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迅 《记者摇篮》2006,(10):34-36
近几年来,网民数量迅速增长,网络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第二生活空间。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力量也逐渐壮大,一些问题随之出现。本文以“铜须事件”为例,探讨网络舆论中网民公共言论责任的缺失。“铜须事件”简述发生在今年上半年的“铜须门”事件,被称为“2006年最具轰动性的网络事件”。《纽约时报》国际新闻部的头条也关注了此事件,标题是“中国网民强加道德批判”。一位网名为“锋刃透骨寒”的网友发帖,讲述了和他结婚六年的妻子与网名为“铜须”的男子发生一夜情的婚外恋事件。这位苦主还将两人的聊天记录,以及当事人铜须的QQ号码公…  相似文献   

2.
殷平 《新闻世界》2008,(9):128-129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许霆恶意取款被判重刑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激辩,并在全国网民和法律界人士的强烈呼声中得以重审;周正龙“虎照门”事件,由网民首先质疑并最先发现年画虎的有力证据.演变成社会对真相的强烈诉求与重塑政府公信力的行为,并最终揭开事实真相:“范跑跑”和“杨不管”事件在全国网民的关注下.最终引发成为全国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段时间内成为最热门的新闻话题……  相似文献   

3.
(一) 近年来,网络民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彭水诗案”、“西丰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到“瓮安事件”,还有拉萨打砸抢事件被西方媒体歪曲报道、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被藏独分子抢夺,等等,中国网民集中、强烈、突出地表达了对这些事件的爱憎。网民们密集的评说、议论,被认为是“网络民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1,(10):34-35
“五道杠”事件在网络迅速蹿红有着诸多成因。网民广泛关注和海量回复的背后是网民的从众心理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从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民的需要。本文将通过分析“五道杠”事件中各网友的反映,以期解释网民从众效应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新玩意儿,近年来因其强大的网络威力与社会影响力而备受关注。从2006年的卖身救母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到2007年的钱军打人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流氓外教案事件、华南虎事件、“很黄很暴力”的张殊凡事件,从2008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理发事件、“70后炫富女”兰董姐姐事件、“辽宁女”轻蔑灾民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事件、天价烟局长事件,到新近的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上大学事件、富家子弟飙车撞死平民大学生事件等,这些频频自网络空间延伸到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空间的“人肉搜索”事件,先后制造出一连串的媒体事件并转化为社会事件。“人肉搜索”一方面因其带来的可以揭开权力信息黑箱的传播功能,受到网民与社会的认可与赞扬;另一方面因其带来的网络暴力与社会暴力,受到网民与社会的反对与贬斥,以至于开始有地方政府开始立法明确规定“人肉搜索”违法。悖论中生存的“人肉搜索”,正在受到传播伦理的高度审视。  相似文献   

6.
谈“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慈善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架构下考察“郭美美事件”所引爆的“慈善危机”,肯定了网络在公众民意表达中的作用,网民民意可以督促红十字会甚至整个慈善界秉承中立、客观、人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刘伟男 《今传媒》2013,(4):102-103,105
“杜甫很忙”是指2012年3月风靡网络的杜甫涂鸦事件.自第一张杜甫涂鸦组图出现在新浪微博之后,微博管理组将其置顶为微话题,顷刻之间,“杜甫很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杜甫很忙事件的走红到底是出色的网络营销,还是一次偶然的网民狂欢,其间又是否存在规律性.以上这些问题,让我们通过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揭开其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8.
李星星 《报刊之友》2012,(10):24-26
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网民如何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引起网民极大关注的对象是什么,网民在网上的讨论过程是如何由点及面开始扩散,最终网民是如何达成共鸣形成一致意见的?本文以传播学视角,通过“活熊取胆”事件从开始形成的导火索到此事件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再到此事件由于争论形成网民的一致意见,最后到此事件被其他事件所淹没,来分析网络公共舆论形成与演变的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这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郑曦 《报刊之友》2013,(3):31-32
摘要:网络舆论是指以网络为平台,网民借此发表对公共事务态度和意见的舆论形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危机事件都借助于网络舆论迅速传播,这对政府处理危机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通过对“钱云会”事件截止2011年1月3日发展的两个阶段中,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钱云会”事件中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危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梅 《新闻世界》2009,(12):151-152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网络暴力”事件也频频发生。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究其原因,探讨对策,以期在政府、网站、网民等几方的共同努力下,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制约下,逐步减少直至杜绝“网络暴力”事件,创造和谐的网络新环境。  相似文献   

