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闻界》2016,(20):10-16
何微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时期的副院长兼教务长。来校工作之前,他已长期执业于我国的新闻实践工作,深谙新闻规律;来校担任领导职务后,又长期从事新闻教学和教育工作,对新闻教育规则也十分熟悉。上世纪60年代,何微较好地克服了当时因国家经济困难,新闻教育将被裁撤的种种困难,使西北政法大学的新闻教育在当时得以保留并坚持培养完首届学生。随后又经他长期呼吁,在文革中停办的政法新闻教育,终在上世纪90年代得以复办。他不仅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教育发展史上两个重要阶段的奠基人,而且还摸索出一套"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规律,体现了他"新闻有学"的教育培养理念,对今天政法大学的新闻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李晓虎 《新闻知识》2002,(11):17-19
在新闻学界颇有名望的何微先生,一生涉足新闻实践、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等诸多领域,同时也是兼通古文字、考古等学科的专家。南京大学宋新桂教授称他为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家、卓越的社会主义新闻教育家,确为实至名归。[1]何微先生丰富多彩的一生留给世人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闻实践领域,何微先生从一名战地记者做起,曾任新华社晋、京、苏等多个分社的社长,留下厂大量的新闻作品。在新闻教育领域,何老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法制新闻系——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被武汉大学新闻系聘为第一批教授井兼任新闻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南京大学、杭州大学等校新闻系的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3.
何微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近60年来,何微教授南北转战,为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与壮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在漫长的记者生涯和新闻教育生涯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教育思想,丰富了我党的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和新闻教育思想。总结和研究何微教授征战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和他的新闻思想、新闻教育思想,对于弘扬我国优秀新闻传统、承前启后、激励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7,(1)
何微先生是中国当代新闻学理论巨擘,是与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王中先生、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甘惜分先生等齐名的新闻思想家。他有着早年接受史学教育的深厚根底,有着数十年的新闻工作实践,有着参加革命斗争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军事辩证法的积累,有...  相似文献   

5.
从1937年10月在抗日决死队政治部主编油印小报《广播台》算起,何微教授的新闻生涯已足足55年。他培养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奔赴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在中国新闻界有建树者颇众。他将新闻理论研究、新闻采编实践、新闻教育与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守新闻学客观规律,积极发扬中华新闻文化传统。理论联系实际,崇尚朴质文风,在学术上形成他自己的风格。在当代中国新闻学园地里,像何微从业时间如此之长。实践经验如此之丰富,学术造诣如此之深厚而又健在的学者,已屈指可数。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新闻年鉴·新闻界名人》、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6,(3)
何微关于“事实是新闻本原”的思想文/刘惠文(哲学博士)何微先生在新闻学理论研究中注重于对其范畴学说的探索。何微先生最注意“事实”这一新闻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反复强调“要抓住‘事实’这个新闻的核心展开对新闻学原理的研究”。他多次在课堂上这么讲。1994年...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著名新闻学家何微先生新闻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于 3月 23日在西安举行。来自北京、武汉、杭州、南京、太原、汉口、石家庄、西安等全国各地的专家、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2002,(4)
由陕西日报社、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北政法学院联合举办的“何微同志新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3月23日、24日在西安召开。来自北京、武汉、南京、海口、广州、石家庄、太原等地的60多位分社社长、报纸总编、高级记者及新闻学教授,汇聚一堂,参加了这次专题研讨。部分  相似文献   

9.
何微同志主持陕西日报工作时,成立了陕西省新闻研究所,出版了《新闻研究》季刊。这个刊物在研究我国新闻理论方面很有见地,在倡导新闻改革方面也有贡献,在我国新闻界很有影响,但因机构改变停刊了。  相似文献   

