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92)生前默默无闻,只公开发表10首诗,还有一说是7首,不管怎样,她生前发表的不到她诗作的(现存她诗作1775篇)百分之一。然而现在她被推崇为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一流诗人,并且被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视为先驱,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这样评价狄金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除了莎士比亚,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在纽约圣约翰教堂的诗人角,美国人献给狄金森的铭文是:“啊,杰出的艾米莉·狄金森!”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是默默无闻的。她25岁开始便弃绝社交,…  相似文献   

2.
<正>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美国著名诗人、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她与惠特曼一起,被誉为19世纪美国诗坛的双子星座。与后者不同的是,狄金森生前只有几篇作品发表,可谓寂寂无名,无所建树。然而历史对她非常公正。20世纪中期以来,狄金森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致被誉为"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女诗人"。  相似文献   

3.
<正>1935年12月1日,伍迪·艾伦出生于美国东海岸的纽约;1945年2月9日,米娅·法罗出生于美国西海岸的比弗利山。伍迪·艾伦伍迪的家庭不宽裕,妈妈在花店当会计,爸爸则是个游手好闲的乐天派。在离婚不流行的年代,两人凑合着生活在一起,要么连续几个月不说话,要么大声吵架,他们会为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哪个更伟大而声嘶力竭地争论。伍迪没有和父母建立起情感纽带。眼不见心不烦的他不跟爸妈一起吃饭,总是躲在地下室里一个人吃,整天抄写笑话、读漫画书或者练习魔术。  相似文献   

4.
虞文 《世界文化》2006,(5):51-52
今年年初,我有幸去韩国参加了一个冬令营活动。在韩国的半个月时间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韩国人衣、食、住、行的别样风情。衣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也就是说人长得好,要靠打扮来衬托;人长得不好,更要靠打扮来修饰。在韩国,这条定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素以化妆品闻名的韩国,所拥有的化妆品品牌还真不少,而韩国的女性几乎人人都化妆,浓妆淡抹的脸上给人一种修饰过的精致感觉,很耐看。韩式服装比中国服装更强调突出人的线条美,所以在大街上穿裙子的人很多。一方面让人觉得很有女人味,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女性的美…  相似文献   

5.
一个美国人第一次到法国工作一段时间后,别人问他对法国的印象。他说,这里的男人都打领带,女人都不穿裤子。和美国人的轻松、随意风格不同,法国男人上班期间一律打领带,哪怕质料不好的领带;而女人一般都穿裙子,哪怕冬天也很少穿长裤,特别是正式场合。但你可知道,法国女人为了得到和男人一样穿长裤的权利,经过了约100年的奋斗。其中,女作家乔治·桑的作用非凡。1804年7月1日出生在巴黎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是被其同时代人公认的最伟大作家之一。雨果说:“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特别是,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女性。”乔…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10月,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将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颁奖方称赞她"朴实无华的诗意之声,让个体的存在普世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更是将格丽克的诗歌成就与世界上影响最大、拥有读者和研究者最多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相媲美。  相似文献   

7.
情感误置     
那时,不可能再和你说话因为你已经死去已经化为灰烬,有时,我拿起无线电话上面有整齐的数字和神秘的符号(井号,星号)仿佛深嵌其中的是一些密码,按下去就可以见到你。你使我变得神不守舍,妈妈。是谁让她那六年级的小女儿来读萨特的《恶心》?在我一生中,我眼见你面对着虚无,又渐渐地融入它,像一个手拿黑气球的孩子即将把面容埋葬要么藏在黑暗里,要么融入黑暗中。空中那层看不见的薄纱将你我的世界分隔细微的怀疑,仍然存在。有时你的容貌会扑面而来闪着银光,出离来世,随风飘摇,轻诉着劝告。或是将你的手搭在我的背上猛然把我推进生命。译者小感:…  相似文献   

8.
风之电话     
<正>日本岩手县大槌町旁一座俯视太平洋的小山上,有一个白色的玻璃镶板电话亭,电话亭里有一部黑色旋转式电话。几年来,成千上万的人赶到这里,只为打一个电话。奇怪的是,这个电话亭里的电话没有电话线,它无法连通到任何地方,而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着电话认真地倾诉,待从这里走出去时,脸上沉重的表情都被轻松和宽慰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忘带雨伞最糟糕的地方: 假如印度梅加拉亚的切拉彭吉镇连续一年每天只下半英寸的雨,那么,居民就会议论纷纷,说天旱了。在切拉彭吉,日降雨量平均高于一英寸。创记录的降雨量每天接近三英寸。穿超短裙最糟糕的地方: 在非洲国家马拉维,各公共场所禁止穿露出膝盖的裙子,除非在假日人们常去之地。女人穿短裤和便裤也受同样的限制。男人不得留长发、戴假发,穿裤子不得把裤脚边翻得太宽。开海味餐馆最好的地方: 每个日本人平均一年吃鱼约  相似文献   