11.
袁月 《青年记者》2017,(20):14-15
2016年10月,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失恋视频中,主人公的“难受想哭”口音被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爆红网络,“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指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进程的体现.① 本文选取网络热词的传播效果中的“知沟扩大”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网络热词传播中知沟的新发展、驱动知沟扩大的因素,得出应将网络热词的传播作为弥合知沟、沟通代际的策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发展十分迅猛,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的网站就达到了287万个、网民3.1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在目前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舆论传播也产生了根本改变,舆论与网络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舆论形态——网络舆论。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到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网络舆论工作者真切地感受到网络的强大。  相似文献   

13.
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以“艳照门”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冠希的“艳照”在网上泄露以后,网络立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艳照门”热议,广大网民对此事近乎疯狂的讨论似乎又陷入了一个非理性的误区。这场“艳照”风波拷问了娱乐圈的道德底线,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艺人的隐私问题如何保护以及媒体无休止的炒作是否过度、网民的非理性行为等问题的深思。本文试图从媒介议程设置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事件,分析该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并探讨如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传媒》2008,(10):11-12
在三鹿问题奶粉的危机公关事件中,百度被指撤掉了以前有关三鹿问题奶粉的负面新闻专题,并且承认三鹿公司曾要求与百度“合作”屏蔽有关三鹿奶粉的负面信息,网民由此更多地了解到百度不可公开的经营“秘诀”。由于网民对任何践踏网络信息公正、透明的幕后交易深恶痛绝,所以,百度受到网民集体指责,公信度急剧下降。网民还纷纷用有关截屏和搜索的证据,揭露除了百度外,  相似文献   

15.
信息的“协同过滤”与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须事件”悬而未结,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下,网民极易将长期以来或者由特定议题引发的愤怒,迁怒于一个具体的对象。对“铜须”的网络审判,就成为一种传播的仪式或象征。  相似文献   

16.
最近的“苏丹红事件”、“网民签名反对日本‘入常’”等事件更是体现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之大。如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媒体表现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证明,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  相似文献   

17.
自2001年“陈自瑶事件”始,网络“人肉搜索”现象逐渐引起了传统媒体与现实社会的关注,本文分别从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对该现象进行了概念、传播机制、文化成因等方面的探析,并指出作为技术进步的“人肉搜索”应该在人类的手中得到善用和规制,并呼吁推动相关网络法规或网民自律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且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极易激发网民的宣泄情绪,生发恶性舆情。“手术室自拍”事件正入医患关系的舆情敏感区,并上演了一出网络舆情反转剧。本文认为,网络意见领袖声援正面舆论、主流媒体担当权威信源、深度评论调解网民心理,这是在“手术室自拍”事件中显现出的三个舆情导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会管理的困境与突破——“艳照门”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骏飞 《传媒》2008,(4):20-22
2008年2月以来,香港“艳照门”事件在全社会引发了巨大震动。窥私者有之,谩骂者有之、喟叹者有之,网民自发的相关讨论更是汗牛充栋,其中也不乏对网络社会管理的批评及诘问。显然,在一个网络传播力量如此巨大的时代,“艳照门”所造成的广泛社会影响是难以忽略的。在事件逐渐平息之后,管理者及学术界的任务都是要对此做深刻解析、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20.
云南的"躲猫猫"事件经网络广泛传播后,网民踊跃发言,形成了若干轮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论,对这起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法律制度保障、舆论环境保障和网络民意保障下,网民通过反馈性舆论监督对社会热舆论事件行使着监督权利,在凸显网民舆论监督能量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