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环问题导学,即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生本课堂”为理念,课堂由“教”向“学”转变,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问题”,递度设置若干个子问题,运用聚焦问题、激活旧知、展示新知、应用新知、拓展迁移的“五环节问题导学法”,搭建积极的心理意向和学习意义,不断激发学生探知“问题”的“自觉”,通过系统化的知识“建构”,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胡适认为:“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在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成果累硕的今天,在矫正错误的教学行为,完善教育思想的当下,作为教育领域中永恒而又稳固的三维空间出现了盲点,那就是家长、学生和老师在教育与被教育、他教与自教时出现的“问题”——姑且诊断为“问题家长”、“问题学生”和“问题老师”。在病情蔓延恶化之际,提高认识,唤起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所谓“西藏问题”的实质就是中外反华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虽然西藏独立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是却造成了中印边界问题、西藏“人权问题”和“西藏流亡政府问题”。“西藏问题”是在中国国贫民弱的情况下产生的,因而,彻底解决“西藏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问题解决”促进“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找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而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它具有四个显的本质特征:一是它强调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解决”教学,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直至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二是它强调学习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5.
概率是中学数学的新增内容 ,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如果在解题中能打破思维常规 ,采取“正确分类 ,正难则反 ,数形结合”的策略 ,往往能绝处逢生 ,迅速求解 .下面就这类问题如何求解举例说明 .一、正确分类 ,不重不漏分类讨论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分类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熟悉的问题 ,但在分类时要正确选择分类标准 ,做到不重不漏 .例 1 将一枚硬币连掷三次 ,出现“2正 1反”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 将一枚硬币连掷三次 ,出现的情形有 4种 ,即“3次全正” ,“2正 1反” ,“1正 2反” ,“3次全反” ,…  相似文献   

6.
中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认识到攻克该难题的深远意义及其艰巨性,要不断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坚持在“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中作大胆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以爱为起步,紧紧抓住转化“问题学生”的主动权,把握好关键点和决胜处。积极地、艺术地引导“问题学生”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我国3种有代表性的中学数学杂志统计,以“问题解决”名义发表的665篇文章中,属于数学试题与解题研究的文章共546篇,占82以上。它们大多数把“问题解决”等同于一般的解题研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问题解决”和“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没有搞清楚。那么,什么是“问题解决”,什么是“问题解决”中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有什么要求,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出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韦与仁 《中学文科》2005,(12):74-74
走进新课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并日益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许多老师在实践“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这对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一定的效果。但在这种“问题”教学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电功率”教学设计为例,基于“ARCS”模型,以问题解决为基础、以概念建立为中心、以问题情境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与节能为升华,立足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物理试题中,涉及“终极速度”问题的试题的物理情景较复杂,通常物体会受到与其运动速度有关的外力作用,导致加速度随时间改变,最终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速度达到最大值,即获得“终极速度”。总结起来我们会发现“终极速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汽车启动问题当汽车以恒定的功率启动时,因为功率P恒定不变,而P=Fv,所以F=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