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工笔花鸟画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绘画之一,如何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和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学生能否学好工笔花鸟画的关键所在。工笔花鸟画的学习内容包括概述、白描勾勒练习、工笔临摹设色练习、花鸟写生、创作和展览评比六个方面。概述主要学习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概况、艺术特色、表现形式、技法演变和优秀作品欣赏及工具材料的性能和用途等,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白描勾勒练习通过摹写或对临白描花鸟画范本,主要是训练白描勾勒技法,解决好白描勾勒的用笔,用墨即用线造型的基本问题,并能领会白描艺术中线的气质、情感。本阶段是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要求完成白描作业四尺六开纸20-30幅。  相似文献   

2.
杨炯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1):67-68,71
工笔人物画用线条来造型称为“白描”,即用尖细而极小的毛笔单纯用线勾勒形体。线是工笔画的特点之一,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条运用和表现,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基本的特点。线是传统工笔画的最基本形式,是主要的造型手段。线,通过熔炼而提升,这在工笔画的线描稿中体现得最为明确。画面线条的组织与安排,不仅是一种推敲经营的能力和修养,而且也是一项具体的技术,有其自身的规则和要求,它奠定了最终的艺术之关。  相似文献   

3.
正十二、简练是工笔白描的宗旨绘画不同于照相,它是根据真实的人物,经过画家的观察、概括、提炼出来的再生形象。"以线造型",是所有绘画形式中运用最为简练的绘画语言,是说明和表达内容的一种形式。如果一幅白描作品失去了简练,用线啰唆、烦琐、含混、重复,那就不能成为一幅白描作品,只能称其为草图。在写生中对线的简练程度,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能一笔表现的,最好不用两笔、  相似文献   

4.
第一章 工笔白描的临摹与写生 第一节 白描 一、线——绘画形式的起源 线,是一种最简洁、最便利的绘画表现形式.从涂鸦的孩童到艺术巨匠,都离不开对线的运用.人们还发现,东西方最早的绘画都是用线来表现的,可以说绘画的起源就是以线为表现形式的起源.在绘画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线条依旧是绘画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要素,仍然是学习绘画最初的基本表现方法,并且线的运用效果正逐渐扩展到绘画以外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画用线造型的历史悠久,历代白描作品风貌各异。白描人物画是指单用墨线勾勒形象的人物画形式,如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等画家所作白描人物,扫却粉黛,淡毫轻墨,遒劲圆转,超然绝俗,被推为白描高手。唐宋时期,白描画这种艺术形式被广泛采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画的一个独立艺术种类,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白描人物画作品。文人画兴起以后,开始注重笔墨情趣,于是写意人物画盛行,但对线条的审美追求却丝毫没有减弱。  相似文献   

6.
一幅出色的工笔人物画作品,线不仅仅只是画中的骨架和灵魂,线的独立审美价值及由此产生的纯粹以线完成的白描作品,呈现了中华文明史文化脉络的精神特性.在品味"线功"的审美中,线所表现出的形态气韵,体现了耕心一贯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追求,传达了中华文化血脉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本质.  相似文献   

7.
正国画用线造型的历史悠久,历代白描作品风貌各异。白描人物画,是指单用墨线勾勒形象的人物画形式,如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等人所作人物,扫却粉黛,淡毫轻墨,遒劲圆转,超然绝俗,被推为白描高手。唐宋时期,白描画这种艺术形式被广泛采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画的一个独立艺术种类,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白描人物作品。文人画兴起以后,开始注重笔墨情趣,致使写意人物画盛行,但对线条的审美追求却丝毫没有减弱。  相似文献   

8.
正十、速写作品整理为白描作品的画法图例我们知道,速写是平时训练人物画造型的基本手段,在短时间内可以记录下一瞬间的情景,不用专门为写生摆模特儿。正因为如此,时间的限制、动态的可变性容不得去考虑许多,也无心去刻画细部,但人物大的动态和人物的神态可以表现得生动、感人和到位。如在此基础上添加、调整、丰富和进一步具体化,便可以使一幅速写作品成为一张完整的白描人物画作品。  相似文献   

