吴海燕 《林区教学》2008,(11):31-33
美育作为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形成正确审美判断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塑造美的教育形象,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设计美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挖掘美的课文内涵,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白景英 《成才之路》2011,(23):38-38
本文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误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黄辉 《学苑教育》2012,(16):39-39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教学目的之一,美育在语文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兼顾美的典范佳作,作为美的载体,是人类感情与美的沉淀。怎样才能更好地将美育渗透在语文课堂中呢?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艺术之一,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加强中学诗歌教学中的美的发掘和体验,通过从向善美、意境美、对比美等方面入手,整合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准确、精炼地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12.
“新六艺”教育是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基于中华美育精神构建的大美育体系。学校通过实行“减负”三部曲,即推行周末零作业、早上推迟30分钟起床、整合语数英等必修课课时,开辟美育时空;通过实行“添彩”三重奏,即打造课程阵地、课堂阵地、文化阵地,描绘美育画卷。“新六艺”教育在“点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他人。学校通过“输血”和“造血”两种方式,用“新六艺”教育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引领每个大山孩子走向美美与共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承、能力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现出的醇美的语言、优美的仪态与精美的板书,以美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汲取知识、提高能力,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认真品味语言文字的深刻意蕴,发现课文所蕴含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和人生之美,以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浓郁的民风民俗,且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加上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理念,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各种美的意味。其中,美丽乡村建设凸显的审美特点,暗合了一些美学上关于美的范畴,也即从形式美、和谐美、实践美、生态美四个方面探讨美丽乡村建设之美。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才素质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的课程,它对培养学生感知、鉴赏艺术美和现实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学会创造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尔泰美学和李泽厚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对峙互补的两大主干.在主体存在和主体实践、感性动力和理性结构之间,高尔泰更偏重前者.强调美与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重视美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关注美和艺术现代形态的生成等,是高尔泰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美是自由的象征,美感点燃了美,美必然是负熵的等命题,在20世纪80年代曾激励了一代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必然在新的世纪得到更深远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德育审美化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德育审美化,就是从美学角度,用美育方法来改革德育课,使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向美学、美育靠近,使德育向审美化方向发展。其依据是:德育本为真善美;美育应以德为魂;以美育德可使德育走出困境,开创新的局面。德育审美化,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编写出德育内容,美学形式的新教材;其次是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就是传播媒介的形象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增强德育教学的审美性,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美好道德的陶冶。  相似文献   

18.
我国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的理论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为补充的诗教课程审美教育 二是近百年来语文审美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探索。纵观这三个阶段语文审美教育的发展,可以认为,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探究经历了关注主体生命(文质彬彬的君子,无为而无不为)——成就"理""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科学理性——重视主体生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语文美育在新课程理念下受到了高度重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并非如此,观照朱光潜先生的语文美育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综观其语文美育思想,语文美育应当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语文美育应当极端重视对言语形式的感悟;语文美育应当重视文学在语文美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借助教材发现美,创造课堂意境美,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深,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得到的美感教育就越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