10.
泥色     
吕翼 《大理文化》2013,(9):4-21
一我对妻子说,老婆,我要去趟乡下。我说话的时候,目光穿过妻子身后的窗户,俯视到楼下的院坝。院坝里有二、三十个老年人,或坐或站,姿态各异。有七、八个懒懒地活动着身子,作锻炼状,更多的则呆呆地不动。我在市里的福利院上班,我们家住房就在福利院的一角。沾单位的光,我这房子很宽大,向阳,远离闹市,无车马之喧,十年前购的房,单价又低,所以近些年里,妻子有了些钱,在其他楼盘买过两套房,但就从没有想到要搬走。我跟妻子说话的时候,她没有吭气。她一边往脸上贴膜,一边看谍战片。妻子是个忙人,惜时胜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狄更生183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的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是有名的学者,开办阿默斯特学院。父亲精通法律,在学院任理事,掌管财务,兼一家事务所的律师,享有声誉。全家信奉基督教加尔文派,笃信宿命论,并恪守基督教教规。其父更是虔诚的教徒,在家十分严厉苛刻,但对艾米莉却异常宠爱。艾米莉从小并不尊奉教规,幼小的心灵萌发出对宗教思想束缚的叛逆精神。上帝的尊严对她来说是朦胧虚幻的;而父亲的尊严却是生动真切的,她崇拜父亲。孩童时代的艾米莉就表现出性格的内向。她体态娇小,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个鹪鹩一般的“小妇人”,苍白的面庞,清沏的大眼睛,文静温存,惹人怜爱。她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仅在阿默斯特附近一  相似文献   

12.
婚礼新潮     
海底婚礼美国一对新婚夫妇为表示他们的爱情像大海一样深沉,特地在6米深的海底举行婚礼。婚礼共有三人参加,新娘穿蓝色潜水衣,新郎穿黑色潜水衣,证婚人则手持一块牌子伫立一旁。牌子上面有新婚夫妇用防水笔写的名字及他们立下的海誓山盟。烈火婚礼美国一名消防队教官...  相似文献   

13.
“天堂之门”集体自杀之谜王琨这是美国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集体自杀。1997年4月末,当野花漫山遍野盛开时,在加利福尼亚郊区的一所宅第里,却有39具尸体整齐地平躺在床上。他们排列整齐,像被仔细钉在木板上的实验品。每人都身着黑色衬衣和长裤,脚穿做工精良的...  相似文献   

14.
正什么味儿?大蒜?洋葱?亚西比德盯着来参会的斯巴达人,不得不承认,他们跟雅典人完全相反。这些人口臭,不勤洗澡,不用香水,也不染发。男人要么头发疯长,要么剪成寸头,女人也剪寸头——要是他们的刀具再发达一点,肯定就剃光头了。区分性别的唯一方法大概是女人比男人更强壮。人的大脑总爱在紧要关头胡思乱想。亚西比德平复了心情,开始  相似文献   

15.
轻视自我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曾讲述过他的一个故事.他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用餐都是由十几个人一起围坐在大餐厅里.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进餐厅里一个被人遗忘的柜子里,想等到大家找不到他的时候再跳出来.然而,令他大失所望的是大家竟然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待酒饱饭足,人们纷纷离席之后,他才畏畏缩缩地从柜子里走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普希金到城外去,马车迷了路。他拐到路旁一座炮垒边,去询问一个年轻军官。军官回答后,突然反问: “请恕我唐突,我想知道我幸运地在跟谁说话?”  相似文献   

17.
希思克利夫是英国小说中最令人感到扑朔迷离而又十分吸引人的角色之一。希思克利夫的原型,由于一位业余历史爱好者的勤奋研究,可能已被发现。如果金·莱昂女士的论述正确无误,那末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所创造的那位叱咤风云的主角,是以一个叫做理查德·萨顿(1782—1851)的人为原型的。理查德·萨顿在登特地方坎布里亚村的经历和希思克利夫的经历,其相似之处,竟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希思克利夫的府第呼啸山庄可能取材于登特的两座田庄之一:萨顿住过的“芮格尽头”山庄,或者是“高堂”庄园。  相似文献   

18.
余凤高 《世界文化》2013,(11):43-46
优秀的童话总是不光有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往往还有深刻的寓意。在等级隔阂的社会里,当某一个出身微贱的女子,终于跟一个高层人士结成连理时,人们就会说,是“灰姑娘遇上了王子”。  相似文献   

19.
欣赏雕塑,首先该欣赏的是它体积或块面的质感,即它的立体感。浮雕给人以物体占据空间的幻觉,而雕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通常是指圆雕。这样,一件雕塑品就不应该单从一个角度看。我们要么绕着雕塑看,要么就让雕塑自身旋转。对于上述规则往往会有许多例外,因为雕塑跟建筑有连带关系。假如它雕刻在一座建筑物的正面,那就只能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雕塑家就认为无须对塑像的背面也象正面那么精雕细刻。但假如塑像周围没有遮挡物,并且不一定要以某个特定的建筑物作为其衬托的背景时,艺术家  相似文献   

20.
《“我拍照片的目的是让心灵安静下来”——对话摄影家姜平》 姜平:摄影人在创作过程中基本都会经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你会被一种惯性思维禁锢,要么重复自己要么重复别人,跳不出来。我拍雪山也是这样。当我无数次面对雪山,我老有这样一个观念,要拍得高大伟岸,雄奇不可逾越。直到有一次我离开雪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