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越南统一后,对我国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及相关海域提出主权要求,并不断出台法律和政策措施鼓励渔民赴南海侵渔以“宣示”其所谓的主权.越南的南海侵渔政策无疑是对我国南海权益的侵犯,增加了我国南海维权的复杂性、艰巨性.我国应采取措施针锋相对,及时揭露越南南海侵渔政策的目的、企图;加强海上渔业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发挥我国渔民在维护南海权益中的作用,切实有效维护南海权益.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南海紧张局势背景下,研究领海主权意识十分必要。领海主权意识主要内容包括维护我国领海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守边意识及历史地理文化常识。海南渔民是南海维权的一支重要力量,强化领海主权意识对海南渔民保障自身安全、维护渔权、保障打渔作业环境安全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必须通过利用大众媒体加强宣传教育,营造领海主权意识教育氛围,加强历史、地理文化教育措施,以不断加强海南渔民领海主权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对南海权益的捍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美、日出于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需要,对南海争端采取了不断介入的态度,南海地区边缘地带特性进一步凸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为攫取南海资源、占据地缘优势地位,以各种借口觊觎南海诸岛,并伺机侵占。在维权斗争中,中国政府不断地进行南海诸岛主权宣示,抗议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国土主权的践踏,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海疆国防建设。  相似文献   

4.
南海捕捞权保护具有特殊性,针对南海涉外侵权创新捕捞许可证制度非常必要。不仅能促进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渔民利益,还能维护和宣示我国南海主权。创新捕捞权许可证制度可以从融入合作开发机制、合理配置捕捞渔场、允许捕捞权的市场化流转、允许其他省渔民取得南海捕捞许可、鼓励远洋捕捞、强化捕捞许可的行政执法这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2014年5月初,隶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进行钻井作业,越南方面无理冲击干扰我方作业,越南国内更于五月中旬发生针对华企的打砸抢暴力事件,造成我国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事件产生起因是越南方面妄图侵占我国西沙群岛、维护其在南海非法攫取的海洋利益、转嫁社会矛盾、挑唆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域外大国的挑唆,而事件影响并不如越南所料,对其经济、政治、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在此次事件中彻底认清越南嘴脸,坚决捍卫我主权利益。  相似文献   

6.
南海约占中国陆地与海洋国土总面积的1/4,是中国最大最富饶的一块海洋国土.每一岛礁的主权都关系到其周围12海里的领海、200海里专业经济区及大陆架的权益.至迟唐代以来,中国对南海及其诸岛,就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收复了被日本侵占的主权.由于内战和海峡两岸的长期对立,给了觊觎我南海资源的周边国家以可乘之机,侵占了我不少岛礁,使南海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为了有效维护我国南海主权,应从多方面入手,为此,提出了关于南海维权的八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段时间以来,南海海域颇不平静。从6月14日到7月15日,美国在南海主导了4场联合军事演习,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动作频频,南海局势风云涌动。其实,考古和文献史料早已证明,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8.