10.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其创建者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确立的"学习新闻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实践", "新闻工作是一个世界化职业"的教育理念,以及贯彻其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密苏里方法",百年来在世界新闻教育界享有盛誉.对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影响深远.当下,其搭建多层面多样化实践平台,坚持全球化教育视野,建设理论与实践互为支撑的师资队伍,从细微处入手促使学生确立诚信意识遵守诚信原则的做法,值得国内新闻教育界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杭州大学在今年五月正式恢复新闻系,聘请上海记协副主席陆灏为名誉系主任,聘请全国新闻教育学会顾问何微、全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洪一龙以及浙江新闻界知名人士郑梦雄等为兼职教授。该系现有专职副教授五人,讲师和助教十多人,全部从事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语言文学基础课以及政治、外语等公共课则由校内其他系协同开设。杭州大学早在1958年就曾设立新闻系,为当时全  相似文献   

12.
姚琦 《传媒》2018,(14):81-83
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新闻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从现实来看,新闻理论教学面临着教材体系滞后、教学方法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陷入误区等种种问题.面对来自业界的挑战和对新闻人才的新需求,新闻理论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学生"模式,要面向业界前沿、面向新闻实践、面向学生主动性,以此提高新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正在新闻战线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对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深化新闻改革,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新闻单位如何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在继承中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新闻工作者如何在种种诱惑面前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自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办报为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周光明  王琦 《编辑之友》2021,(1):102-109
延安时期的中共新闻教育是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形成了新闻教育的"延安模式".延安新闻教育在技术训练和学理研究两方面各有所成,其教育实践主要包含大学新闻教育和新闻机构的新闻教育两种新闻教育类型,后者又可细分为专职人才的新闻教育和通讯员的新闻教育.延安新闻教育从属于中共的干部教育与宣传教育,受到"新教育"理念的强烈指导,带有明显的实践主义特征.它既是一种地方经验、地方知识的提炼,又具有一定的普遍启示意义.这一模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武汉大学信息传播与现代交际研究中心主任李元授新著《新闻信息概括》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著名新闻学家甘惜分、何微作序。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新闻传播学术专著;它运用跨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新闻、新闻信息的全过程,提出了自己的新闻信息理论的新观点新模式,是一部体系框架新、研究视角新、理论见解新的佳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在新闻领域的体现,是新世纪新阶段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能不能通过活动的开展,使新闻战线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发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是检验学习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7.
金秋时节,我们乘车赴古城西安,去拜访新闻界前辈、新闻学者何微.教授何微在解放前的战争年代曾任新华社记者,新华社分社社长;解放后又曾任陕西日报总编辑、陕西省社科院院长;致力于中国新闻思想史的研究,是一位成绩卓著的新闻学专家.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新闻理论在我国一直处于地位重要但教学“鸡肋化”的矛盾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彰,是当前我国新闻理论教育的最大弊病.引入案例教学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内容丰富、气氛活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内容的生动展现中培养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理论教学回归到“实践·理论·实践”的科学模式,这是促进和改善新闻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也应该成为今后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三部分:一是描述近10年来新闻传播学的跨越式发展:从"量变"到"质变",新闻传播学教育实现超常规发展;从"单一"到"多元",新闻传播学研究全面开花.二是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注重规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整体结构得到提升;新闻传播学研究逐步规范,走上专业化、科学化道路;迎接全球化挑战,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走向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外延扩张,内涵发展较为缺失;超常规发展带来人才培养的供大于求;管理和监督欠严,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堪优;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精神在新闻教育中迷失;整体的无序性、与实践脱节,影响了新闻教育的质量和声誉;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仍需规范,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还需要不断创新.三是展望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调整结构,挖潜内涵,促进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面向时代,紧跟现实,面繁荣新闻传播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失源"后记录事实的可证性问题,长期困扰着新闻实践和理论研究.文章通过文献收集、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考察后发现,新闻"失源"后记录事实的可证性研究是新的研究视角,关系人在新闻报道"失源"后的再言说加大了新闻记录事实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新闻可证性应与新闻事实一起成为新时代新闻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在实践操作方面,要注重相关信源和关系人再言说的交叉互证,发挥新技术在新闻"失源"后的记录事实可证性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与新闻事实选择、制作和发布平行的可证性知识体系以及考证指标体系的知识创新,助益新闻实践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