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长芹 《儿童音乐》2014,(10):64-67
正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音乐课程标准》也这样要求:"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世界的音乐文化就是世界上各民族音乐的总和,没有各民族各具  相似文献   

2.
颜莎莎 《考试周刊》2013,(76):184-184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认识到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拓宽审美视野.认识到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指出:文化传承价值是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各民族大团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形态,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民族音乐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结晶.高校必须肩负起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重担,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将民族音乐推向世界的舞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创新问题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不断交融发展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乐器、民族文化、民族风俗,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民族音乐融入到动漫音乐中,拓宽学生们的眼界,感受民族音乐独一无二的美。  相似文献   

6.
论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的不断创新,音乐课程的价值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在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的价值,即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其中的文化传承价值是这样概括的“:音乐是人类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世界上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全球化,一体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我国各方面事业在迎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以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为例,民族音乐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在现实的教学中其正受到来自多方音乐的冲击。而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淡化将给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小的打击,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必须对民族音乐文化予以高度的重视,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继续流传和弘扬。  相似文献   

8.
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黄山学院学报》2005,7(4):125-126
新世纪的今天,由于信息和交通快速发展,当世界朝着各民族趋同的方向愈来愈快速发展的时候,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从音乐的角度去弘扬中华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9.
人类通过交流加快了世界文明化的进程,通过交流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在世界和平发展的今天,交流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民族音乐深入发展、逐步完善的道路上,更需要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世界音乐文化,发展传统音乐,促进音乐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因此,高中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提倡音乐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是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潮流。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我国民族声乐“千人一面”现象的批评,反映了群众对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呼唤。我国地方民族音乐院校应当敏锐地洞察到这些变革,结合自身实际,深刻理解音乐教育多元化在各学科中的含义,积极地把民族声乐学科的发展融入其中,把社会需求与本校民族声乐学科的生存发展结合起来,在民族声乐多元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有 8 0 0 0年历史的中国音乐是人类音乐文化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但整个二十世纪 ,她却被笼罩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阴影中。建立有强烈民族色彩和风格的“中国音乐体系” ,让中国音乐回归到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常序列中去 ,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3.
刘天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立志改进我国民族音乐。主张“一方面采用东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开创了二胡、琵琶乐曲的新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气派,一扫某些外国人说中国民族音乐皆萎靡不振之陈见。在民族音乐领域,“复古”和“崇洋”都是极端的、片面的思想,但这两种思想都很容易产生,并成为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刘天华先生的努力,开辟了民族音乐崭新的天地,为我们指出了民族音乐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在世界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刘天华先生的精神,开拓进取,积极创新,使民族音乐这颗明珠更加璀灿夺目,光芒永放。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化史上任何一次文艺复兴运动,都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相互融合为基础的.中国艺术家为重构自己民族的新音乐文化,在洋为中用的路上已经苦苦探索了整整一个世纪.21世纪该是我们沿着中为洋用的回程走向世界的时代.纵观世界音乐文化史,格林卡在借鉴西欧音乐成果时,坚持和发展本民族音乐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相似文献   

15.
柳青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3):83-84,86
对城市音乐进行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体现出了现代民族音乐学学科的人文特征。该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并把握城市音乐文化的特征以及现代世界音乐的多元性、流动性,从而建立起多元音乐文化相对平等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是文化的主要传承机制。音乐教育的根本属性应当是文化传承。在世界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音乐教育应当自觉担负起文化的使命。由于音乐教育长期受西方的影响,对音乐的文化属性与教育的文化关怀,均未充分重视,对此应当予以反思。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将音乐当作文化来传承,尊重本民族音乐的文化地位,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应当以文化关怀为目标进行,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跟上世界音乐教育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选材上对民族性的作品用的也很少。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高师音乐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引发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冲突与融合。对于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全球化给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立足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借鉴与融合之路。据此,本文提出了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艺术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以明显的地域性和很强的民族性为背景,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对文化精神的不同追求,共同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因素。而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后,其表现方式和不同类型就得以丰富,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和音乐内涵得到升华。歌者的演唱技巧、文化素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也直接决定着对作品本身的诠释。所有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因素,这种因素也决定了民族声乐艺术既要注重表现方式上内在与外在美的兼顾,又强调作品本身所蕴含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20.
当代音乐教育呼唤文化自觉,乡土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乡土音乐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纯西方音乐体系下的乡土音乐欣赏,而应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通过乡土音乐表演、中西音乐比较以及乡土音乐民族志研究三个手段,培养学生多元音乐文化观念和民族身份认同意识,从而弥补单纯西方音乐体系教学所带来的民族与文化意识的缺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