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是各类哲学教材都认可的。这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没有做某种形式运动的情形,二是指事物没有质变的情形。近年出版的哲学教材也有三种情形的说法,就是在以上两者之中又加上一种,即事物对于一定参考系没有发生位置移动而显示的静止。这后一种说法实际上是对上面第一种情形的说明和补充,原则上仍然没有超出两种情形说的范围。相对静止两种情形的说法,由来已久,似乎已成定论了,但是笔者以为,这是需要商榷的。以上观点,对于相对静止两种情形的规定是不准确的,也是不正确的,理由如下。第一,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而显示的静止,此相对的含义不是哲学概念。这里的静止和运动只是机械运动的概念,它们的区分是人们根据假设不动的目标(参考系)来确定的。如果  相似文献   

2.
论静     
本文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提出质疑,认为静止的本质是位定。它有停止、过程、态势等基本特征,并有振荡与安稳两种类型。在认识静止时,应知道它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产生静止的原因有二:一是矛盾双方斗争力量相等;二是矛盾双方处于调和之时。指出没有静止就没有物质、也没有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更没有事物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思维抽象把其对象局限在相对静止的具体事物上。本文从认识的直接任务,辩证逻辑的对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事物的本质与事物运动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思维抽象的对象不仅包括相对静止的具体事物,而且也应该包括事物的运动。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1—2题。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B.肯定了物质的运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存在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2.克拉底鲁的观点()A.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将会导致不可知论B.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 ,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 ,骆驼照样充满魅力。”据此回…  相似文献   

5.
<正>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正文将诡辩论表述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这样的表述虽然本身没有错误,但是联系上下文很容易让部分师生产生困惑。困惑一:相对主义和诡辩  相似文献   

6.
一、难点突破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对立材料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苏格拉底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评析]苏格拉底的观点割裂了事物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关系,只看到了事物运动的普遍性、无条件性、永恒性,  相似文献   

7.
十七世纪以前的数学内容,基本上是属于常数数学的范畴,可以说它基本上是在形式逻辑的范围内活动的。虽然常数数学可以反映事物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客观世界是处在不停运动和变化过程中,而常数数学的方法不能反映事物运动的过程,因而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受到很大限制。这就要求人们寻求新的数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批评过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性和片面性。辩证法不能只讲事物的"自己运动"、"自身联系",还要注意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结构、系统方面的特征。应该从空间和时间的不同的维度进行考察,才能达到对事物及其运动的客观反映和理论重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在时代精神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们应从时间与空间、运动与静止的双维互补的关系对它进行新的探索,为建立一个更加完备合理的唯物辩证法体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本月亮相词"静止"【解释】①物体不运动。②事物相对地稳定,不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哲学运动观,只讲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不讲相对的运动,并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不但否定了相对静止,同时也否定了绝对的运动,从而使运动观不能自圆其说,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理论上缺乏严密性和完整性。本文把相对运动引进运动观,全面论述了相对运动、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统一的真理,从而进一步严密和完整了马克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哲学运动观,只讲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不讲相对的运动,并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不但否定了相对静止,同时也否定了绝对的运动,从而使运动观不能自圆其说,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理论上缺乏严密性和完整性。本文把相对运动引进运动观,全面论述了相对运动、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统一的真理,从而进一步严密和完整了马克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哲学教科书在讲到静止的相对性时,一般是从如下两种情形来加以证明的:其一是物体在一定参考系中位置的不变性,其二是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有的著作中还增加一条:静止还指物体没有进行这种那种特定的运动因而显示出一定的静止状态。我以为,这些说法,远远不能概括出静止状态的多样性,也难以深刻地揭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什么是静止?静止是运动的反面,而运动,则如恩格斯指出的,“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1页)。因而可以把静止理解为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属性,即不变性,静止的两种最基本形式就是平衡和稳定。我们这里说的平衡,不能只限于力学平衡,特别是不能只限于力学中静平衡。在力学中,当作用于物体的合力等于零时,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用物理学的术语来说,在该条件  相似文献   

13.
<正> 动和静是事物状态表现的两个侧面,对于同一事物而言,尽管在表现形式上只能相对地处于静止或运动两种状态中的一种,但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一方面,对于同一事物可以追寻形成静止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语法学家重视的是时、体和时间之间的表象联系而非本质联系,因而传统语法关于英语动词时、体的定义不能用以对各种有关时、体的语言现象做出统一解释。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英语动词时和体的本质加以探讨,结果发现:体的本质属性标志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时标志事物运动的相对静止性;事物的运动和相对静止往往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因此在探索英语动词时、体的本质属性时也必须考虑发话人的主观话语意向。  相似文献   

15.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存在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变动的状态,而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 运动则是绝对的、持久的。在立几问题解答时,如果能以“静”与“动”的辩证关系为指导,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求解立几问题,对于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极为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一) 凡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广播电视教育也不例外。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的反映,也可以说规律是人们对事物运动的本质的概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只知其表,或者把表象当作本质,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就不能把握,驾驭事物,对事物运动过程也就容易在认识上和工作上产生差错。 我国远距离广播电视教育经过十年广泛的实践,人们认识的不断积累,有可能也应该对它的规律进行探讨,以便正确地认识它,更好地完善和发展它。 (二) 研究远距离教育规律,首先要对远距离教育明确内涵。远距离教育是对近距离教育而言  相似文献   

17.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争论中的一个内容是如何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对立,即它们之间的对立仅仅是绝对的或仅仅是相对的,还是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长期以来,在宣传中主要强调运动的绝对性,强调运动与静止对立的绝对性方面,而对于静止的相对性,运动与静止对立的相对性方面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就运动与静止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的属性,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一直到复杂的思维活动。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  相似文献   

18.
在作文教学中,强调对事物特征的观察,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乃至大多数中学生的共识.但是,在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方面尚缺乏科学而实用的策略,还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观察效果.因此,对观察规律的深入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一、动态观察的哲学依据“运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这是一个已为人们所淡忘的哲学论断,而这个论断对我们观察和认识事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任何形象思维都是从此演化而来,它是我们观察、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实际生活中事物的特征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准确捕捉事物的形象特征(即事物的具体运动形态)是一切艺术观察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9.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深层、绝对的,而静止是表面、相对的,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错综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善于抓住暂时的静止的瞬间情况,去发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探求变化规律.就函数的定义域(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而言,初  相似文献   

20.
著于战国前期的《愚公移山》,距今已有几千年了,但其睿智的思想,卓而不群的智慧,至今仍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事物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滞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就是作者通过虚构的寓言故事-"愚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