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工业固废镍渣为原料,采用机械力化学制备单组分镍渣基地聚物。研究碱激发剂种类和碱掺量对镍渣基地聚物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合XRD、SEM及EDS等试验对水化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碱激发剂为复掺Na2SiO3/Na2CO3,wNa2O=6.5%时,单组分镍渣基地聚物28 d抗压强度可达68.96 MPa。单掺NaOH对镍渣活性激发效果有限,单掺Na2SiO3和复掺Na2SiO3/Na2CO3激发效果显著,单掺Na2SiO3和复掺Na2SiO3/Na2CO3不能使地聚物的矿物组成发生较大改变,但可以显著提高反应体系中凝胶产物的生成量,改善地聚物微观结构的致密程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Na2 O与SiO2 比例的多硅酸钠的溶解性、碱性及缓冲性能 ,实验表明SiO2 与Na2 O摩尔比为 3~ 4时 ,多硅酸钠含水物的缓冲性能较好 ,在 0 0 1%~ 0 10 %浓度范围内 ,其碱性与三聚磷酸钠相近  相似文献   

3.
例1:CO和H2的混合气体3g,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在150℃时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后,Na2O2增重的质量为( ) A.1.5g B.3g C.6g D.无法计算 解析:CO和H2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 O2=2CO2 2H2 O2=2H2O  相似文献   

4.
中学化学中有很多规律,掌握好这些规律能使我们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样,教师在教学中随时注重对规律的总结和应用,也会优化教学效果.在这篇文章中,笔者重点总结一下"强制弱":1较强酸制较弱酸1)酸性由强到弱顺序为HCl、H2CO3、HClO:CaCO3+2HCl=CaCl2+CO2↑+H2O,Ca(ClO)2+CO2+H2O=CaCO3+2HClO.2)酸性由强到弱顺序为H2CO3、H2SiO3: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对Na2O2与CO2反应、Na2O2与H2O的反应过程进行了探讨,得出Na2O2与H2O的反应实质是Na2O2先水解生成H2O2,H2O2再分解放出O2,并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6.
由于 Na2 CO3/Al2 O3吸收剂的活性成分 Na2 CO3与 CO2反应活性较低,选用 TiO2作为掺杂剂,采用浸渍法将其添加到 Na2 CO3/Al2 O3吸收剂中进行改性,研制一种新型具有高反应活性的钠基固体吸收剂。利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了14次循环脱碳/再生试验,并对吸收剂进行了 XRD 和氮吸附表征。结果表明:掺杂 TiO2后,吸收剂与 CO2的反应速率加快,特别是在碳酸化反应的前10 min 内;反应前后除 TiO2外无其他含 Ti 化合物生成;碳酸化反应产物为 NaHCO3和 Na5 H3(CO3)4;14次循环反应后吸收剂仍保持稳定的微观结构。采用 XPS 和 FTIR 分析了 TiO2对 Na2 CO3/Al2 O3吸收剂脱碳特性的改性机理。  相似文献   

7.
王小琦 《高中生》2009,(3):35-35
题型一 Na2O2与CO2、H2O(g)的混合气体反应的有关计算 Na2O2与CO2和H2O(g)的混合气体反应时,目前有以下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8.
袁丽霞 《化学教学》2005,(1):115-116
例1:CO和H2的混合气体3g,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在150℃时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后,Na2O2增重的质量为( )  相似文献   

9.
1 增补"Na2O、Na2O2与CO2反应"实验的意义 Na2O、Na2O2的性质--与H2O、CO2反应往往采取对比的方法学习,增补"Na2O、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可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学习的趣味性,便于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弥补了中学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中未安排"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实验的不足,并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Na2CO3·10H2O有这样的叙述:在干燥的空气中,碳酸钠晶体易风化,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人们认为风化得到的粉末是Na2CO3;这种认识正确吗?如果结晶水合物在空气中发生风化,结晶水合物的饱和蒸气压必须大于空气中水的蒸气压,否则结晶水合物不发生风化.碳酸钠的结晶水合物有Na。CO。·10H。O、Na。CO。·th。O、Na。CO。·H。O,常温下它们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2386.SPa2093.ZPa、706.6Pa,空气中水的蒸气压一般约为1466.SPa,因此Na。COa·10H。O暴露在空气中将发生风化,先生成NazCO。·…  相似文献   

