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雅乐作为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代表着统治阶级的音乐思想,"和"文化正是这一音乐形态的核心内容。"容胡俗之声于大雅之中",雅乐在唐代宫廷礼乐中比重较大,但主流音乐绝不是雅乐所能担当的,导致这一现象与当时的人文思想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略论汉魏两晋南北朝宫廷音乐官署的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古代宫廷音乐官署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唯一的文化管理机构,自西周至清代,中国宫廷音乐机构从形成、发展和演变,前后共经历了2700余的时间,其中,汉、魏、两晋、南北朝近800年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其典型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量的融合,尤其以“清商”为代表的俗乐形态始终贯穿其中,对宫廷音乐的变化、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音乐历史上,隋唐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时期,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达到空前绝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大量的西域音乐传播并进入了中原地域,震荡了宫廷雅乐的正宗位置,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在此期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形成了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大繁荣。而龟兹乐则是西域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在隋朝的九部乐,唐朝的十部乐中,龟兹乐都被收录其中。在隋唐时期,龟兹乐已然成为了正统宫廷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翘楚,龟兹乐不仅在隋唐时期得到的高度发展和对汉族乐舞及文学与艺术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传扬并影响了我国周边日本,朝鲜等地区。  相似文献   

4.
西周时期拥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以及完整的音乐教育制度的时代。当时统治者意识到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对音乐特别的重视,甚至把礼乐教育(即乐教)作为国教,故此对以后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对西周时期"政教合一"立学思想的提出及其目的,教学内容、方式和编制的状况,教育目标中的"德艺并构"和教学范围的广阔性的研究,并深入了解了当时的音乐教育状况,从而得出西周音乐教育体系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汉代漫长的音乐发展实践中,音乐的审美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从早期奉雅乐为宫廷唯一音乐,到后来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士大夫阶层都开始接受俗乐,以致不同风格的民间俗乐开始被广泛吸收,逐渐融入雅乐.音乐风格也由雅乐整齐简朴发展到多变甚至能表达人的高级细微情感,由仅仅表达欢乐的情绪到能够表达人的喜怒哀乐,这是音乐的一个重要发展.到东汉后期,最终在音乐欣赏与创作中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欣赏观念,音乐的功能离早期的只强调是"德化"人民的工具、以"中和"为唯一的审美标准的音乐欣赏观念越来越远.这一现象出现在汉代的音乐发展实践中,而并不表现于当时的音乐理论中,说明在汉代.音乐的发展实践超前于当时的音乐理论.  相似文献   

6.
雅乐歌曲是我国古代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西周礼乐,风格肃穆、庄严,音调平和中正,音乐语言简洁,音乐形象鲜明,其独到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淳厚深沉、回味无穷的精神享受。其所沉积的丰实的声乐历史文化信息,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探之不尽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赤峰雅乐是在赤峰地区演奏、流传并得以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传统宫廷音乐。在它的形成过程中肯定要受到当时周围环境和气候的影响。特别是当时的教与学都是口传心授,曲谱都是以中国传统的“工尺字”作标示,在流传中必然会融进地方色彩,或者说是为了适应当地人的审美观点、欣赏品位和地方习俗来对原曲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形成具有赤峰地区独特风格韵味的古曲———赤峰雅乐。  相似文献   

8.
音乐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交流,"丝绸之路"的"凿空"为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输送新鲜血液,造就多样形态,融合发展传播的重要作用。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大致经历了秦汉及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三个阶段,西乐东渐促使宫廷雅乐衰微,各民族乐器的共存催生了多元音乐文化的繁荣,"丝绸之路"让更多的音乐形态和形式发挥发展起来,最终极大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发展模式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9.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闽南地区是一个音乐文化极为丰富的地区,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性.为使本土音乐作用得以发挥,必须在中职教材内容中融入相关的音乐文化,并注重音乐文化特色展现,只有这样才能融入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融合目前闽南特色音乐的传承特点,在中职教学实践以及认识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雅乐是主流音乐的代名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就有之,特别是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形成一个初步的系统,体现中和之道,为历代儒家所尊奉。虽然朝代更迭会给雅乐造成破坏,但是新政权确立之后,文化建设就会成为统治集团的重要任务,所以雅乐建设历汉唐宋元明而不衰。本文的给出,乃期待有识之士的提倡、音乐家与词作家的组合创作,推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雅乐。  相似文献   