20 0 4年 ,在南沙群岛 ,越南不仅在中国的固有领土上修建机场 ,4月中旬以来还公然策划了南沙旅游。中国渔民在南海海域捕鱼时 ,更是屡次遭到菲律宾、越南等国的驱赶甚至拘押。中国蓝色海洋国土 ,正接二连三地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那么 ,南海到底有多少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这些争议又是如何形成的 ?一、南海岛屿与海域争端的基本态势在南海 ,中国依次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相望。在这些海域内 ,不少区域与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 ,有些我国固有的岛屿被某些海上邻国明目张胆地占领 ,我国海洋权益也正受到严峻的挑…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南海问题最重要的区域外影响因素。1898年的美西《巴黎条约》、1900年的美西《华盛顿条约》,以及1930年的《美英协定》,都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界限范围,南沙群岛根本不在菲领土范围之内。本文以殖民时期美国对菲律宾政策中的南海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赴美国国家档案馆、国会图书馆查找的官方解密档案资料为依据,辅之以现有的研究成果,叙述、分析并论证了南沙群岛属中国的历史法理依据,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并由此服务于我国维海维权的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有确凿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二战之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南海问题,直到南海拥有丰富石油储藏的报告发表后,才出现南海争议.南海争议的实质是争夺战略利益和战略资源.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力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南海政策始终寓于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睦邻友好的周边政策之中,并把“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基本政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非法占领和控制了我国南海传统疆域内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是南海主权争端中的主要声索国之一。近年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动作不断,意欲巩固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该文将浅析近年来菲律宾的南海政策,对菲律宾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的各种行为及其动因进行阐述,并预测菲中南海争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南海争端的其中一方,台湾在南海问题的解决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台湾的南海政策始终受制于岛内的政治局势而起伏不定。马英九上台后,再次申明对南海的主权,并有意推动两岸的合作开发。在南海地区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加强两岸合作已经成为我国维护南海领土权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作为南海争端的其中一方,台湾在南海问题的解决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台湾的南海政策始终受制于岛内的政治局势而起伏不定。马英九上台后,再次申明对南海的主权,并有意推动两岸的合作开发。在南海地区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加强两岸合作已经成为我国维护南海领土权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南海九小岛事件发生后,广东地方政府能够明确意识到疆域职守之责,在主权属我证据的提供、调查海南渔民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其行为得到全国报刊、舆论的支持。国人通过该事件最终明晰了九小岛的地理位置以及战略的重要性,知悉了海南渔民在南沙生产生活的状况。然而由于政局动荡,地方政府的关注点不在此,南海疆域的规划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对于主权捍卫产生了消极影响。地方政府应对该事件的一些经验教训仍值得总结,它对南海历史依据的研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从2014年5月中越南海争端爆发以来,越日关系逐渐升温,究其原因既有双方经济利益的需求,又有能源资源的驱动、地缘战略利益的需要,还有双方提升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增加在领土争端中对抗中国的需要。面对越日关系升温,中国应该密切关注,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一方面对挑战中国底线的行为,要加强维权力度,将应急维权执法变为常态化维权执法;另一方面要在南海相关岛屿上大力建设军事基地,并在已经控制的争端领土上,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实际行动宣示主权属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越南的政策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转变,从罗斯福支持越南脱离法国的殖民统治到允许法国重返越南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主权,再到对法国进行经济、军事上的战争援助,随后在法国退出越南后取而代之,直接援助南越,最后对越南进行武装干涉彻底卷入越南战争。美国对越南政策的转变有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既有关国理想主义的外交传统,又有对共产主义的遏制和惧怕,更有关国在印度支那的经济、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越南的政策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转变,从罗斯福支持越南脱离法国的殖民统治到允许法国重返越南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主权,再到对法国进行经济、军事上的战争援助,随后在法国退出越南后取而代之,直接援助南越,最后对越南进行武装干涉彻底卷入越南战争.美国对越南政策的转变有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既有美国理想主义的外交传统,又有对共产主义的遏制和惧怕,更有美国在印度支那的经济、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18.
南海问题中的越南因素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越南介入南海问题的回溯与越南在南海地区与相关国家争端的现状两个方面入手对南海问题中的越南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指出越南介入南海问题的不利影响,从而得出了越南作为南海问题的重要当事国对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不无裨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当前,南海争端愈演愈烈,其争议的核心是U形线内的相关岛屿的主权归属,及附近海域的划界。解决南海问题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界定U形线的法律地位。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学说,海上疆域线说、岛屿归属线说、历史性海域说和历史性权利说。相较之下,历史性权利说在界定U形线的法律地位,对南海问题的解决以及维护我国南海主权方面有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2014,(23)
正此前有媒体评论称,今年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召开的东盟峰会将和前几届一样,菲律宾、越南会借这一场合提及与中国的南海主权争端,或借此大做文章让中国难堪。但在东亚峰会结束后发表的声明中,并没有提到这一问题。本届东亚峰会可谓"风平浪静"。一些观察人士称,中国在东亚峰会前做足了"功课",即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在南海问题态度坚定的同时,以加强贸易和发展关系来奖励东盟的朋友。这样,即使菲律宾、越南在东盟峰会上鼓动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也不太可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