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杨慎没有专门的易学著作,但有大量的讨论易学的考论性文字。杨慎祖父杨春始治《易》,于是受业者相继,取科第不绝。其父杨廷和深于《易》,杨慎自己也以《易》中试。此外,在杨春教授之外,杨慎另得福建乡进士魏浚易学之传。他之所以不注《易》,乃以经传言性命之详,不愿屋下架屋,而以刊谬正误为意,认为此亦关系至理。杨慎易学以明象为先务,对《周易》字辞音义多有考订,多有独到之见,颇能启人之思,但又时有穿凿附会。他辨疑宋代易图,实开清辨易图之先声。他考订《易》韵读,创新古音学,在音韵学上承上启下,贡献良多,开清初顾炎武《易音》之先。杨慎伪作《古文参同契》,又创商瞿为蜀人之伪说,影响甚大。在易学义理方面,杨慎也有独得之见,如其性情不离之说即得力于易学。杨慎易学开蜀学之新风,在全国易学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张浚是南宋初期名臣,亦是一位以儒家淑世救国精神为理想的士人,在学问方面尤精于《易》,其《易》学思想最突出的特色是在肯定《易》为载道之书的前提下,把象数作为了解《易》中义理的基础和方法。其子张栻是理学名家,易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父亲影响,认为太极为宇宙之源、《易》为载道之书、学《易》以致用;但是他对张浚以象数为主解《易》观点不甚赞同,认为义理是《易》的根本;此外,他还对张浚有关道器关系的论点有所发展,提出道器不可分离、器先道后、道依托于器而后行。  相似文献   

3.
正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卒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死时41岁。他早年师从梁人焦延寿学《易》,是汉代易学象数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元帝时《京氏易》为官方推崇,东汉光武帝所置今文十四博士中也有《京氏易》,由此可见京房及其学说在汉代的影响。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等书著录,京房易学著作十分丰富,但在后世流传中大都亡佚,今仅存清代王保训辑录的《京氏易》八卷、《京氏易传》三卷传  相似文献   

4.
清代經學家曾發出“《大易》、《春秋》,迷山霧海”的嘆息。對於《周禮》這部經典,我們也不免有“迷山霧海”的感覺。但《易》和《春秋》之為“迷山霧海”又和《周官》略有不同,前者的迷霧主要是瀰漫在意義的解釋方面,如《易》有“一名三義”,又有象數和義理兩大流派,《春秋》有“微言大義”,董仲舒已謂“其指數千”。《周禮》一書在內容上是比較確定的,即所謂“體國經野,設官  相似文献   

5.
在易学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被称为“宋易时期”。所谓“宋易”,乃是针对“汉易”而言,是基于宋学与汉学相对的易学学风和阶段的划分。宋学特别是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对易学的研究分不开的。理学主要是心性之学.注重探讨性命义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就是《周易》的经传。  相似文献   

6.
何妥是隋代著名的《易》学家。他曾历仕南朝梁、北周、隋,得南北学术之所长,《周易讲疏》即为其学术结晶。何妥之《易》学以义理为基础,兼用象数,杂以史论、政论和《礼》学,既融合了南北学术之长,也受到了"蜀学"之影响。何妥家族源出于西域粟特,他从家族浓厚的"胡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经学大家,其学术思想渐染了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在中古民族文化融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重要案例。地域熏习与民族遗传共同造就了何妥在中古经学史上的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四川《春秋》学有二千多年的研究史,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时代性。两汉重《公羊》学,蜀汉重《左传》学,宋元《春秋》学具理学特色,清末民初《春秋》学呈现考据学性质。其发展大体上与全国学术潮流保持同步,但东汉和清中期相对落后。第二,不平衡性。汉魏、宋元、清末民国初达到了较高水平,而南北朝、隋唐、明代则又处于衰弱局面。四川地区绵延不断的《春秋》学脉,构建了区域性《春秋》学史。  相似文献   

8.
二千多年来中国士人的两个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自春秋末战国以后,所谓“士”者,即是如今日所说的“知识分子”。古代土阶层的兴起,在孔子开讲学风气之后。孔子于春秋末开私人讲学之风,传播《易》、《诗》、《书》、礼、乐等段周以来的古代文化典籍,又因鲁史而修《春秋》,广收弟子,有教无类,于是官守之学散于私家,到战国时,百家争鸣,士阶层因而兴起,战国诸子都是所谓“士”。二千多年来,士人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杰出者,常是能辅佐君主,冶国安民,成为良相,如诸葛亮、王猛、谢安、张  相似文献   

9.
韩愈研究易学的宗旨是“施其词陈其义”。他说:“《易》,六经也。学者之所宜用心,原施其词陈其义焉。”意思是说,学者研究《易》,不能孤立的只从文字表面的意思去理解,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要从义理方面体会《易》之真谛,并把《易》之义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韩愈运用《易》之义理,一个主要方面,是用来丰富、突出、深化其文章之思想内容。在韩愈诗文中,常引用《易》的话,使其文章增辉、鲜明、生动。现举几例如下:韩愈的《南山诗》,是一首咏景的长诗。其中两句说:“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剥》卦是六十四卦之第二十三卦;《》卦是第四十四…  相似文献   

