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篇构思极其巧妙的作品,它超出一般作品的地方在于借助笔墨不多的环境场面背景描写.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描写“我”和母校以及城市在战争背景下的遭遇,揭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不只是流血牺牲、断垣残壁……而反思的重点并不限于“遭遇”.还在于更深更广层面上的德意志民族心理性格以及军国主义意志体系下的病态教育。  相似文献   

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篇有关战争的独特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身负重伤的德国青年在一所德国中学的见闻和思考,其中又以描写学校教室的走廊陈设为主.为什么作者要花大量的笔墨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教参上解释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同时,是为了证明这是一所文科中学,是‘我'的母校.传播人类文明的文科学校和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样的理解不能算错,然而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心良苦地反复描写这些陈列品,真正意图在于揭示纳粹当局企图通过某种文化渗透来达到其政治目的,揭示了德国陷人战争灾难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德国小说家海因里希·伯尔的反战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描写二战将近结束时一名受军国主义毒害而盲目参战的德国伤兵,在被送到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母校时的所见所想,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小说的细节描写含蓄有力地烘托了主题,其中有两处关于十字架的描写尤其耐人寻味。一处在小说的第35节:……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  相似文献   

4.
陈雯宇 《语文天地》2013,(19):20-2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一篇小说。伯尔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二战,展现了小人物的命运:"我",一名德军伤兵,被抬到一个由一所文科中学改成的临时战地医院,经过一番思考辨认,确定这就是自己三个月前离开的母校,而自己因为受伤被截去了双臂和右腿。  相似文献   

5.
立正     
【读名篇】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的一篇六干多字的小说。这样一篇长文,用一个课时来教.让学生读懂文章,理解主题,明白写法,必须讲究教学策略。首先,学生要充分预习课文。其次.要围绕学生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苏教舨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的选文。这篇小说情节简单.叙述速度缓慢,借重于叙述者“我”的观察、回忆与联想,出现了大量具有纳粹德国时期特色的情景氛围的描绘.加之作为翻译小说.语言欧化色彩强烈,语句略嫌冗长,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说谎是坏事?为什么人死不能“弄”活?为什么我会知道要尿尿呢?您家里是不是有个整天追着你问“为什么”的麻烦小精灵?他是不是常常在睡前丢下一堆"'为什么"给你之后  相似文献   

9.
正【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片断师:我们来读读课本上的"资料袋"。生:(自由读)"1934年10月……"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生:长征的路程有二万五千里。生:……师:那么大家知道教材编者为什么要编上这个"资料袋"吗?  相似文献   

10.
老师:“克劳德,昨天考试你抄莫德的答案了,是不是?”克劳德:“是的,可你是怎么发现的?”老师:“克劳德第十题的答案是‘我不知道’,而你的答案是‘我也不知道’。”缺点老师问一个打瞌睡的学生:“你认识到上课睡觉的缺点了吗?”“认识到了。”“你是怎么认识的?”“伏桌上睡不如床上睡舒服。”学后面的孩子:“爸爸,学英语难吗?”爸爸:“开始当然很难,但学到后面就容易了。”孩子:“那我就学后面的吧!”换铅笔小妹妹对哥哥说:“哥哥,咱俩把铅笔换换吧。”“为什么”“我那支铅笔不行啊,总是写出许多错别字。”关系一个新生去学校报到。老师:…  相似文献   

11.
笑口常开     
说法不同小军和小明都说自己游泳快,大家建议他们比一比。后来有人问小明结果如何?小明说:“我得了第二名。”“那么小军呢?”“他是倒数第二。”不是天生的同学甲:“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同学乙:“不知道。”同学甲:“是不是天生的?”同学乙:“不是,我是我妈妈生的。”自己骗自  相似文献   

1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作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罪恶本质。小说发生的场景是一所文科中学。作品向我们描述的学校环境布置有德国画家费尔巴哈的绘画作品《美狄亚》,古希腊雕塑《挑刺的少年》的照片,古希腊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的石膏复制品,希腊重甲胄武士雕像,赫耳墨斯圆柱复制品,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脸像,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品,还有老弗里茨像、人种脸谱像、尼采像、多哥的风景画等。作者之所以要反复描写这些环境布置,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这是一所文科中学、是“我”的母校,而是另有深意。  相似文献   

