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丽芳 《学周刊C版》2011,(9):133-133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还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爱的孩子.长大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又怎么能适应社会生活呢?  相似文献   

2.
林鸰 《福建教育》2010,(5):60-61
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这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现在的孩子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生活在爱的海洋里,很少关心长辈的辛劳,很少体谅他人的需求,很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习惯于被别人宠爱,却不懂得施爱。  相似文献   

3.
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认为别人给予他们的爱理所当然,从不试着付出自己的爱。《语文课程标准》再次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4.
天下父母,大概很少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更是疼爱有加,恨不能将孩子时时处处都裹在爱的怀抱中,希冀他们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健康幸福地成长。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这一片挚诚之爱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可是在这背后,不知家长们想过没有,爱也是有学问的。这里的学问,便是爱不能仅仅是单方面的,而应该是双向的。要教育孩子,不能仅仅只要求别人爱自己,或者说只知道  相似文献   

5.
当今的孩子,父母、祖父母对之可谓众星捧月,方方面面照顾得无微不至,惟恐孩子吃苦。然而,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往往是呈现单向输出,而不是双向的交流,即在把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去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爱与被爱问的交流严重失衡。久而久之,会使孩子认为别人爱他是天经地义的,而他却不知去关怀和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与同伴,不会体谅他人的痛苦与快乐。  相似文献   

6.
听障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听力受到损伤,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成长,许多家长内心都存在一种歉疚心理,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故而对孩子大多是有求必应,一味地付出,不奢求回报.家长的这种歉疚的心理和无偿付出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久而久之,使他们觉得父母甚至其他人所给与他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受之坦然,不懂得感激别人,更谈不上什么回报,继而逐渐变成一个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长的宠爱。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  相似文献   

8.
一、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从小处着眼,循序渐进1.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令人堪忧。现在好多独生子女因父母的娇生惯养,处处缺乏一种责任感:对家庭,他们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对父母,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集体,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对社会,目无法纪,我行我素;对国家,只图享受,不讲奉献。他们往往总以为自己现在还小,离尽责的时间还远,父母该名正言顺地为他们负责到底。  相似文献   

9.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使子女只知道受宠,不知道爱人。要了解是什么给孩子带来快乐,仅仅是别人给了他什么东西,还是他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给别人做了什么事,如果享受他人创造的幸福是快乐的唯一源泉,那就非常不好,他将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是呀,如果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那将是十分危险的。本文论述了如何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几千年的古语,由己及人,由此及彼,在逻辑上也说得通一些。不爱自己,去爱别人;不爱自己的孩子,去爱别人的孩子;不照顾自己的母亲,去照顾别人的母亲,怎么听怎么觉得像笑话。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常人会从对自己孩子付出的爱中获得幸福,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虽不是神,却能对别人的孩子无私地奉献,让别人的孩子在自己付出的爱中茁壮成长,从而获得幸福。这也许是我们身为教师,身为班主任的不同于常人之处吧! 曾几何时,有人对班主任工作做了这样的概括:人人都是婆婆,管死你;个个学生都是孩子,缠死你;时时刻刻跟着班,烦死你。我也曾为这样的概括叫过绝。但在一次不经意中看到一首小诗,让我陷入了沉思之中,这首小诗是这样写的:“春天来了,你没有  相似文献   

12.
爱是什么?是给予和索取?不对,是一份尊严,孩子需要一份有尊严的爱。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班主任老师,深感国内给予教育体制培养的孩子已经习惯了接受别人的给予。孩子只求别人能给自己多少,却忽视了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给予教育下,长辈给予孩子的是一种溺爱,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很差,一旦得不到他人的关爱,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生存发展,给孩子一份有尊严的爱。  相似文献   

13.
晏红 《家庭教育》2007,(7S):7-37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我们都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的孩子。那么天下父母就会少许多担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那么,作为教师如何体现师爱呢?  相似文献   

15.
都说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是不图任何回报的。我却认为,单向的无条件的爱容易使孩子变得目中无人,唯我独尊;自私狭隘,不懂分享;只求索取,不知回报。很难想像一个不知道爱父母、不肯向父母回报爱的孩子长大后会懂得关爱别人,回报社会。只有让孩子懂得回  相似文献   

16.
彭彧华 《父母必读》2011,(12):113-113
现在的很多孩子.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丰富、教育资源充沛的环境里,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他们只知道自己,有好吃的,第一口一定是自己的;有好玩的,别人就一定不能碰……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视他人的付出,不知道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也就无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无法与这个世界建立亲密的联系,会成为一个孤独而无根的人。要帮助孩子学会爱,需要家长在生活点滴中的言传身教。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工作细致、繁琐,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在教育行业有这样一个判断标准: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就是大爱无疆!  相似文献   

18.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前对孩子百般疼爱,在别人的眼里甚至是有些过分溺爱了。有人劝说:这样会妨碍孩子的成长,母亲却说:等他长大后他不会觉得我给他的爱,他的眼里只有恨,因为他只看到我对他的管束而看不到我对他的爱,趁他现在不懂事让我多爱他一些吧。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规定孩子做这做那,总是听到家长说“别动”,“不许碰那个,否则……”使他们产生好像什么都不能做的感觉。孰不知,在家长的断喝中孩子的探究欲望没有了,只有怯生生的眼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  相似文献   

19.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前对孩子百般疼爱,在别人的眼里甚至是有些过分溺爱了.有人劝说:这样会妨碍孩子的成长,母亲却说:等他长大后他不会觉得我给他的爱,他的眼里只有恨,因为他只看到我对他的管束而看不到我对他的爱,趁他现在不懂事让我多爱他一些吧.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规定孩子做这做那,总是听到家长说“别动“,“不许碰那个,否则……“使他们产生好像什么都不能做的感觉.孰不知,在家长的断喝中孩子的探究欲望没有了,只有怯生生的眼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0.
真爱无价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别人的孩子却是一种神圣。人间渴望真情,人间渴望真爱。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