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电影《完美的世界》小主人公菲利普从一个小男孩到小男人的成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从男性气质角度剖析了菲利普的男性身份认同、男性霸权、独立和勇敢等男性气质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基于双性同体理论分析库切的《等待野蛮人》,可以看出主人公行政长官身上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种性格特点.由此体现了从双性同体视角分析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建构的机制,有利于男女两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安妮·勃朗特的小说《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通过对比女主人公海伦·亨廷顿两段婚姻,不仅展示了从乔治四世摄政时期到维多利亚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也呈现出社会转型期迥然相异的男性气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男性气质理论视角,重点聚焦亚瑟·亨廷顿和吉尔伯特·马卡姆的男性形象与男性气质,揭示社会转型期男性气质的流变,探...  相似文献   

4.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电影《完美的世界》小主人公菲利普从一个小男孩到小男人的成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从男性气质角度剖析了菲利普的男性身份认同、男性霸权、独立和勇敢等男性气质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在《声音从何处来?》中,尤多拉·韦尔蒂揭示了空间与男性气质之间的复杂关系。种族隔离的社会空间形塑了白人至上的支配性男性气质。故事中无名的主人公兼叙述者为了迎合种族主义社会的性别规范而不惜诉诸暴力,暗杀了黑人民权运动的领导人,但他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追寻却以失败告终。韦尔蒂批判了种族主义性别话语对白人男性的戕害,也揭示出白人至上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与排外主义的美国国家认同之间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7.
<茉莉>是印度裔美籍作家的作品,作品中描述了具有双性气质的女性形象.当然,小说中并不是只有女主人公具有双性气质,三个男性人物也是双性气质的典型代表.也就是说,无论女性和男性自身有多完美,都不能排斥对方,只有彼此理解,彼此融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完整与完美.在男女两性冲突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两性已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双性同体的理论 应该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剧作家对男性角色的描写充斥着女性化特征,彻底解构了传统社会的男性气质;同时,剧中女性人物的言行举止无不表达出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和抗争;而且,主人公妮娜对男权社会抗争的失败并不是对男权主义的屈从,而是作者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尊敬和对其悲惨命运的同情.这一切都表明《奇异的插曲》并不是一部男权主义作品,而是一部反男权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9.
《辛柏林》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传奇戏剧。该剧通过对英国王室贵族男性气概和女性气质的艺术刻画,以及对男性社群内部、男性与女性之间紧张关系的细腻描写,揭示出性别象征与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内在关联。男主人公波塞摩斯与两位王子的男性气概是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性别象征;王后与公主伊摩琴则分别代表了野蛮、邪恶与温柔、贞洁两种女性气质,这两种女性气质威胁着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塑造。剧中对两位王子身上女性气质的描写,以及对公主伊摩琴在男性社群中联结作用的展现,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其所处时代性别等级极端二元化的反思;结尾处公主伊摩琴与波塞摩斯缔结婚姻则表达了莎士比亚"温柔与力量相结合"的民族性想象。  相似文献   

10.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女性文学及其性别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女性主义者,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中刻画女主人公娜拉的生动形象,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角度出发,重点表现其身上兼具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文学特征,充分显示出女性气质书写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悲剧意识是《离离原上草》中的主人公欧阳独离的显著精神特征。与欧阳独离的生活经历同步,其悲剧意识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悲剧意识的萌生、悲剧意识的发展和悲剧思想的形成。它表现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生活本质的深刻认识,彰显了人在苦难面前的坚强意志,作品对历史的表述也因之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相似文献   

12.
在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中,主人翁圣地亚哥被诸多研究者以"硬汉英雄"形象来解读。作者认为这个形象并不具普世价值,个人的精神坚持不足以冠以英雄称谓,并且这种精神抗争是被动的,它源自人生的无奈、孤独与失落。主人公的努力挣扎只为想在生命尽头的前夕挽回尊严,但却无果而终。通过破除英雄解读的迷恋,透视主人翁失落的挣扎,读者才能更深刻体会海明威对人生的辛酸感慨与孤单心境。  相似文献   

13.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三大代表作之一,而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布里克的同性恋问题是剧中的中心问题。文章从布里克的同性恋问题入手,分析因同性恋问题而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僵化、决裂等原因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巨变而最终导致布里克的异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是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最新畅销作品。此部新作讲述了36岁的工程师多崎作,在李斯特的钢琴曲《巡礼之年》引导下,探寻自己十六年前突然被4位好友"断交的原因",从而克服心灵创伤,打开心扉的过程。文章通过分析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挖掘当代都市青年正趋于变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求探究村上春树作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苗族史诗《亚鲁王》讲述了苗族英雄亚鲁一生的英雄业绩,其命运之坎坷、其性格之坚韧、其对手之凶残建构了史诗的发展脉络.亚鲁一生中拥有诸多对手,但其与兄长赛阳、赛霸的争斗才是贯穿整部史诗的主线.文章通过分析亚鲁英雄形象,在比较多篇《亚鲁王》异文的基础上,以英雄对手母题为切入点,探讨了史诗蕴含的苗族“人类同源”的观念,并分析了史诗内蕴的麻山地区苗族传统的祖先崇拜意识,认为史诗是对苗族远古社会历史事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夜色温柔》中迪克的堕落一直被文学评论家们认为是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腐蚀的结果,是上流社会有闲阶级的牺牲品。文章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视角,通过对迪克的三重人格结构分析,认为主人公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外界环境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迪克的个人选择。  相似文献   

17.
推销员之死是由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完成的一部伟大的悲剧。它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推销员由于自己的梦想失败而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美国梦的受害者;一位不称职的父亲。威刺·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原因还是社会造成的。他的死是对社会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18.
《血色浪漫》是都梁的一部优秀作品,文中主角钟跃民经历了当代中国历史,有着和社会时代紧密联系的人生经历。他的行为契合着中国传统游侠的各种基本特征,始终都在证明着一种桀骜不驯的自由精神,展现出一种现代意义的游侠色彩。该文从游侠这一特殊群体的形象特征及其文学意义出发,分析钟跃民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其身上所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游侠特征,揭示出其自由精神对于现代人关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9.
哥伦比亚作家阿尔瓦罗·穆蒂斯于1986至1993年间发表的七部小说的总集《嘹望员马科洛尔的事业与烦恼》,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所发表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航海嘹望员马科洛尔的描写,为我们揭示出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这些故事反映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生存现状,穆蒂斯正是以这个人物为切入点,通过他的各种经历,表达出作家眼中所看到的以及他心目中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北迁季节》具有深层的文学底蕴。小说通过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叙述者的菲勒斯的"在场"和欲望表征的缺失,融汇成作者塔耶布复杂的人生观,其菲勒斯的表征就是《北迁季节》的底蕴。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有助于揭示塔耶布漂浮的能指,这对《北迁季节》传统纯粹的后殖民视觉的解读是一颠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