11.
“Na2O2 H2O”、“Na2O2 CO2”是中学化学中的二个基本反应,其中所包含的规律、方法均有较高的价值,本拟从三方面对其再认识,以期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Na2O、Na2O2的性质——与H2O、CO2反应往往采取对比的方法学习,增补“Na2O、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可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学习的趣味性,便于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弥补了中学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中未安排“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实验的不足,并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  相似文献   

13.
Na2O2是碱金属元素的重要化合物之一,它可以跟H2O、CO2、SO2等发生化学反应.因而,涉及到Na2O2的有关计算题型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介绍了Na2O2与CO2的反应,但未涉及Na2O2能否与其他气态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问题.同时,Na2O2与水及水蒸气反应,是否有过氧化氢生成也时有争论.现行各类模拟检测试卷尤其是2004年夏季全国高考的各类化学试卷中,多有涉及Na2O2与CO2、H2O以外的非金属氧化物如SO2反应及产物的实验探究性试题.为此,本文从热力学角度利用△G^O-来讨论Na2O2与H2O、CO2、SO2、NO2、NO、CO等气体反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把C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有没有白色NaH-CO3沉淀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意见认为:理论上Na2CO3溶液是个碱,有资料显示:C(Na2CO3)=1.32mol/L,14%,Ph=11.76(更不用说是饱和Na2CO3溶液了:20℃时,17.7%;25℃时25%);通常室温时,H2CO3饱和溶液浓度C(H2CO3)=0.04mol/L,Ph=3.88.当CO2持续通入Na2CO3饱和溶液时,生成溶解度比Na2CO3要小得多的NaHCO3是理所当然的(NaHCO3 20℃时9.6g/100g水,25℃时10.35g/100g水;Na2CO3 20℃时21.5g/100g水,30℃时38.8g/100g水).  相似文献   

16.
把C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有没有白色NaH-CO3沉淀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意见认为:理论上Na2CO3溶液是个碱,有资料显示:C(Na2CO3)=1.32mol/L,14%,Ph=11.76(更不用说是饱和Na2CO3溶液了:20℃时,17.7%;25℃时25%);通常室温时,H2CO3饱和溶液浓度C(H2CO3)=0.04mol/L,Ph=3.88.当CO2持续通入Na2CO3饱和溶液时,生成溶解度比Na2CO3要小得多的NaHCO3是理所当然的(NaHCO3 20℃时9.6g/100g水,25℃时10.35g/100g水;Na2CO3 20℃时21.5g/100g水,30℃时38.8g/100g水).……  相似文献   

17.
把CO2 通入饱和Na2 CO3溶液有没有白色NaH CO3沉淀析出 ,对于这个问题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 :理论上Na2 CO3溶液是个碱 ,有资料显示 :C(Na2 CO3) =1.32mol/L ,14 % ,pH =11.76(更不用说是饱和Na2 CO3溶液了 :2 0℃时 ,17.7% ;2 5℃时 2 5 % ) ;通常室温时 ,H2 CO3饱和溶液浓度C(H2 CO3) =0 .0 4mol/L ,pH =3.88。当CO2 持续通入Na2 CO3饱和溶液时 ,生成溶解度比Na2 CO3要小得多的NaHCO3是理所当然的 (NaHCO32 0℃时 9.6g/10 0g水 ,2 5℃时 10 .35g/ 10 0g水 ;Na2 CO32 0℃时 2 1.5g/ 10 0g水 ,30℃时 3…  相似文献   

18.
过氧化钠是钠的重要化合物,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是Na2O2与H2O、CO2的反应及计算,并且可以衍生到有机物的燃烧及其产物与Na2O2反应的考查.现对教材中Na2O2与H2O、CO2的反应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规律,并拓展到有机物完全燃烧后所得产物与Na2O2反应后固体质量及气体体积的变化.一、Na2O2与H2O、CO2反应的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相似文献   

19.
题型一Na2O2与CO2、H2O(g)的混合气体反应的有关计算Na2O2与CO2和H2O(g)的混合气体反应时,目前有以下两种观点。观点一:首先是CO2和H2O(g)的混合气体  相似文献   

20.
Na2O2与CO2的反应是Na2O2的重要性质之一,在学习过了CO2与Na2O2的反应后,许多同学遇见SO3与Na2O2的反应也采取类推的方式,推出产物是Na2和O2.那么SO2与Na2O2究竟能不能发生反应呢?若能发生反应,产物又是什么?如何用实验验证反应的产物?这是一个值得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