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德国职教教师的职前教育涉及大学学习与预备期两个阶段.职业性专业的设置是开展职教教师教育的基础.与传统的学科性专业不同,职业性专业是在职业领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培养未来职教教师在职业性技术、工作和教育领域内行动能力的学业门类.德国职教教师教育的职业性专业在其内涵、标准、培养目标与内容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职业特色,由此引发的关于基准科学、作为大学独立专业、职教教师短缺等方面问题的讨论,可以为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的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2.
基于“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要求,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应体现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融合,教、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与理实一体等特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专业依托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联盟,以职技高师院校、企业、中职学校为主体,三方在明确“双师型”职教师资内涵和开发教师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三平台、四层次、五证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性、师范性、技术性”的办学特色,强化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价值合理性体现在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与人的价值目的性的统一。从形式合理性方面来说,现代职教体系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与学位制度发展规律的逻辑一致性,即社会发展现状对职业教育的学术性、职业性与人文性趋向融合的内在规律性制约;从实质合理性方面来说,现代职教体系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目的中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价值统一,即从为“职业”准备的社会本位向为“职业生活”准备的人性解放本位转变。  相似文献   

4.
加快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和有效路径。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经历了从学术性教育到专业化科学发展的演变,在职业教育师资能力标准和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职业性、专业性、教育性”三性融合的架构理念,具有多主体参与、能力标准细化、入职标准严格等鲜明特点。我国现阶段需要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及培养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知识结构融合的课程体系,充分运用行动导向的专业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职教师资培养的理论探讨及有关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朔 《职业技术教育》2001,22(31):21-24
职教师资的培养必须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体系,才能保证职业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职教专业师资的培养必须区别于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建立独立的职教师资专业,使培养对象既掌握职业专业能力,又掌握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职业教育能力,在专业技术教育中淡化“工程性”,强化“职业性”。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理念和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术性和职业性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取向,二者的融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论争历史与融合现实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教育体制的开放性与层次结构的多样化,专业目标的全面性与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职前规格的超前性与培育体系的一体化,以及教学科研的互动性与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等理念与策略,为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和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职教高考”的提出,中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岗位化”逐渐转向“行业化”.中职人才培养面临着培养目标分歧、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实施冲突、职业认同与自我发展掣肘的难题.结合中职教育的教育性与职业性,中职人才培养可以从加强与区域内高校及企业的合作、组建以职业为核心的师资力量、构建横纵贯通的育人体系三个方面进行革新,以应对“职教高考”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一、高师院校的“学术性”与“师范性” 1.高等学校的“学术性”与“职业性”学术性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内在规定性.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质量并决定其是否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职业性”则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在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有着内在的关系,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职教教师落实产教融合的形象表征,而“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产教融合的指引。实际上,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是一类具有产教融合特征的教师。从教育与职业跨界来看,“双师型”教师既是传递职业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指向特定岗位的职业形象代言人;从教育与技术跨界来看,“双师型”教师既是服务学生技术技能开发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服务技能型社会构建的技术大使;从教育与产业跨界来看,“双师型”教师既向学生传递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和信息,也向产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产教融合引领下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是:确立“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复合性观念,优化“双师型”教师认定的跨界性标准,营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双场域联动,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复合型品质。  相似文献   

10.
“新师范”是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愿景。它的提出不仅是对当下教师教育发展新特征的概括,更承载着终结“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这一教师教育发展“百年难题”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不仅是“新师范”发展实践路径的基本遵循,更是“新师范”之“新”得以立世之根本,它关系到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所谓“终结”不仅仅是笼而统之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之谓,而是要建立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内涵更为科学合理界定的基础上,挖掘“师范性”的学术价值、认可“师范性”的学术地位、遵循学术发展的逻辑发展“师范性”,这才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11.
“人性”和“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具有层次性,而且是多层次,变化发展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具有质的区别:涵义不同;反映人的深度不同;人性属抽象概念,人的本质属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12.
“音乐粉丝”产生的心理原因是追求自我认同,众多“粉丝”组成“粉丝”团体是追求归属感,音乐粉丝”对音乐创作和音乐消费市场都有深刻的影响,“粉丝”也有创造力,他们的作用影响着音乐生产与创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词汇的角度,将《无名书》与同时代作家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发现《无名书》在使用非常用字、自造词和专业术语方面呈现出繁难、浓缩、精专的特征。这些特征形成的根源乃是《无名书’以张扬知识分子精神为指归的精英意识,但这种过分的精英化,也使《无名书》失去了许多读者。  相似文献   

14.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5.
对于俾斯麦在1864—1871年先后组织和发动的“三次战争”:德丹战争、普奥战争和德法战争,不应贬之为“王朝战争”。总的来说,俾斯麦“三次战争”的性质,是进步的、民族解放的、革命的战争,对德国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个性教育是在与划一教育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教育理念。个性教育就是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的尊重为最高原则的教育,而对“个性教育”中的“个性”一词,与其理解为“个人的独特性”,还不如理解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  相似文献   

17.
理论的真理判定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从经济证据的易谬性、科学理论的整体性、经济证据对理论的依赖性、竞争理论问题的互补性、理论判定的历史性等五个方面可看出"判决性实验"的不科学性.判定理论的真理性只有在人类的反复实践活动中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8.
德性,本来应指社会性与自然性在个人价值中的复合,可是,在中国人传统的语用中,只言“德”,不言“性”,只褒贬人的社会性,忽视或唾弃人的自然性。伦理型的价值取向对主体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灵性,是人生命中最深刻的精神需求与最微妙的精神能力,而真性,也就是修炼已通的“灵性”,是“德”与“性”的复合。与《红楼梦》有所不同,《儒林外史》体现的正是由“性”而“德”从而又向更高层次的灵性———“真性”的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19.
"自然"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具体到钟嵘《诗品》,它又有特殊内涵。笔者试从钟嵘其时的文坛风习和批评实践两个层面,去把握其具体内涵——"妙造自然",即雕琢而不显痕迹,进而归于自然。这是文学自觉时代孕育出的重视技巧、追求丽藻、情思饱满、生动鲜明的新的诗歌审美理想,是时人推崇的创作至境。这是对原有"无为自然"的拓深。  相似文献   

20.
随着赵本山小品的热播,"忽悠"这个东北方言词风靡全国,进入了全民语言之中。这里从"忽悠"的本义及其组合含义的辩证、"忽悠"的多重意义及其流行原因等几个方面试图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