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喜欢吃橘子,而我父亲,再好的橘子也不吃。有时候我们劝他,诸如橘子富含维生素C啊,这个牌子的橘子特别好吃啊。他就强调说:“再好的橘子我也不喜欢吃,因为我根本就不喜欢橘子的味道。”  相似文献   

2.
钟天竺 《华章》2011,(6):15-15
我喜欢吃橘子,而我父亲,再好的橘子也不吃。有时候我们劝他,诸如橘子富含维生素C啊,这个品种的橘子特别好吃啊等等时,他就强调说:“再好的橘子我也不喜欢吃,因为我根本就不喜欢橘子的味道。”  相似文献   

3.
唠叨进行曲     
自从读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我脑海里总是闪现着“父亲”那蹒跚的背影,还有那袋蜜味芬芳的橘子。“父亲”那笨拙的脚步虽然有点滑稽可笑,可那却是父亲对儿子爱的丈量。  相似文献   

4.
去年底,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了一部名《橘子》的公益广告片。剧中,一位西北农村女孩告别乡亲去城里读书,临走前,父亲送她一个橘子,握着饱含亲情的橘子,女孩对父亲的背影依依不舍。这时画面打出字幕:“一个橘子有多重?”几年后,女孩报考美院,在考场门口遇到了一位卖橘子的老人,在她走进考场前,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女孩赶去用一把伞为老人和两筐橘子挡住风雨,而自己却在那场决定前途的考试中迟到了。这时画面出现了“两筐橘子有多要紧?”的字幕。多年  相似文献   

5.
父爱     
在我的记忆中,我和父亲似乎就是那两条不能相交的平行线,很难搜寻到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父亲是一个工匠,每天早出晚归为一家生计奔波。听母亲说,在我“咿呀”学语时,很“认生”,就连父亲抱一下都直哭闹,直到现在,我还在怀疑,父亲是否好好地抱过我一回。  相似文献   

6.
今天妹妹到我家来玩儿,爸爸问我们俩一道谜语:“一个橘子要几次才能吃完?”妹妹关掉电视大喊:“我要吃橘子!我要吃橘子!”妹妹一喊,把我和爸爸都闹糊涂了。这时爸爸问:“哪里有橘子呀?”妹妹说:“你刚才不是说橘子嘛。”哎,可爱的小妹妹只听见了“橘子”两字呀!  相似文献   

7.
前些日子我从《家庭教育》上看到一篇题为《两个橘子使我俩差点儿换位受审》的文章,感触颇深。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我”和胡志兵因报复心理(橘园主人找校长硬说学生偷了他的橘子)去橘园每人摘了两个橘子。帮主人看园的赵五叔抓住了“我”,他把“我”手中的两个橘子塞到我的口袋里,举起“我”的双手向橘园主人说“我”没偷橘子,只是进去看看,一再为“我”辩解,说“我”不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出现了三十“望”字和两个“坐”字。“望”和“坐”常用做动词,但在《背影》一文中,却不都是这样。请看下面的例句:1.他望车外看了看说。2.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3、我望着他  相似文献   

9.
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首部公益广告片《橘子》,从去年12月份起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这部长度约为一分钟的广告片的大致情节是:一位西北农村女孩儿告别乡亲去城里读书,临走前父亲送给她一个橘子,握着饱含亲情的橘子,女孩对父亲的背影依依不舍。这时画面打出字幕:“一个橘子有多重?”几年后女孩报考美院,在考场门口遇到了一位  相似文献   

10.
一、以民俗文化素材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时,文中对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常常引导学生去分析文中对父亲的动作、衣着、体态的描写,从而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此文能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因文中暗含了扬州特定的“买橘”习俗。扬州一地,大年初一清晨,主妇须将事先准备好的橘子、苹果分发给全家老幼,这是新年第一件庄重又愉快的事。扬州话,碰上好运叫“走局”,好的运气叫“橘气”。“橘”和“局”同声同韵,都是人声(“橘”谐“局”音),橘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橘气”,故而赠人以橘,便意味着把好运气馈与对方,希望吃了橘子,处处走运,事事遂心。它寄托了一个迂执的父亲对儿子的良好愿望,把父亲难以言表的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父亲遵循扬州风俗,虽然“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仍希望儿子处处走运,事事顺心,所以,他才为儿子买来橘子——这一象征顺利的吉祥物,凝聚了父亲的挚情痴爱!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故事     
你无法做一个人人喜欢的橘子我喜欢吃橘子,而我父亲再好的橘子也不吃。有时候我们劝他,诸如橘子富含维生素C啊,这个牌子的橘子特别好吃啊。他就强调说:"再好的橘子我也不喜欢吃,因为我根本就不喜欢橘子的味道。"  相似文献   

