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徐苏 《华夏文化》2005,(1):19-21
梁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选录了许多先秦至梁代重要作家的诗文歌赋作品,成为后人研究梁以前文学发展史的珍贵文献,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文选》本身的学术价值和萧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隋唐以来,《文选》一直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视为华夏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2.
杨慎所编辑的《全蜀艺文志》,较为重视选录"仗节死义"之士的文章,如对唐宋巴蜀"忠谏"士大夫"谏诤章疏"之文,选录"表以出之",是对巴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盛明"嘉定四谏"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子充等"端士""纯人"诗文的选评,是对自己及议大礼同僚的"遗直"品行的礼赞;对歌咏宋末元初合川钓鱼城保卫战中英烈诗文的选评,是对民族气节的弘扬。这些诗文既充分表现出杨慎编辑《全蜀艺文志》"扬四子之芬,而成一邦之史"的文化意图,又是杨慎超越时空的束缚,在精神上与这些直节之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3.
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与清代宗宋诗风影响下的宋诗选本有着明显区别。受《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和《御选唐宋诗醇》影响,此选仅选录苏轼、陆游和元好问三家之作。在评点苏轼时,重其题材和内容的开拓作用;评陆游和元好问时,重其社会政治内容的阐发。《诗选》的其基本诗学立场是以杜甫为典范,尊唐黜宋,与早年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4.
杨慎是明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学者,虽以文学、儒学见称于世,但在他的小学、文献学论著中,尚有大量考论文字的内容,归纳起来,涵盖了对古籍用字、汉字源流、字际关系、汉字形音义、疑难字考释等字学领域的探究,其论道多精辟可取者,明清字书如《字汇》《康熙字典》等多采其说。今将这方面的文献语料略作梳理,既可观杨慎字学之造诣与思想,亦可窥其对明清文字学之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5.
明、清两代不少学坛大师如明世王世贞、李贽、徐谓等都在自己的著述中引用、评点杨慎,在评价上作出过强烈反应。清代学人更着重致力于辑编汇总杨慎著述为《文集》《全集》《合集》《遗集》;为杨慎编制《年谱》,拟为后人重新评价杨升庵保留并奠下文献史料基础。历时愈久,升庵所享有的历史评价愈高,愈全面。  相似文献   

6.
杨慎没有专门的易学著作,但有大量的讨论易学的考论性文字。杨慎祖父杨春始治《易》,于是受业者相继,取科第不绝。其父杨廷和深于《易》,杨慎自己也以《易》中试。此外,在杨春教授之外,杨慎另得福建乡进士魏浚易学之传。他之所以不注《易》,乃以经传言性命之详,不愿屋下架屋,而以刊谬正误为意,认为此亦关系至理。杨慎易学以明象为先务,对《周易》字辞音义多有考订,多有独到之见,颇能启人之思,但又时有穿凿附会。他辨疑宋代易图,实开清辨易图之先声。他考订《易》韵读,创新古音学,在音韵学上承上启下,贡献良多,开清初顾炎武《易音》之先。杨慎伪作《古文参同契》,又创商瞿为蜀人之伪说,影响甚大。在易学义理方面,杨慎也有独得之见,如其性情不离之说即得力于易学。杨慎易学开蜀学之新风,在全国易学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三峡啼猿”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意象,具有触发诗情的独特诗学价值。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可以认证“三峡啼猿”为长臂猿而非黑叶猴。猿的古典意蕴有体态巧捷、感情深挚和善于吟啸。猿声是一个源于《楚辞》而非《诗经》的重要文学意象,而且最早在《楚辞》里的三峡响起。猿声由弱渐强是在西晋至东晋之间,至六朝而猿声大作,同时兼备山水审关的冲淡平和以及人世抒情的悲伤悲悼双重审美意蕴。三峡“行者”之歌或者“渔者”之歌奠定了后世猿声的悲哀格调,赋有羁旅漂泊的孤苦、失子断肠的哀愁和穷愁失意的悲伤等心理蕴含。“三峡猿声”直到清代末年以至民国依然在三峡嘹亮响起。  相似文献   

8.
入事东观参与校书,是王逸整合楚辞入儒家文化系统的重要机缘。王逸通过重释“人臣之义”化解了屈原之“怨”在专制集权政治中可能带来的君臣关系冲突,再以“合之经传”的方法使其楚辞阐释直接与儒家经典挂靠,由此完成了楚辞文化向儒家文化的皈依。而《楚辞章句》最终能成为经典,还有赖于其集大成的特点。王逸“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是合其所继承的民间楚辞传承内容、其所了解到的当下上层文人群体的楚辞认识及其自己的相关思考,去与东观藏书系统中的前代精英楚辞学相比较,集四方之所长,终使《楚辞章句》集汉代楚辞学之大成。  相似文献   

