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冰 《大连大学学报》2011,32(2):98-101
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受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国内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制约,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在综合考虑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后所作出的最优化选择。"一边倒"政策使新中国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大可能和最大程度上维护和实现了新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从国家利益视角看“一边倒”外交政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原则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是美国 的反华政策严重损害了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其次是与苏联结盟有利于新中国国家利益的 实现。任何外交政策的制定都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一边倒”决策是在当 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做出的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一边倒”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地缘外交战略和政策。这个政策的提出,是国际国内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对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处理与苏联关系方面,使我国的国家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这一战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国的外交空间,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与分裂。  相似文献   

4.
1“.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国家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国际关系包括国与国之间、各国政党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尽管制约国际关系的因素很多,但归根到底,其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相互交往、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前提与缘由;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其对外职能在对外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国家的对外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国家性质不同,对外政策也不同;同时,国家的对外政策又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边倒”的方针,其实质就是表明中国人民在国际斗争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不愿同美、英等资产阶级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一边倒”作为一种结盟政策,在事实上对新中国从外交到经济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任何一项外交的政策的选择都不达到最佳的程度,而只能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基础上,作出更合理的选择。“一边倒”外交政策正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印度推出"东向政策",调整印度与东南亚、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以摆脱国内的政治、经济困境,提升印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印度实施"东向政策"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动因,兼谈了印度"西进"的收益,得出"东向政策"是印度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二战前后,苏联通过实施"自保政策"与"和平战略"确保了自身的安全与利益.但同时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也出现了恶性的膨胀发展.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它由侵害周边小国的领土、主权和利益发展为损害盟国的利益、严格控制各盟国.苏联的这些做法影响消极且恶劣.究其原因,一是苏联没有摆正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地位;二是历史因素的影响,吸取苏联的教训,我们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应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依据是()A.战争引起了革命B.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C.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D.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又坚决反对协约国的武装干涉。这充分说明()A.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B.力量强弱决定国家对外政策C.历史传统决定国家对外政策D.地理位置决定国家对外政策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B…  相似文献   

9.
西班牙内战期间,欧洲大国的纷纷介入,欧洲处于大战的边缘.在各种困难的重压下,英国选择了"不干涉"政策.英国政府选择"不干涉"政策,不仅有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以及同盟政治的考虑,也有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虑.弄清英国政府对西班牙内战"不干涉"政策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英国的现状,而且有助我们认识欧洲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进程,面对外来"动漫文化"和"快餐文化"的挑战,发现、传承、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坚守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就是延续历史文脉,就是传承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就是在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对国家和历史负责,就是在延续国家和民族的魂脉.  相似文献   

11.
钱国旗:文化政策是统治阶级实施文化管理和意识形态统织所采取的规章制度、原则要求、战略策略的总称,直接表现了统治阶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自觉、文化意志与政治利益.历史经验告诉人们,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政策下是影响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文化政策的选择和制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兴衰存亡.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出现了"冲击-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分歧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分歧和对立根源于"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之间的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乔治·莫德尔斯基、罗伯特.吉尔平和马克.布罗利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学派认定,在"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作用下,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引发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新时期这种论点的盛行旨在为"中国威胁论"张目。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全球化、非传统安全和国际机制将增加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扩大其利益面,从而消解这种"规律",使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的关系走出历史的循环。中国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内敛型"国家,现在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共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实现崛起的终极目标。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对"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的有力破除。  相似文献   

14.
"普遍伦理"是基于全球化趋势基础上,为各个民族、国家所共同认同的伦理准则.建立在尊重各个民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交流与合作、对话与理解而达成的"普遍伦理"是可能且必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完善,"普遍伦理"的作用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5.
民族教育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实施的教育。旨在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民族教育政策具有"民族性"、"发展性"和"文化性"等特点。它们集中地反映为民族教育政策的"文化性质"。一方面,民族教育政策在存在形式、目的、对象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文化特征,对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也对民族教育政策整个过程产生"显性"和"隐性"的影响。民族教育政策的这种特征决定了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应该要从文化和政策相关利益群体的需求和实际出发,体现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教育特点,因而是"价值相关",而不是"价值无涉"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揭示1945-1949年苏联对华政策转轨的历史拐点,探讨苏联从同国民政府结盟转向同中共领导的新中国结盟的根本动因。二战末期及战后初期,为了确保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斯大林同国民政府签署了同盟条约。其后,随着国际与中国国内局势迅速出现重大转变,斯大林开始将中共视为其实现对华政策目标的工具。尤其是在1946年5月,苏军自中国东北撤退后,斯大林开始在这一地区向中共提供有限的非公开的援助,对中国内战局势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到1949年初,由于中共革命胜利前景的日益明朗,以及毛泽东向苏联"一边倒"的强烈意愿,斯大林开始放手支持中共夺取全国政权。至此,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转轨。基于对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本文认为,苏联与中共结成同盟的根本动因是现实利益而非意识形态,中国内战及其结果导致了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7.
陈瑶 《华章》2012,(10)
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进程,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相互依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全球意识的崛起.从历史角度来看,全球化进程催生了民族国家,但其进一步发展又必然要求重塑民族国家,分化民族国家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通过操纵国际组织和国际联盟,侵蚀发展中和落后民族国家的国家主权,使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主体之间秩序与利益之争从未停止.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球利益共同体从未形成,真正的“全球化”可能从未开始.但是,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各民族国家唯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开拓新的前程.  相似文献   

18.
阿尔都塞认为,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与<论李维>中展开的是一种"革命的乌托邦"的政治宣言.其之所以是"乌托邦"的,是由于实现意大利民族统一的"政治难题"与其"理论形态"之间出现了"脱节"与"错位",使得"君主"与"人民"的角色之间始终无法重合,因此才敞开了一个"乌托邦的真空";之所以是"革命"的,是因为马基雅维利基于政治实践的考量,提出了不同于黑格尔"否定之否定"辩证法的理论配置方式;基于建设长治久安民族国家的考量,提出了不同于"君主暴政"的法律框架与意识形态运作策略.阿尔都塞对马基雅维利的"另类"解读对于拓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视野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后,俄美关系迅速升温.两年多来,俄美关系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曲折性.俄美在国际战略目标、具体的国家利益、反恐的态度和政策、国民的心态等方面较大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关系很难向纵深发展.合作与争斗共存、妥协与相持同在、缓和与紧张交替,仍将是俄美关系较长时期内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基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现实考虑,开始强调少数民族自治权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丰富和发展。但这一时期,中共没有完全放弃民族自决政治话语,继续倡导民族自决的联邦制,并没有完全实现由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转变。在实践探索中,中共民族政策形成了两种发展趋向。一种发展趋向是统一国家范围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另一种发展趋向是主张联邦制下的民族自决。这两种民族政策的发展趋向相互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并存的状态,直至新中国成立才最终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成了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