9.
二、写意人物画辅助训练方法 (一)造型的训练 写意人物画的造型训练,比笔墨技巧训练要难得多。许多年轻画家画不好写意人物画,就是因为解决不了造型问题;而一些年龄较大的写意人物画家,往往因疏忽了造型能力的训练而落伍。解决基础造型的最有效方法,是临摹、速写和默写。  相似文献   

10.
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要手段,历代画家对线的运用实可谓关注至极。传统绘画中,线的巯密变化、结构组织以及功力如何都直接影响着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喻示着画家自身修养的的高低、雅俗。线条的运用是画家施展绘画技能的重要语素。 诱发想象,变幻无穷的线条,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粗壮的线条,显示出力量;而随意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任务: 1.显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感悟线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线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以及对线造型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哪些线条能表现出动感,学习如何运用线条表现动感. 教学难点: 线的动感的表现及疏密的组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要想画出一幅漂亮的画是离不开变化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的.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直线和波浪线,让学生说出不同的两条线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感觉.(波浪线比直线更具有动感.)  相似文献   

12.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绘画形式,追求绘画手段的装饰意味,在造型手法上强调写意性的概括、提炼,并主张以神韵、神态的需求为前导来把握物象的本质形态,即意象造型,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描绘,包括白描、淡彩、重彩诸种形式。工笔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助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曲直,用笔的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用墨的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的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再加之色彩分染、罩染、烘染等手法的运用处理,细致地充分表现形体的质量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因而装饰性就成了工笔人物画的组成部分和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16,(3):130-133
中国画特别是写意人物画有其自身特点,造型训练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绘画通常意义的素描造型训练方法,人物造型是学生普遍难以掌握的技能,是中国画人物画教学的一个难点。线性素描作为一种造型方法应用于中国画人物画造型训练中,既保留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和形式功能,吸收了西方素描的造型义理,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在线性素描应用于写意人物画造型教学过程中,解决好线与明暗空间的关系以及人物形体结构的方法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初学素描,除了掌握基本的透视知识外,如何用线造型是很重要的。这里提出的线条,是指画明暗调子的线条。 用线造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一幅好的素描,其线条除了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外,还要具有美感。不画任何形体,只将线条组合排列,其粗细、浓淡的笔触就是一种美。用线造型可有多种手法,如粗钝、轻柔、奔放等,初学素描,该练哪一种呢? 初学书法练正楷,初学素描应从严谨的用线方法练起。初学素描的学生,容易忽视线条的表现方法。作画时,头脑中虽有“明暗”意识,但线条运用不  相似文献   

15.
模仿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模仿是一种学习方法,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创造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获得新知。在小学高年级的美术临摹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理解临摹和创造的关系,掌握好运用临摹和进行创造的时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美术学习能力,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贵州作家和国正的中短篇小说<鸟斗>系列,是一幅幅鲜活的虫鸟画、风俗画、市井人物画,算得上贵州改革开放初期的"清明上河图".作者以其近乎白描的手法,平实而又浑厚的文风,展示了一个国泰民安时代的"市井百态",其表现之老练、成熟和深沉,值得反复玩味.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代写意人物画家,一直把纯焦墨线和浓淡墨线作为人物造型的主要手段,并运用线的长短粗细、刚柔强弱、轻重徐疾、浓淡干湿、转折顿挫,表现人物形象的轮廓体积、质感神态、动势节奏,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造型要求.从事写意人物画就须在继承传统用线法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用线方面的新的尝试和探索,从而丰富和发展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技法.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图画练习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站立的人物画。个别学生把临摹的画面搞得怪诞。我问他这样画究竟美在哪里,有什么艺术创新,他答不出来。这也许是一个个别的例子。但类似的情形,诸如那种种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俗为美的  相似文献   

19.
初学白描,最好的方法当属临摹。通过前人的学习经验可以得之:从临摹入手,是打好坚实基础的必经之路。中国传统白描绘画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可以作为临摹的范本。如晋代顾恺之所作《烈女图》、《女史箴图》,唐代吴道子所作《送子天王图》,宋代李公麟所作《五马图》,北宋人所作《八十七神仙卷》,元代《永乐宫》壁画等,都是我们学习白描画的最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20.
祁媛 《黑河教育》2012,(11):61-61
认知技能: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