9.
清人门应兆创造性地以"图注"方式来阐释《楚辞》香草,实现了研究方法的一大变革。门氏之"图注"采取了集中阐释与分散表现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以"左注右图"方式组织全书;根据注文内容对所绘图像予以匠心安排,使之与文字形成佐证、延伸与补充关系,从而对《楚辞》草木蕴涵阐释得更为具体全面。与"文字注"相较,此种"图注"诠释方式能拉近民众知识素养与《楚辞》文本间的距离,消解部分阅读障碍,从而扩大《楚辞》草木研究之影响,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其有更为广泛之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严羽的著作流传下来而又比较完整的仅有《沧浪诗话》、《沧浪吟卷》和一部二十二卷本的评点《李太白诗集》。严羽论诗宗盛唐,认为盛唐诸公中唯李杜可称道之,他对李白的接受正是以诗歌的自身规律及内在特征作为切入点,严羽对李白的接受与他本人对诗歌的期待视野是完全一致的。具体接受内容体现为以下几点:明确将李白诗歌界定为"太白体",李白诗歌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太白诗乃天仙之词,李、杜二公,不当分优劣。  相似文献   

11.
乍一看来,楚俗与《诗经》风马牛不相及:楚俗为楚文化的一个分支,属于南方巫文化系统;而《诗经》却属于中原史官文化系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将楚文化(楚俗)中的文学作品《楚辞》与《诗经》相比较而言,前者为浪漫主义之源,后者为现实主义之始。两者确确实实泾渭...  相似文献   

12.
存在于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地区差别,特别是南北地区的差别,我认为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如果忽略这一点,我们就很难确切地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的全貌及其发展过程,也难以究明宋代以后文学发展缓慢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诗经》、《楚辞》的一个方面的比较,试图对此略加阐述。由于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愿这对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能够多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扬学的渊源     
周游 《寻根》2014,(5):27-29
我不赞同扬州学派源于吴学(惠栋)、徽学(戴震)的这一说法。检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扬州学派源远流长,至少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早在隋唐之际,扬州曹宪精通诸家文字之书,尤深谙文字学。隋时,曹宪为秘书学士,奉隋炀帝之命参与编撰《桂苑珠丛)),又注《广雅》,还撰((古今字图杂录))一卷,这些都属文字训诂之学。到了唐代,《文选》成为学子必读的文学范本。但要精熟((文选》之理,亦非易事,为之作注,以利学人,就显得迫切而紧要。据《旧唐书·曹宪传》记载:“(曹宪)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  相似文献   

14.
北宋宋庠、宋祁兄弟时以"双状元"闻于世,有关二人的轶事传说多见于历代文籍。自《青箱杂记》从诗谶角度记载时知安州的夏竦命少年二宋作《落花》诗之事,后世相关记述基本沿其诗谶观念,但在《落花》诗成之时的问题上有出入,当代各家宋诗选本对此也有误注。本文在考证《落花》成诗问题同时考证出夏竦知安州的时间,可补李之亮著《宋两湖大郡守臣易替考》相关阙如。  相似文献   

15.
李强 《华夏文化》2002,(3):34-36
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简称金评《水浒》),是《水浒传》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版本,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在金评《水浒》卷之五“楔子”中,金圣叹交代了他评点的缘起:“奈何乎今忽取绿林豪猾之事,而为士君子之所雅言乎?  相似文献   

16.
战国后期楚国作家屈原、宋玉等人的创作,获得了长江中游地区地理物候、楚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助力,楚辞也因此而生成。文以人传。其后"楚人""传教"屈赋,楚辞又随"楚人"东迁,在战国末年至西汉前期传播于江淮间以及长江下游的大江两岸,并在汉武帝时期走向朝廷。在西汉中后期,楚辞又溯江而上,在长江上游的巴蜀地区传播;而西汉末年杨雄的《反离骚》,因其"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成为长江文学的最上端之作。由此,从战国后期至于整个西汉时期的楚辞的生成与传播,扩展绵延到万里长江全流域,提供了长江文学形态的一个最早的经典样板。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杨慎在明代文学史地位的评价,有两种倾向,其一是文学史撰写者过于简单与泛化的评价;其二是从诗、词、曲、文、小说、戏剧史等不同文学范畴进行的文类分割评价,较少立足整个文学史的发展做通贯考察。评价杨慎的文学地位,需结合中晚明文学新变的历史大背景,本文正是以此为着眼点,对杨慎文学史地位的进行了一番再审视。  相似文献   

18.
《九歌》:人神之间性爱的歌吟国光红一、屈原《九歌》的性爱主题屈原《九歌》的性爱主题原是很明显的,但直到朱嘉才揭示其底蕴,而又首鼠两端。朱嘉《楚辞集注》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杨慎著作的总体数量虽有一个大致结论,但还有遗漏。已经亡佚的升庵著作,不少条目还保存在其他文献中,并未受到关注。我们从《蜀中广记》中发现了《琼屑》《蜀志补遗》《蜀志补罅》《写韵楼记》《舆地碑目》等书约八十多条佚文,对于收集整理杨慎著作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唐人李善在《文选注》中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依李善注 ,诗中“未若托蓬莱”之“蓬莱”系仙境之代称 ;而“安事登云梯”之“云梯”则指“仙人升天 ,因云而上 ,故曰云梯”。与此相关 ,他还将“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之“进”、“退”解作“求仙”与“处俗”。如此注解 ,自然与诗题“游仙”吻合。但后世却出现了一些与李善注不同的观点。如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卷八注“进”为“仕进” ,与李善解作“求仙”不同。晚清以来 ,又有不少学者作了一些新的解会。黄季刚认为 ,郭璞《游仙诗》系“摅其忧生愤世情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