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超人”是打开尼采哲学思想之锁的钥匙,是尼采哲学的核心.尼采最关注的是人,因此,尼采从“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揭示世界的本质“生命的强力意志”——造出真正的人“超人”,这一逻辑顺序展开了他非凡的哲学思想,“超人”成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相似文献   

2.
福柯对人的思考是在死亡的背景下展开的,他继尼采的“上帝死了”之后进一步提出了“人的死亡”这一具有多重含义的判断;并在一系列的著作中对造成“人的死亡”的外在社会原因也即权力的具体内容与规律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最后指出在权力的支配下,人的复活只能依靠随时随地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高度评价了“重估一切价值”的价值,认为尼采哲学之可贵就在于它能唤醒并激励人们的思想,并使人们摆脱“教条主义的昏睡”;同时文章认为,“价值的重估”是人类每处于精种信仰危机时所必然面临的问题,并且提示中国在从政治时代向经济时代的过渡中,同样面临着新的价值世界的选择问题;最后文章客观地分析了“重估一切价值”学说乃是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贵族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4.
“超人”是打开尼采哲学思想之锁的钥匙,是尼采哲学的核心。尼采最关注的是人,因此,尼采从“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揭示世界的本质“生命的强力意志”─—造出真正的人“超人”,这一逻辑顺序展开了他非凡的哲学思想,“超人”成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相似文献   

5.
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现实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文章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进行了语义学分析,揭示了“以人为本”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各方面根据;指出:“以人为本”的现实内容是“一切为了人”与“一切依靠人”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6.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诞生归结到其所否定的柏拉图主义虚设的瓦解,也即:上帝死了之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研究首先是对于当时对尼采哲学所谓的“虚无主义”问题的批驳与澄清。海氏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给予了“仍是在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之中思考虚无主义”的结论,称尼采只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海氏对尼采之“虚无主义”的深刻误读说明其思想的“形而上学”痕迹及其无视尼采的生命本体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7.
启蒙的现代主义把上帝拉下宝座,提出“上帝死了”,把人构造成至高无上的主体。后现代主义批判这种“人”的主体性,更进一步宣称“人之死”,人们在不停地寻找人的意义,生命的主宰和本质。  相似文献   

8.
该文是对尼采信仰哲学现实性意义的分析性文章.文章从尼采的著作《瞧,这个人》、《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原文本出发,并以之为依据,说明尼采“上帝死了”的信仰哲学,并就其信仰哲学进行分析,指出尼采反宗教观的信仰哲学中所蕴含的奋斗和勇敢精神,在此基础上阐述尼采信仰哲学对于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影响,以期让终极关怀的哲学问题转化为奋斗和勇敢的现实精神,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本来约等于一句废话,但是我们喜欢听,因为它包含着“励志”的意味,鼓励我们在挫折、消沉、失意、彷徨……的时候,不要失去希望和信心。  相似文献   

10.
一切皆为兵     
有个成语叫作“草木皆兵”,战争不但是武力的角逐,更是智慧的较量。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都可以拿来利用,一切皆可为兵。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是要学习和掌握“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13.
“上帝死了”,人类由此跨入了一个全面设计的时代。可是人却不可避免地被抛回到对自身的询问,在人的存在中与上帝相遇。上帝回归了,人们应该通过象征语言来言说上帝。  相似文献   

14.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促进了上帝世俗化的进程。尼采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在感性和理性的二元对立中强调理性,使之成为脱离肉体的精神实体,而基督教的上帝便是把这种精神实体即理性加以神圣化的产物。尼采以“上帝死了”的惊人口号来宣告欧洲传统宗教意识的崩溃及其“虚无主义无神论”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超人”是打开尼采哲学思想之锁的钥匙,是尼采哲学的核心。尼采最关注的是人,因此,尼采从“上帝死人,重估一切价值”-揭示世界的本质“生命的强力意志”-造出真正的人“超人”,这一逻辑顺序展开了他非凡的哲学思想,“超人”成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相似文献   

16.
尼采对"另一个世界"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之热爱,缠绕着尼采;对健全人类之渴慕,激励着尼采。可是遍视古今,尼采却发现因世界的二元分裂和世界真实关系的颠倒,人之生命被遮蔽,人之尊严丧失。为了能回归唯一真实的世界——生命世界,让人“成为你自己”,尼采深刻地揭露了“另一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将人的生命从理性、道德和上帝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7.
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以来的话语权力垄断的基石,是由知识体系与外部社一会的关系构成的。因为话语权力这个概念在知识体系内部的基础已经越来越弱,传统的知识体系内部话语等级秩序受到瓦解。例如元话语的合法性问题,人类知识体系中是否存在一种超凌一切、可以为一切知识提供规范的超级话语?这个问题随着经典哲学信念的分崩瓦解而被给予了否定的回答。这里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是“上帝之死”,随着尼采以降的现代哲学的话语转轨,知识作为信仰体系的可能不复存在,“上帝死了”,普遍适用的表现和调解语气已经一去不复返,从而使得言…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性理论的角度阐释尼采的主体性批判理论,通过分析“上帝之死”、召唤“超人”以及张扬“酒神精神”等重要理论命题,可以看出尼采主体观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一种张力模式来呈现的。他既猛烈地抨击和摧毁资产阶级主体赖以存在的道德、科学和形而上学信念,又维系了个人主义社会传统的生命血脉。尼采的主体观展示了“反人文主义的人文主义”这一悖论式的理路,其中蕴涵了将主体性批判和现代性批判相结合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都,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一般在前。”“皆,都:都是。”“皆”、“都”表总括义时语义相同,都表示总括无例外。本文主要以《醒世姻缘传》为语料从语法、句法这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描写分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 ,奠定了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基础 ,同时也指明了我们现时代的价值取向 ,应仍以集体主义作为主旋律 ,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