12.
一、以民俗文化素材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时,文中对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常常引导学生去分析文中对父亲的动作、衣着、体态的描写,从而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此文能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因文中暗含了扬州特定的“买橘”习俗。扬州一地,大年初一清晨,主妇须将事先准备好的橘子、苹果分发给全家老幼,这是新年第一件庄重又愉快的事。扬州话,碰上好运叫“走局”,好的运气叫“橘气”。“橘”和“局”同声同韵,都是入声(“橘”谐“局”音),橘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橘气”,故而赠人以橘,便意味着把好运气馈与对方,希望吃了橘子,处处走运,事事遂心。它寄托了一个迂执的父亲对儿子的良好愿望,把父亲难以言表的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父亲遵循扬州风俗,虽然“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仍希望儿子处处走运,事事顺心,所以,他才为儿子买来橘子——这一象征顺利的吉祥物,凝聚了父亲的挚情痴爱!作者并未明确说出这一民俗,只有通过对这一民俗的揭示和分析,才能使学生领悟本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到“背影”所包含的浓浓的父爱充分运用文中的民俗文化素材,帮助、引导学生理解了本文的重点。二、以民俗...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吃橘子,而我父亲,再好的橘子也不吃.有时候我们劝他,诸如橘子富含维生素C啊,这个品种的橘子特别好吃啊等等时,他就强调说:"再好的橘子我也不喜欢吃,因为我根本就不喜欢橘子的味道."  相似文献   

14.
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首部公益广告片《橘子》,从去年12月份起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这部长度约为一分钟的广告片的大致情节是:一位西北农村女孩儿告别乡亲去城里读书,临走前父亲送给她一个橘子,握着饱含亲情的橘子,女孩对父亲的背影依依不舍。这时画面打出字幕:“一个橘子有多重?”几年后女孩报考美院,在考场门口遇到了一位卖橘子的老人,这时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女孩赶紧用伞为老人和两筐橘子挡住风雨,而自己却在这场决定前途的考试中迟到了。这时画面出现了“两筐橘子有多要紧?”的字幕。多年后女孩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她带着孩子们在野外写生,学生将一幅稚嫩的画递到她的面前,画的是  相似文献   

15.
橘子     
金秋十月,从果园里飘出一阵阵醉人的芳香。橘子树上,橘子像黄色的小灯笼,三个一堆,五个一伙地挂满枝头。它们你挤我碰,热热闹闹,吵个不停。我摘下一个橘子,只见它的袁皮凹凸不平,软软的,捏一下,感觉像水球一样。我轻轻地剥开橘子皮,一股酸甜的果香味扑鼻而来,一个个月牙儿般的橘子瓣儿紧紧地抱在一起,好像在窃窃私语。掰下一瓣,尝尝那黄色的果肉,一股甘甜的汁液顺着喉咙流进我的心田,顿时让我心旷神怡。橘子不仅好吃,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晒干的橘子皮还可以治病呢!我最喜欢吃橘子,你呢?  相似文献   

16.
父亲     
儿时的我,很崇拜父亲。父亲高大的背影,威严中透出他的宽厚。记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去县城,那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刮在脸上,犹如小刀。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两只手抓着车“龙头”更觉寒冷。我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嘎——”的一声,父亲刹住自行车,一声不吭把我从大杠上抱到后座。父亲“前上车”不怎么行,挂了很长时间,左脚终于用力往下一蹬,右脚迅速地从大杠跨过。“龙头”晃了两下,但很快恢复到原先的稳重。“把手塞进我的线衫里。”父亲说。我知道,父亲也很冷,迟疑了一下,拽着父亲的衣角。“把手塞进我的线衫里面,听见没有!…  相似文献   

17.
我们写文章刻画人物时,为了让读者看到鲜明具体、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总要运用"描写"这种手段。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写父亲买橘子的情景,就运用了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车     
小时候,父亲去卖瓜子,我总要跟去,他就无奈何地把我抱在车前面。卖完瓜子后,父亲总是喜欢用硬硬的胡子在我脸上蹭着,扎得我好疼,我称为“小刷子”。这时,父亲总是微笑和蔼地说:“蕊贤,今天生意不错,你喜欢什么,父亲给你买。”我会翘着小指头指着那个,指着这个,父亲总是在一旁微笑着。  相似文献   

19.
吃橘子     
星期天,我刚吃过晚饭,就听见妈妈在外屋喊道:“周越,就剩下最后一个大橘子了,你吃不吃?”我一听忙喊道“:吃,我吃,我吃。”我望着这金光灿灿的橘子,真想一口把它吃掉。忽然,我眼前浮现出爸爸每天接送我上学、妈妈每天做饭洗衣服的情景。这么一个又大又甜的橘子,我应该让爸爸妈妈一起分享才对,怎么能独吞呢?可我又一想,爸爸妈妈肯定不会乖乖地吃。我动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把一瓣橘子放进嘴里,然后装着一脸苦相说:“这橘子怎么这么苦呀?妈妈,爸爸,你们来尝尝。”妈妈说:“不可能,怎么会苦呢?”爸爸也说:“是呀,不可能。”我乘机大声说…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每每有老师或同学问起父亲的职业,我总是闪烁其词,羞于出口。回到家就忍不住(抱报)怨父亲:“你做什么不好,干吗偏偏要去当修鞋匠?”父亲并不(脑恼)怒,总是故作轻松地说:“修鞋也是一种工作,没什么不好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