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发展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国家形象分为有机联系的三个层次:物质经济层次、文化制度层次、精神价值归属层次,而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价值基础,因此“伦理中国”的国家形象是精神价值归属层次的基本内容。本文分析了构建“伦理中国”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伦理中国”的基本内涵包括和平的形象、诚信的形象、正义的形象、负责任的形象、仁爱与宽容的形象,探讨了“伦理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钱宏 《留学生》2010,(6):40-41
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标。长远看.国家形象塑造要服从国际发展目标.促进建设与发展的良好国际和国内环境。一个多民族意义的国家概念.首先应该是一种文化标识.一种文化形象。在公共外交意义上.每位走出去的中国人犹如一张“文化名片”,而且.公共外交涉及的人群远远大于政府外交。  相似文献   

4.
孝和忠分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和社会伦理观,在理论层面上具有价值同一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中二者之间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老舍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塑造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三个兄弟的形象,阐释了自己的忠孝观:孝和忠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在战争的异常状态下,当家和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国家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可以使二者之间的矛盾暂时消解,这是一种中庸的、体谅的忠孝观念。老舍这种体谅的忠孝观对中国当代和谐伦理文化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以来汉语学界关于东南亚儒学与孔教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研究的热点国家为儒学曾为王官学的越南和当地华族有话语权的新马;研究的重要兴趣在于东南亚国家儒家文化流播的历史及其镜鉴意义;研究的核心问题则在于儒家文化与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内在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儒家文化现代化调适;研究队伍中,中国学者与东南亚学者的视角、方法、成效往往有差异,前者多宏观论述,后者重实证研究。东南亚儒学是当地华族作为少数族裔保持族群意识、维系文化认同的核心资源,从族群意识、文化认同的角度切入东南亚儒学,也许才能把握住其内在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国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之上、以人民主权为价值取向的代议制国家。它虽然是资产阶级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但却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也要回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中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颠覆了资本支配劳动的逻辑,真正落实了自由、平等、所有权的市场经济准则,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作为对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的“人民主权”的否定,从参与的广泛性层面诠释了“真正民主”的现代内涵,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价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在承认权力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构起民选机关支配执行机关的权力运行机制,超越了西方“三权鼎立”和多党竞争下的议会制度,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7.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概括和凝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微观层面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具体道德要求.该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一脉相承,与新时代我国公民的国家公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相辅相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点”和价值“源点”,是衔接和贯通社会中观层面的价值导向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是统一和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切入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校园文化分为四个不同层次,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营造氛围”,校园行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强化观念”,校园制度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优化规则”,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塑造精神”。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以来 ,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研究东南亚华人历史的理论 ,在二战前较有影响的有“华侨殖民论”、“华侨革命之母论”等 ,其特点是把东南亚华人的历史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二战后较有影响的有“华侨社会阶级论”、“民族认同论”、“民族融合论”等 ,这些理论开始关注华人与当地其它民族的关系 ,探讨解决华人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国家形象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它既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硬实力的体现,同样也是文化、艺术等国家软实力的呈现。电影作为一种现代综合艺术形式,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影创作与国家形象的"自我"与"他者化"构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电影构建国家形象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以"自我"构建为主体,二是从"他者化"中寻求自身的完善,三是强化民族心灵史与社会生活史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1.
明代郑王世子朱载育发现了将音阶调谐为相等音程的数学方法,在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关于其师承何人的问题,《中国音乐词典》所记其早年师从何塘之说似有误。因为何塘卒于1543年,而朱载育1536年方生,童生师从何某一说不攻自破;事实上“师友于何塘”者是朱载育之父。  相似文献   

12.
果成是清代继担当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云南画僧。他的绘画深受宋,清两代著名画家郑思肖,郑板桥等人影响,以擅画兰花图而著称。他绘画的兰花,竹,牡丹等花卉图,写意性较强,思想内涵丰厚,较好地继承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是晚清云南画坛上的一位较有影响的重要画家之一,清宫廷曾收藏有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郑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勤于著述,涉猎诸多领域,《通志》是其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郑樵的学术思想。其中,《通志·总序》是一篇比较有名的学术思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通志》的"总序"着眼,可探讨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论其得失优劣,成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4.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研究郑和下西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课题,具有鼓舞当今中国人走向海洋的现实意义.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时提到一个问题:指言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在明代中期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烧毁了.本文考证,史实大有出入.刘大夏藏匿一时的是永乐年问征讨安南的档案,并非郑和档案.  相似文献   

15.
郑谷诗歌艺术风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谷是唐末诗坛一位名家,他能以独特的诗风及艺术追求力挽唐末诗坛之流弊,从而在晚唐五代诗史演进中构成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但关于其诗歌艺术风格及其成因的探讨,学界很少触及,从这个角度来较为系统地剖析其诗。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子夏对孔子的学术承传及其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辨析了郑玄、郦道元、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关于西河地域指认的谬误;考证了子夏系卫国人氏,其从孔子游当在夫子第四次访卫时起。子夏退教及归老的西河,在卫国故商墟王畿之内,而非如郑玄所说的在河西“龙门至华阴之地”。  相似文献   

17.
郑藻如是清廷派驻美国等国的第二任公使。任职期间,他为维护在美华侨的合法权益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如关于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交涉、关于洛士丙冷案的交涉、提议自禁华工赴关等。郑藻如华工交涉的事迹对华侨史及中美关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00多年来,尹珍文化始终与黔北一带,尤其与正安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而于教育、文化、艺术方面影响尤为最大。文章在简叙尹珍文化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其推动正安文明发展的作用作了多方面的分析,对尹珍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9.
郑军是当代中国科幻文坛一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非典型科幻作家。他以科幻迷的身份走入科幻界,凭着自己对科幻创作的执著与坚韧,在而立之年投身科幻创作,用了15年的时间从边缘走向中心。在创作理念上,他独辟蹊径,坚持以真实生活为创作背景,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寻觅科幻素材,拒绝“老三样”式的科幻八股。  相似文献   

20.
郑观应作为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从拯救民族危亡的角度论述了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中、西学观,并提出了比洋务派更全面的学习西方之道,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维新思想的传播及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