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们走着瞧!我这可算是恨上你了,恨上你们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哈里去天堂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天蓝色的彼岸》讲述的是主人公哈里在车祸后去向了另一个世界。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死了多长时间,他也曾试图回到他还活着的世界中去,并且对他的家人说一声抱歉。可是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他更加不可能说出那句埋藏在他心中好久的话。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死了以后会是什么个模样,也许死后会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可是当我们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以后,留给家人的却是无尽的悲痛。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活下去,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干该干的事情,去珍惜身边爱我们的每一个人。不要像书中  相似文献   

2.
我的偶像     
正2014年9月3日晴开学第一天,我忽然这样问自己:是谁,把我带到书的世界?是谁,把我带到知识的天地?又是谁,让我度过了四年级那丰富而快乐的一年?其实,是文老师在默默无闻地付出,把我带进知识的乐园,令我的童年增添了光彩,使我像一棵小树苗那样,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于是,文老师就这样自然地成为我的"偶像"。我像一个追星族一样关注着自己心目中的"明星"。她的一举一动,都成为我课余生活的"阅读内容"。可是,一提起文老师的严厉,  相似文献   

3.
《教育》2007,(22)
"谁愿意天黑了还自己一个人玩耍/没有妈妈在门口大喊着名字回家/谁愿意爸爸缺席家长会/没有了喜怒分明的表扬与打骂//我有爸爸/我有妈妈/他们都在城里/一直生活在我外面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4.
<正>古人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书不仅可以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我们智慧、在我们孤独时给我们安慰,而且还可以丰富我们单调的生活。每一本书都会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每当我们开始读书,我们的头脑就会充实许多。相遇:把书握到温暖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听妈妈说,小时候,我每次看到书,都会用自己胖乎乎的小手指着书上美丽的图画,眼睛眯成一条缝,笑得可开心了。妈妈也喜欢给我讲故事,我与书,就在这时相遇了。上了小学,我能自己读书了,善良的白雪公  相似文献   

5.
卢桂芳 《师道》2020,(1):14-16
我对乡土文化的兴趣起源于十多岁时对自己身世的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在我的家乡,卢氏家族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全东山镇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三十一个自然村,唯有我们家姓卢。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人类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到哪里去?"便在我的潜意识里萌芽。  相似文献   

6.
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是因为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故事太平淡,没有什么精彩可言。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眼睛长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总是看不到自己在人生旅途上的身影。穿过茫茫天涯路,别人背后拖着的一长串幸福或苦难的故事,却是那么恒久地令我们感动。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书。每当洁白的书页在我的眼前舒展,我就幻想自己变成一个插着翅膀的小精灵,可以随意地钻进书中任何一个人物的身体里去。融进他(她)的灵魂与意识里,主宰他(她)的言行。这样,我就可以随意地转换角色,想变成谁就变成谁,这样我就可以跑进任何一个既定的轨迹,开始一…  相似文献   

7.
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与权衡的过程。尽管有时候选择即意味着放弃,这让我们权衡得有些煎熬。有时候觉得,书读到研究生这个阶段,还在不断地自问"我是谁"这个问题会不会有点受人鄙视。只是当新的一年如期而至之时,这个问题仍旧如此强烈地敲打着我的心窗,反复萦  相似文献   

8.
我"怕"读书     
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固守那一份纯真是多么困难;而面对着纷繁的诱惑,那一份坚定又是何等重要,因为"我们不是单靠吃饭活着的"。那么,是什么引领我们坚持下来?是什么引领我们的灵魂在精神世界的风浪里经历着无数次的摔打和搏击?是书!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然而,有时我又有一种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要在翻开的这本书里头寻找到什么呢?这个话题似乎要从我们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说起。当人生的这本书刚刚翻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在这本书里,我们又要寻找到什么呢?也许两者的答案有很多是相似的。首先翻开一本书,我们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如果我不打开书,我会以为世界  相似文献   

10.
从小我们都是一个人,所有的玩具都是单份的,那时我们不用替任何人着想,不用谦让什么,也没有谁和我们分享。长大以后,我们学着从一个人的世界里走出来,因为性格的不同而受着不同的待遇。我们学着自己疗伤,自己汲取教训,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做自己的好朋友,然后长大。  相似文献   

