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程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学生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习后能将知识升华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代道德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构建SKT德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六个基本环节:确定主题—创设情境—感受体验—分享交流—总结提炼—实践应用。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教师的启迪和帮助下,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通过理解和内化,提升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3.
"活动—体验—表现"导学模式是初中进行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有效模式。它的构思遵循了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它的内涵诠释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它的操作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助于使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有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内化和激励道德行为,促使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生成与发展,使道德真正发自学生的内心。这种导学模式有效的关键在于:明晰环节关系,感悟规律;规范"活动"创设,提升品质;引领"体验"营造,内化道德;凝练"表现"评价,反思效果;领悟操作流程,掌控课堂。  相似文献   

4.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5.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新课程模块教学的源头与活水。高中政治课,要求紧扣模块的生活主题,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开发,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转化与生成的过程。为此,政治教师必须注重模块教学的"问题生成"艺术,把"问题生成"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要优化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做到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合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又要密切关注课堂的"生成性"。  相似文献   

7.
吴建良 《成才之路》2014,(27):22-22
道德认知、品行养成的关键是自我体验。缺乏自我体验的品德教育活动是苍白无力的,因为这样的教育不可能沁入学生的心灵,也不可能使学生实现道德认知的自我建构。德育活动特色在于丰富学生对品德与行为的过程体验。学校的"家乡好孩子"德育活动,多样性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参与过程体验,使德育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用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但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容易在体验过程中出现缺乏情感参与、事不关己的游离状态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尚未形成自主构建道德情感的能力。在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问,借助绘本故事,唤起学生道德情感的自省;通过探问,引入游戏,触发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悟;通过追问,联系生活经历,深化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这样能够促进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高效化,提升学生的融入感,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经常会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二律背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一般的道德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充分挖掘生活教育的源泉及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以有效的生成教学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道德体验"植根于一定的教育思想,是相关教育理论的演绎与聚焦。文章提出实施"道德体验"的教学主张,将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三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活动中感悟道德""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1.
狄尔泰精神科学教育观是从理性和非理性结合的角度去理解人,人是具有知—情—意的完整生命结构,体验是教育的生命起点;表达是教育的生命过程;理解是教育的意义生成。这种"体验—表达—理解"的教育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教育应该投射到人的心理生命之中,回到生活世界,追寻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绝对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现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网络改变世界"一框教学为例,探讨基于经历的教学样态。引题:从快件与外卖说起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只有创设教育情境让课堂灵动起来,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使其通过教育情境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真切的领悟,升华理性认知,从而达到提升核心道德素养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提升学生情感体验;创设活动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创设思辨情境,来燃起学生头脑风暴;创设文化情境,来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活动是低年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设计更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时执教者要跳出自己预设的"舒适圈",让学生的即时性生成点亮课堂,少一点设计"圈套",多一点精彩生成;让学生在真实的观察和调查活动中获得真切的道德体验与认知,少一点表面形式,多一点过程指导;让辨析讨论活动有深度、有质量,不断促进学生内在道德生长,少一点泛泛而谈,多一点道德思辨。  相似文献   

15.
"体验式"教学旨在依据科学的教育方法,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去认知、学习,从而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在基于学生生活认知的实践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式教育。"体验式"教学需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和认知体验,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品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得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感悟,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策略:一、创设活动情景,有效体验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通过在生活中提炼、在难点处操作、在生成处点拨等有效教学策略,遵循"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真正做到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总结分析了当前Web教育时代的发展及特征。并从国外学习过程的体验中,提出了Web数字化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是:整体课程运用"活动理论"来架构;教学目标遵循"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育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充分交流、参与合作、分享体验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知识的生成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关注过程,加强体验,促进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实践,从创设情境引导体验、自主探究亲历体验、联系生活应用体验、合作学习拓展体验的角度入手,探究和阐述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将独立、自主、创新等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意识中,打造具有激励性的教学氛围以刺激学生的情感爆发,凭借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尽最大努力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的更好融合;塑造激情与明理的性格形成,让学生能够在体验过程中不断成长,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落实"自我成长"。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应该体会到快乐的源泉、道德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