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德治和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治理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也应该灵活运用德治与法治,以促进我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西周是中国传统劳动“德治”观念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开始把劳动与“孝”“德”相联系,形成一系列重视劳动的政治主张和礼仪制度。西周礼乐文化和制度奠基人周公关于劳动的认识和主张,大多被先秦诸子所继承,成为中国传统劳动“德治”思想的主要来源。西周劳动“德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梳理中国先哲的劳动“德治”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劳动“德治”智慧,对新时代培养劳动德行、彰显劳动价值,以及构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儒家文化在政治领域始终倡导“德治”,“法治”只是其辅政的手段。这一文化资源与西方“法治”传统构成对立的文化价值系统。总结对比中西“德治”与“法治”的根源及其现代意义,是本文之主旨。  相似文献   

4.
德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治国方略,儒家为德治设计了一套“德主刑辅”的模式。江泽民同志经过继承和发展,提出的“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逐渐完备的情况下,为应对国内外一系列新的复杂形势提出来的。它对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实际 ,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适时的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新的治国方略 ,并强调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对治国理论的新发展。同时 ,也构成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治观的重要内容。一、科学分析中国的德治传统 ,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德治观教育的内容维系民族历史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正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性。坚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实现“古为今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博大精深,邓小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特别注意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为邓小平德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并被赋予了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邓小平德治理论的传统文化渊源,对于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进中国特色杜会主义德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党的一贯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历史文化传统中,分析一下中国历史上法治的地位和特点,对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很有启发作用的。一、历史上德治与法治的沉浮德治、礼治与法治在中国古代就相互结合和渗透,到春秋末期,儒家思想已成为“显学”,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争辩日趋激化,在战国秦汉时期,两者此消彼长,闹得水火难容。历史上儒法之争,是一个理论问题,是围…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张“德主刑辅” ,这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面临制度方面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力求在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以便在制度上达到“德治”和“法治”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 ,党在制度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 ,认为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 ,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积极稳妥地推进。在新的历史时期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相得益彰最终成为了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形成了基本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所说的“以德治国”.并不是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这一理论来源,不应谊把今天的“以德治国”看成只是对古代儒家“德治”思想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德治与德育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分割,两者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个人健康成长、国家繁荣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治国方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为中国共产党跳出传统德治与德育开创新型德治与德育提供了最重要的武器。  相似文献   

11.
孔子德治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基础,还对后世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道德完善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孔子德治思想的提出背景入手,从对统治者的道德教化、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为主但并不排斥必要的刑罚三方面进行剖析,深化对其理论理解,孔子德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为我国深化实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提供理论借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 ,以德治国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 ,是对传统德治的继承与弘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崇尚道德的传统始终不能舍弃。由于传统德治有其历史局限性 ,因此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不是传统德治的简单复归 ,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 ,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 ,在原则上和内容上对传统德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史上的创新,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治与法治思想的继承。德治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是历史上治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和"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的。"和"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关系,避免激化矛盾,使对立面之间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前提下,相互包容,协调共进。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倡导"和为贵"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实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和"的思想还将发挥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于世纪之交,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以德治国”,这个思想是在对我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德治国、德治,其思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其演变的历史轨迹,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认真总结这一历史遗产,以我为主,综合创新,为我所用,这对于我国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和合思想包括"乐和"的教化功能与"和民"的政治策略,共同服务于社会和谐的政治目的。这种思想为构建大一统的社会提供了现实的思考和理论依据。汉代大儒董仲舒创造性地接受了荀子和合思想,并予以发展,为汉王朝统治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今天,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仍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特定人文环境、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土家族独特的群体人格特征,重庆土家族在生产劳动、男女交往、婚丧习俗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民歌都透射出独特的群体人格。根据重庆土家族民歌的个案,运用人格心理学的“大五人格”理论,土家族群体人格特征具体表现为较高的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及神经质等。  相似文献   

18.
殷商已有“德”的概念。从周公颁布的话命中更明确体现了德治思想。《左传》中,德治思想已形成了较完备的行政伦理体系。作始终把德治思想视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治国修政的思想支柱;荐才立身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同时政治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再到以商鞅和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加以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相似文献   

20.
“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老子《道德经》的重要命题.老子认为,只有以“啬”这一理念去修身治人和敬畏自然,才能符合“长生久视之道”,从而达到天人和谐的人生境界.根据“治人事天莫若啬”的生态环保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应大力提倡与宣传“崇尚简单生活”的理念.“崇尚简单生活”是人的一种美德,是一种新的环保理念,也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绿色生活,更是人的一种幸福快乐的最高人生境界.在现代社会中,老子的“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