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弓弦乐器是中国民族乐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弓弦乐器从出现到不断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时至今日,弓弦乐器已成为中国上千种民族民间乐器中居于首位的庞大乐器类别。弓弦类乐器的发展是得益于戏曲音乐的发展的,作为戏曲音乐的主奏乐器,经过不断地发展,许多弓弦乐器已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器,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二胡。众多二胡演奏家在不断丰富演奏技巧、增强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敢于创新,不断突破,探究出了二胡艺术新的表演形式,为二胡这件古老的乐器增添了新的活力,并推动着二胡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二胡的历史悠久,从唐代已出现的"奚琴"到"胡琴"的转变,由合奏乐器再变成现代社会具有魅力的独奏乐器,这样的过程使得二胡这一民族乐器更具时代特色。二胡演变为独奏乐器,要归功于现代二胡学派的创始者刘天华先生和丰富二胡音乐情感的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先生,而二胡音乐的流传与发展是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刘天华先生和华彦钧先生对二胡音乐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入手,指出当今二胡音乐继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在民族器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胡教学承担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二胡人才、繁荣民族艺术的重任。本文论述了如何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性的乐器——二胡,引进高中课堂。  相似文献   

4.
田芳菲 《林区教学》2013,(5):115-117
中国传统民乐演奏实践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史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二胡是我国民族器乐中最具代表性和表现力的乐器之一,从唐代的"奚琴"开始发展到今天的"胡琴",演变成为中国传统民间乐器种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作为独奏乐器,还是今天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常规配置乐器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专业的二胡文艺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乐器,在其实践演奏中不断地提高,这是每一个学习二胡的人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二胡是我国的传统乐器之一,曲调悠扬、婉转、哀伤,学习二胡是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健全儿童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小学音乐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训练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还要利用多种乐器来发散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造力,促使小学生自主利用乐器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便要积极组织二胡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音符的深厚内涵,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本文将从组织二胡演示教学、丰富二胡练习活动、坚持因材施教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如何组织二胡教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二胡艺术在上世纪发展迅速,成果卓然.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以刘天华先生为首的一大批二胡音乐家借鉴吸收西方音乐文化和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艺术,从而使二胡艺术在专业化和科学化、演奏空间的拓展和满足不同审美需求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自生自灭、优胜劣汰的严酷环境,得以流传至今。传统音乐由于受载体性传谱的限制,传承沿革较其他艺术形式困难得多,而且极易产生变异。二胡作为中国近现代的传统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应将二胡提到传统文化本源的高度予以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二胡,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拉弦乐器,从最早的雏形——奚琴诞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初期的下里巴人,到现在的阳春白雪式的高雅乐器,二胡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它逐渐推向了艺术表演舞台的中心,也使得二胡在中国近代艺术发展史上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乐器。对于现代繁多的二胡作品来说,演奏中指法的安排更是丰富多样,内外弦的不同运用,色彩变化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9.
旋律     
写在前面的话二胡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有着非常独特的音质。小作者寄情于这种二弦乐器,以音调作为小标题,巧妙地构筑文章,写出了自己学习二胡的经历,还有对音乐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二胡在使用的过程中所讲的是韵味、意境等对于美的需求。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就在于针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的这种思维的习惯,决定了从不到今而来的一种传统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将中华的传统文化与音乐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这里应该看到的是"和"的精神的传承。对于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而言"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内的集中体现,二胡作为我国传统的音乐器材,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它不仅将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包含到里面去,而且在演奏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提升其内涵。本文透过我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来谈论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将能够体现出二胡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宝库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件弓弦类乐器,二胡音乐的发展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结晶。其独特的音韵和音色,是其他任何乐器所无法取代的。本文试图从宋国生先生总结的二胡综合教学法的基本内涵、特征及成果三个方面来做简明扼要的论析,以便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二胡的综合教学法有个基本的了解,吸取其精华,以便提高二胡演奏和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二胡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由于其构造独特,发声与人声相似,在艺术表达方面较为贴近人的内在情感,善于表达内在含蓄的温婉情绪,因此二胡在戏曲伴奏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主要以二胡演奏为出发点,阐述了二胡的音乐文化背景、音色以及二胡的独特演奏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音乐体系当中,二胡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乐器,体现了较强的艺术价值。二胡在我国兴起,属于一种拉弦乐器,很多人将其称之为"胡琴"、"奚琴"。从二胡兴起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并不是只言片语就能表达清楚的。二胡音乐的发展是民族音乐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近现代作为时间范围,对二胡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本文就中国近现代以来二胡的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谈。  相似文献   

14.
二胡流传于民间,是我国传统乐器,其声音是模仿自然界动物,其乐器的演奏、教学具有显著的特点。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二胡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愈来愈多的国内儿童学习二胡,出现"超前化"演奏教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二胡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乐器,在新时期的今天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上至专业院团,下至民间百姓与音乐爱好者,都对这件古老的乐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复杂的历史因素导致了以二胡为代表的我国传统乐器的教学方法一直是以口传心授,师门传承为主;同时,以向西方音乐,尤其是以小提琴为代表的乐器学习的思潮也在人们的片面理解下使得二胡教学向技术至上,以快速炫技为佳的错误认识倾斜。因此,二胡界亟待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教学方法的产生,使我国二胡教学在新时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技术的训练、听觉的训练及大脑的训练三方面入手,谈系统性二胡教学对于二胡演奏者培养的重要性,希望对于二胡教学的工作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族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的载体。每一种乐器都具有自身显著的优势。较之其它乐器,二胡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自然,其声音同人声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二胡演奏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假如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有限或者并非十分出色,则二胡的艺术魅力无法得到充分地展现。本文首先对二胡演奏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一些技巧和乐感进行了介绍,进而阐明了对于二胡演奏而言,演奏技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演奏和传承二胡这件民族乐器、创作新时期的民族音乐不单是对民间音乐的发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在二胡音乐发展与嬗变过程之中把握民族音乐之魂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回溯二胡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二胡音乐的发展现状,来说明和阐述二胡音乐和演奏中的民族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二胡音乐创作和演奏的一些现象做出考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二胡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民族乐器,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它是民族乐器,但近年来逐渐与世界接轨.二胡受人们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优美动听的音色,还因为二胡的塑造性很强,它可以反映出作曲家与演奏者的心之所向.高韶青是我国著名的具有创新力的现代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改革家.因为他常年在国外居住与演出,促使他的作品融合了西方音乐的特征,真正的将二胡变成了"世界乐器".他还结合西方乐器的优点,将二胡加以改革,创造出新颖的"韶琴",受到了业界一致好评.他所创作的随想曲《蒙风》,运用了多种西方音乐因素,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成为典型的富有现代音乐气息的作品.本文将通过《蒙风》这首二胡曲,使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高韶青的二胡改革艺术.  相似文献   

19.
石硕 《教师》2013,(21):113-113
2010年9月,广东省广州市玉岩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办首届新疆班,至今已有三届。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新疆学生在内地学习的时间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我校尝试在预科班开设了器乐课,并选定中国民族文化中最富中国气质的二胡乐器。如何上好这门崭新的器乐课呢?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的。一、正确分析内高预科班学习二胡的优势优势一是学习音乐兴趣浓。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少数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有多种艺术形式。维吾尔族  相似文献   

20.
倾听声如雪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将自己对古琴、琵琶、二胡、玉箫这四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传统乐器的倾听,与对诗文历史典故的阅读感悟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这几种古典乐器演奏上的音乐质感,并带领读者一起徜徉在古色古韵的文化圣殿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