13.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名篇《一个人的遭遇》,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与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起冠以"遭遇战争"的板块名称.如何带领学生紧贴文本来赏析这篇小说?围绕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题目入手,走进文本:谁的遭遇? "一个人"是指谁,他有哪些"遭遇"? 1.阅读第1节:索科洛夫回到自己的部队里,跟首长谈话的时候,头总是"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联系第3节在自己的部队里,"他们给我吃得很少,但是次数很多",为什么?以此来推测索科洛夫的遭遇—— 主人公遭遇之一:受伤被俘,在法西斯集中营里挨打受饿,长期的肉体折磨加精神摧残……  相似文献   

14.
宋颖 《学语文》2014,(3):27-28
比较,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很有必要有意识地将比较的方法引入其中,以便更好地走进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咀嚼品味。如《一个人的遭遇》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  相似文献   

15.
哈哈嘴     
说法不同小军和小明都说自己游泳快,大家建议他们比一比。后来有人问小明结果如何。小明说“:我得了第二名。”“那么小军呢?”“他是倒数第二。”不是天生的同学甲:“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同学乙“:不知道。”同学甲“:是不是天生的?”同学乙:“不是,我是我妈妈生的。”哈哈嘴  相似文献   

16.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给怎样回答。  相似文献   

17.
思维转转转     
<正>01有三个逻辑学教授去酒吧喝酒。酒保问第一个教授: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啤酒?第一个教授:不知道酒保问第二个教授: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啤酒?第二个教授:不知道酒保问第三个教授: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啤酒?第三个教授:对问:为什么第三个人会回答"对"。02一张桌子上摆放了20个硬币,其中有10个为正面朝上10个为反面朝上,假使你蒙着眼睛(你看不到硬币的正反)并且带上手套(你感受不到硬币的正反),你可以接触到20个硬币中的任何一个硬币,也可以将  相似文献   

18.
隐身男孩     
上期回顾:一份意外的大奖让萨姆的父母获得了去月球旅行的机会。这本来是件令人兴奋的事,可是没想到,飞船出事了……深夜菜园第二天早晨,到上学的时间了,萨姆准备到学校去,他要告诉老师他再也不能和哈德博顿一家待在一起了。学校里他有很多朋友,相信总会有人能帮助他。可是希尔达好像知道他的企图似的,站在门口把他堵了个正着:“你上哪儿去?”“学校。”萨姆回答。“我看不用了,你今天不用上学去了。”希尔达斩钉截铁地说。“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上学?”希尔达嘿嘿冷笑:“我知道你想干什么,快别做梦了,你得和我们待在一起,哪儿也别想去。…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2006,(1):I0005-I0005
“学习!”一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觉得很烦?一听到“学习” 两个字,你是不是就头嗡嗡响,心怦怦跳呢?可是在你生活中少不 了几遍这样的声音。哪怕你大学毕业了,工作了,还要参加学习, 有的同学说:“越是让我学习我就越讨厌学习,难道大人不知道? 为什么每天一睁开眼睛就不停地催我学习?你帮我劝劝整天跟我  相似文献   

20.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常参加学校的文娱活动。一次,母亲到学校来看我演出大头舞《庆丰收》。演出结束后,我问母亲:“你知道哪个大头娃娃是我吗?”“左边第四个。”我惊讶地看着她。参加演出的共有l0个大头娃娃,个头儿一般高,服饰一模一样,动作也被教练调教得极规范,而且还套着个大头套,母亲是怎么看出来的呢?“你的手是不是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舞蹈快结束的时候,我看见左边第4个人微微甩了甩左手。你被什么东西扎疼的时候就是那样的姿势。我就是凭这个认出了你。”母亲说。在阳光下,我默默地垂着头,幼小的心似乎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忽然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