10.
张毅 《中国文化》2013,(2):53-63
童书业对《左传》的研究,无疑是现代《左传》研究中最富有价值和启发性的部分。在他的研究中,对古史传说的考证占有相当的比重(若将《春秋左传研究》与《春秋左传札记》合而观之,约占两书全部篇幅的十分之一),内容覆盖三皇五帝直至夏、商两代,下与西周的历史考证相衔接。从这部分卓越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左传》所载古史材料的学术价值,也不难看出童先生对其价值的了解和重视。但是,如果通读《春秋左传研究》及《春秋左传札记》,难免会觉得,他对这些古史材料的态度,略存一丝矛盾。在《春秋左传札记》"春秋时之学问"条,他谈到当时典籍之稀少:  相似文献   

11.
虞翻易学依托《周易集解》得以留存于世,虞氏《易》注讲究卦变、互体、半象、飞伏等条例,《易》注术语丰富。这些术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位、中、应、承、乘、旁通、比等术语是对先秦易学术语的赓续,隔、半象、消息卦衍卦、成既济定说等术语和体系,则是虞氏对汉代易学的吸纳与新变所在,梳理虞翻《易》注的术语系统,有利于厘清虞翻易学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 ,焦循是以仁与礼作为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 ,两者统一 ,融为一体 ,组成社会的人伦关系 ,从而形成了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分明的等级秩序 ,又具有相互和谐、人与人爱的伦理模式。而这种模式虽有重建天人之学的愿望 ,但焦循在其论证过程中仍以易学的“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为指归 ,这说明焦循是通过易学来阐发他的道德理想的。  相似文献   

13.
冯时 《中国文化》2010,(2):65-93
##正##《周易》卦爻辞的形成是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关问题,自古以来聚讼不决,难有确凿史料可供稽考。学者或以卦爻辞钩沉其内涵①,或据出土文献复原其史实②,借一斑以窥全豹,乃知其形成皆基于史实,非空论玄谈之作。而乾、坤两卦为《周易》之首,其定阴阳之旨尤显,为易学建构之关键,也是中国古典哲学核心思想的体现。后人传《易》,于经旨或得或失,故拙文不拘十翼之说,而拟通过对两卦卦爻辞本义的分析,寻找卦爻辞的内在联系,以揭示其作意。我们认为,乾、坤卦爻辞之形成关乎古代观象授时制度及由此决定的政治制度,为古代社  相似文献   

14.
《春秋》义例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今文家攻驳《左传》不传《春秋》,古文家为强化《左传》的传经性质,努力缔构左传家的义例体系,因此《左传》凡例成为春秋学的研究关注重点。《左传》凡例由《左传》作者采辑相关史料撰成,并成为左传家说解《春秋》大义的义例体系核心。如果从形式上追溯其产生来源,礼例是其直接渊源之一,律例则是秦汉厦其以后春秋家义例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培华 《寻根》2012,(2):19-23
史称孔子高徒子夏居西河教授,“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他在西河授徒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教材建设,继孔子之后研究古代文献,使《诗》《书》《礼》《乐》《易》《春秋》得到进一步整理与传授,初创诠释儒家经典文献的“章句”之学。经过子夏及其弟子、后学一代代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6.
扬雄为西汉末年今文经学向古文经学转折点上的思想家,他在批判今文经学"固守一经"、"烦琐解释"的基础上,在创作《太玄》、《法言》时提出了代表古文经学的解经观念,主要包括"要合《五经》"的经学立场、"《易》为经首"的经典认知、"约卓艰深"的释经原则。  相似文献   

17.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军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学术名,自古及今,有不少人将它视为兵书,甚至王夫之将其称作“言兵之祖”。老子生当春秋衰乱之世,为了实现其“道法自然”的理想社会,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用兵治军的原则,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道家军事思想。老子的思想对后世兵家影响至为深远:一是开启了道家兵法的先河;二是通过《孙子兵法》广泛影响了历代战争理论和战场实践。  相似文献   

18.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以孔子之言为准的思想,是对以往易学和经学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发展,其理论针对性是批评程朱以阴阳为气,以道为理的理本论思想,以及朱熹易学以图解《易》的治《易》方法。这亦是对张载、王廷相以来的气学理论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其经学与气学的结合,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汉书》卷三○《艺文志》说兵学渊源:"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洪范》八政,八日师。孔子曰为国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后世耀金为刃,割革为甲,器械甚备。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自春秋至於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张良、韩信都在秦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资质。他们对军事学遗产的熟悉,使得后来有条件对兵学文献进行学术总结,说明当时的社会,有兵学之书得以流行和传播的条件。考察秦世兵书在民间流传的情形,可以说明秦始皇焚书对象的限定,也有益於理解秦人传统和秦代世风,中国文献史乃至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特殊侧面,也可以因此得以明朗。  相似文献   

20.
一、性本能——《易》与丹道的共同出发点1.《易》崇尚生殖。柳华阳《慧命经》说:“儒所修道之经文,莫不以《易》谓之首也”。又说:“殊不知《易》之源头,乃道之祖宗也。”柳华阳认为儒家经典以《易》为首,而道家即以《易》的源头为其宗祖。那么,《易》的源头在哪里呢?用一句话概括:即生殖崇拜、性崇拜。我们这样讲有三条根据,第一,生殖崇拜、性崇拜几乎是世界上一切原始人类共同存在过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二、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其中殷易《归藏》首坤次乾,标志着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崇拜,以及女性在社会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