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提高和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范围极其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学生在了解生活、学习新知的同时也掌握了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提高了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很多,但分类起来并不复杂。  相似文献   

2.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以学生生活为语文作业的切入口,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作业设计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此,只有在生活化的语文作业中,才能更快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使源头之水活起来。  相似文献   

3.
教育和生活是结合在一起的。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寻找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点,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寻找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衔接点,联系学生的库存生活和寻找语文学习与生活的集合点,联系学生的理想生活三点,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4.
合作学习是西方最受欢迎的教学策略之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能够正确运用好合作学习方式.会对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没有一个孩子在与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自甘以无动于衷的态势将自己与他人疏离。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作学习不仅仅使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还会使学生学会生活。可谓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5.
孩子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关系到孩子未来初中、高中直至走向社会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际方式。在小学阶段正确培养孩子语文学习习惯,从善于倾听、正确表达、乐于读书、扎实练字、学会合作五个方面阐述怎样在课堂上进行语文教学,在家庭中怎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语文学习素养跟随孩子一生、影响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内动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结合教学实践与经验,提出"语文教学三堂课"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文所讲的"三堂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三节课,而是将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践、社会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三个部分,能够使学生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归纳到课堂学习,在学习中运用,在尝试中学习。  相似文献   

7.
张志高 《考试周刊》2011,(86):56-56
生动的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学生的语文情感,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语文与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学生的语文情感,使学生想学、乐学、善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层次、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语文内容源自生活,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就不存在语文的学习。随着新课改的大量普及与应用,其中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着重强调语文的现实性、多样性、功能性、人文性、传承性。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元素与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从生活发现语文知识,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使学生养成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崇拜语文以及珍惜生活等思想情感,让学生怀揣对语文的崇敬之情去进行深入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当中,书本与生活相离过远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问题提出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和做学生的学习伙伴两种方法,从生活体验、课堂情境设计等多方面提供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并从学生心理角度探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问题,为改进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旨在引导学生立足于学科学习,并围绕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综合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明白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根据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实施建议,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切入点的选择,注重教学的逻辑性、生活化,以提高跨学科教学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