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语言学和认知学理论将标记性纳入母语迁移的研究中。语言学以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标记差异做比较,说明母语迁移的可能性;认知学则以母语特征的典型范畴为基点,分析二语学习者对母语迁移的选择性。标记性理论的提出对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标记理论在语言迁移过程中的解释力的论述,指出语言标记性理论对研究母语迁移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它运用语言共同性理论来分析和总结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较好地解释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困难和产生错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汪晓婧 《考试周刊》2013,(78):88-89
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介绍了母语迁移理论,认为应该合理运用母语知识和母语思维促进其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浅析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正、负迁移均不能忽略,应当正确对待,要有效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  相似文献   

4.
如何看待母语在二语语义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二语习得研究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母语迁移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母语对二语语义习得的影响,提出母语在二语语义习得问题上的辩证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关于二语习得中的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研究较多,其实,目的语对母语也会有影响,即目的语对母语的逆迁移,但目前对此语言现象的关注不足。这里主要讨论了这种语言现象及其三种具体表现类型,即词汇逆迁移,句法逆迁移,语用逆迁移,这三种表现类型能较好地解释二语习得者的一些语言变化,进而为新形势下汉语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学术界较多地关注二语习得的语言负迁移现象,提出需要完整地把握二语习得的本质,对习得者第二语言与母语的语言通约和语言冲突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陈述性知识、基于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及其认知策略,旨在促进二语习得的母语正向迁移。  相似文献   

7.
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母语正迁移在二语习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全面认知促进正迁移的各种条件和探索科学运用迁移的策略是实现有效迁移的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有效迁移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迁移意识,充分接触母语与目的语使其反复结合并深入研究其异同而进行对比,同时还要了解大学生的特点,从而灵活地运用母语正迁移。  相似文献   

8.
论二语习得中母语的正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迁移是语际错误研究的中心话题。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本文从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出发,探讨了母语迁移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并提出了对母语迁移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语言迁移研究尤其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一直是二语习得关注的焦点。近来,目的语对母语的影响即反向迁移,渐渐地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拟讨论以下问题:反向迁移的研究状况;反向迁移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反向迁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潘蓉蓉 《考试周刊》2011,(14):105-106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母语迁移现象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正迁移促进二语习得,负迁移妨碍二语习得。大多数学者侧重于母语负迁移的研究,而本文从语音、词汇、句法及文化等方面分析母语正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旨在强调母语正迁移的重要性,积极利用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面影响,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1.
二语是指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而二语习得就是习得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母语只对外语学习具有负迁移(干扰)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点逐渐变得片面化,不能反映出语言学习的本质。基于此,以语言普遍性理论、早期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和学生自身学习经验为基础,全面介绍语言迁移以及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以期促进业界充分认识母语对二语学习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并通过积极地开展母语与外语的双语教学,发挥出母语最大限度的正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迁移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会产生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影响。以此理论为基础,文章从英汉构词法、英汉动词词汇化模式及英汉词义共性出发,探讨了汉语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3.
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所扮演的角色依然众说纷纭。本文采纳的观点是普遍语法对第二话百习得仍起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受到学习者母语的干涉。本文就第二语言习得的参数再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个参数再设过程中,学习者母语的参数设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第二语言习得的参数再设区别于学习者母语的参数设置。  相似文献   

14.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有关研究,探讨了母语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母语对二语作文的影响以及母语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作用。并指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认知双元结构”中母语、英语、母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四者之间的关系,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各5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声思维的英语写作研究,并对其过程进行了回溯。结果表明,英语水平的高低、母语和母语思维共同影响英语思维,而英语思维又极大地决定着英语水平,四者之间彼此联系、协同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介语的普遍性理论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都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会遵循某一普遍性的"天然顺序",即是一个创造性的构造过程。在此过程中,母语影响不大。本文拟采用实验方法,得出中国中学生习得九个英语语法词素过程中所遵循的顺序,并与其他母语学习者习得这些词素所遵循的顺序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发现中国中学生习得英语语法词素时同样遵循"天然顺序"。  相似文献   

17.
母语负迁移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影响尤为明显。本文试图通过对汉日语言中元音的联系与区别的考察,利用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探讨如何在对日本留学生的单元音韵母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汉日语音的联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介语石化现象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尤其存在于学生的写作中,包括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的写作。学习者在写作中对石化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以及对目的语笼统化都造成了中介语石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与学的不同方式导致的,并且大部分错误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调整来改进、减少,甚至避免这些石化错误。  相似文献   

19.
母语与第二语言语感关系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为传统的语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图式理论对语感的生成及发展机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将语感看做人们在接触大量的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认知结构,并可以作为认知理解新的言语信息的基础。文章运用图式及原型理论的原理对母语与第二语言语感的关系从认知角度进行阐释,指出母语的语感图式是典型的,占据语感范畴的中心地位,而第二语言的语感图式是非典型的、模糊的、边缘的,并由此对外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母语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外语教学研究中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尝试将Krashen的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与外语课堂母语的使用情况相结合,论证大学外语课堂适度使用母语有助于提供可理解性输入,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从而增加学生对所输入知识的吸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