11.
宋代从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的局面开始,重文轻武一直被颂为大宋朝的治国策略.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长足发展,以及政治经济的统治下,宋朝的朝政内外,一度处于繁华的胜景.统一大局的奠定,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同时也使宋朝的宫廷音乐文化达到长足的发展.到徽宗统治时期,由于其本人耽于享乐,对音乐艺术又倾尽心力.最终在北宋一朝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大晟乐.大晟乐由专门的大晟府管辖,其产生,对宋代音乐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对宫廷雅乐、燕乐以及鼓吹乐三方面的影响,其次就是在大晟乐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期,诞生了一大批对大晟乐派的诗人,对后世音乐以及词派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音乐历上"音乐复古现象"是一种在许多朝代都普遍出现过的音乐现象。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出现了典型的音乐复古现象,特别是清代宫廷音乐。本文试从清代宫廷音乐复古现象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入手,具体分析了清代宫廷音乐的复古现象,提出了政治、经济两大原因,客观指出了其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时期,音乐形式开始从唐代的歌舞音乐过渡、转型为戏曲音乐,音乐发展的重心也开始从宫廷转向民间。即便如此,宋代宫廷筝乐依旧活跃在宫廷音乐的舞台上,在承袭唐代音乐模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筝乐在宫廷音乐中的位置更加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承德民族民间音乐是避暑山庄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宫廷音乐、寺庙音乐、亚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几个方面,勾勒出处于避暑山庄文化中的音乐形态的较清晰的轮廓,从而阐述避暑山庄音乐文化在承德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社会 ,它的阶级等级不仅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 ,而且体现在音乐文化方面。其等级分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上层社会官员享有用礼乐规模的不同 ;统治阶级对宫廷音乐内容的划分 ;音乐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同时也是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在当时社会启蒙运动的影响下,音乐家地位也得到提升,音乐从宗教、宫廷走向世俗,具有了个人主观意志。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精神,成为人类共有的、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就文学体裁而言,最早起源于甲骨文记载的应用性散文,随后才是诗歌的产生。诗歌的产生和两大文学艺术文化类型密切相关,即与音乐和散文有关。两者之间,应该是先与散文有关,诗的因素是从甲骨文的反复记录和书写中萌生的,以后到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音乐的音律节奏引导了这种原本从散文文体中孕育出来的诗歌雏形,从而成为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无论是甲骨文还是礼乐制度,皆为帝王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与所谓下层民众并无关系。因此,无论是最早由甲骨文记载的应用体散文,随后一些的政令性散文、记载历史的散文《尚书》,还是与西周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诗经》,都同样是贵族政治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自明朝建立以后,汉族统治者重掌政权。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晚期阶段,同时也是国家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期间,统治者大力推行恢复汉制及复兴儒学的政策。虽然被破坏的汉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社会经济也得到逐步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仍未能改变封建制度日益衰败的命运。在思想文化上,统治者极力推崇儒家思想中的程朱理学,对大量的以汉文化为基础的雅乐进行恢复、重建工作,希望以雅乐来维护封建政治统治秩序。宫廷乐舞被扶持的同时民间杂剧、戏曲却被严厉打压。虽然严苛的思想禁锢与制度的束缚并没有阻挡其发展以及对宫廷乐舞的影响,但残酷的销毁、限制手段依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戏剧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汉代继承了前代的音乐文化遗产,结合自身的全新音乐理念,创设了汉代宫廷音乐的新体系。汉代音乐类型是形态各异且丰富多样的,鼓吹乐得以兴起,丝竹乐得到盛行,音响结构与社会音乐生活也得到转型。汉代音乐的发展,既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又顺应了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潮流,同时满足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从而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与精神文明记录,中国音乐也在其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多文化、多民族、多历史沉淀的闻名古国,在音乐文化中充满神秘色彩.本文笔者以不同视角下中国音乐发展分期为主题,从传统分期和新中国后的分期两个角度简要阐述中国音乐发展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