11.
未来,你是谁     
我们讲"未来,你是谁",它有两个子命题,第一个是"未来,你想要自己是谁",第二个是"未来,你可以是谁"。我在17岁的时候,听了父母的建议,选择了土木系。到土木系就读以后,我碰到了我的音乐老师。我在17岁之前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唱歌,就接受了她的训练。那时候我做一个发电厂的工程项目。有一天在山边工作,山要崩了,就在那两秒钟内,我选择了往左边逃。我是幸运的,因为那批往右边跑的人正好赶上山崩,都我  相似文献   

12.
编辑老师: 我是一个念初中的女孩。不知怎么一来,我喜欢上了班里的他。不管干什么,我心里总想着他,有时我想控制自己,心里说:“这是不应该的,我们都是学生,要把书念好。”可是没用,他的影子老在我眼前出现。我觉得他也喜欢上了我。我们谁也没说出来,可是似乎心里都明白。我被这件事困扰着,不能专心学习,常常一个人发呆。我很苦恼。请编辑老师给我指出一条路来,行吗? 山东读者张洁  相似文献   

13.
抢糖大战     
今天我们去表弟家玩,妈妈买了盒糖果让我们送给表弟。在表弟家,我和表弟各自挑着自己喜欢的糖果,正当我们挑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妈妈说:"你们可以玩一个游戏游戏,看谁得到的糖果多。"一听到玩游戏,我和表弟都拍手称赞。妈妈笑眯眯地说:"我当裁判,请听游戏规则:你们喜人每次可以拿一颗或两颗糖,谁拿刭最后的糖谁就获胜,获胜的那一方可以拿走10颗糖作为战利  相似文献   

14.
论个体自我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体自我认同危机:"我是谁?"的困惑 人作为一个能思维的存在,不仅能够把自己与周围世界区别开来,而且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人在观念中确定"我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丁坤 《家教世界》2014,(10):52-52
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有语文。 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细语。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学语文是学生的事,老师的事,学校的事,只有在语文课上才是学语文,只有打开语文书才是学语文。当我们由呱呱啼哭到牙牙学语到能够说出流利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谁去学过语文,谁又有语文老师,“语文书”又在哪里?谁又不是在学语文?谁又没有语文老师?谁又没打开过“语文书”?当我们倾听一个人的诉说,当我们沉醉于激昂的演讲中,当我们倾诉自己的心灵,当我们复述一个幽默的故事,当我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个观点,当我们评判一个人的形象时,难道我们不是在学语文吗?  相似文献   

16.
我是谁?     
双轨电车上期的两轨电车我们看到的是两位同龄人在"色彩"的世界里遨游,这期我们将目光对准了自己——"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到何处去?"希望你能从花季少年的寻梦旅程和中年教师的求学故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7.
书中的世界     
正一盏孤灯,一杯清茶,一本好书,陪伴我度过多少个日日夜夜,使我沉醉在阅读的世界巾不能自拔。一个人总会有寂寞的时候,屋外的热闹渗不进来,自己也走不进外面的世界。于是总爱从陈旧的书柜中翻出几本散发墨香的书细细阅读,总觉得书中有一个声音在和自己对话,牵动着我的心灵,拉我走进一个神奇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我不想长大     
这天,我正在公园里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看见草坪上躺着一个洋娃娃。"是谁那么粗心呀!"说着,我捡起了洋娃娃,轻轻拍掉上面的灰尘。"谢谢阿姨!这个洋娃娃是我的。"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向我跑来。"你叫谁呢?"我一听这个称呼就生气了,双手叉腰冲小女孩嚷道。"叫你呀。"小女孩显然不知道自己  相似文献   

19.
<正>"我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学生,我把自己教回到课堂,我把自己教回了童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离开课堂之后,我仍然对教育保持着热情,仍然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仍然在思考着学校里和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教育。"对王栋生老师的这段文字,我必须肃然起敬。细细品读,文字后有这样两颗心:童心,学子心。叔本华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童心却让我们远离了庸俗,又避开了沉沉的孤独。它让我们对世界充满想象,让我们为生命留住好奇。"童心者,真正也。"成长,  相似文献   

20.
搬家     
"哪来这么多书?是谁在搬家吗?"当大件物品逐一搬进家门,过往行人对着楼下几十撂书嘀咕着."是老师吧?老师才会有这么多书……"行人自顾自地说着.我不禁抿嘴一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