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征  冯静 《国际新闻界》2005,(3):24-26,48
明镜周刊是德国历史最久,影响力最深远,声誉最高,同时也是引用率最高的新闻周刊,它不仅是德国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一本政经杂志。对于《明镜》在德国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于尔根·蔡富特(JuegenSeifert)在一篇文章中作了生动的描述:《明镜》已经变成一个公共机构,人们整天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证明了这一点。争论时,人们会说:“这是《明镜》的事”;威胁时,人们会说:“我把这事告诉《明镜》”;遗憾时,人们会说“如果《明镜》报道就好了”;找理由时,人们会说:“《明镜》都没在意这个”。“《明镜》挑起事端,从不顾及别人的脸面,他把…  相似文献   

2.
魏艾 《新闻世界》2011,(1):127-129
新闻涵化理论发端于上个世纪并用于研究电视对受众的影响,但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新闻涵化理论同样作用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中,对大众产生影响。本文在对《明镜》周刊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的所有涉华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明镜》周刊涉华报道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客观的语言描述,但是在题材内容方面,则主要是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3.
范钊  李妍 《新闻世界》2012,(5):163-164
《感动中国》作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本文通过对历年获奖人物的社会角色解析,分析当今社会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4.
张泷予 《新闻世界》2014,(11):112-114
三鹿奶粉事件后中国奶粉市场一直是媒体的关注重点。本文选取《明镜周刊》与《人民日报》对"中国奶粉近况"的报道为样本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报道侧重点、报道视角及报道风格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孙晶 《青年记者》2005,(2):69-71
在德国种类繁多的报刊杂志中,《明镜》周刊是最夺目的风景,德国广大民众尤其是上层官员和知识分子,对这份周刊情有独钟,他们甚至将每周星期一《明镜》周刊的发行日,叫做“明镜之日”。  相似文献   

6.
“镜像”一词现在被广泛使用,如“中国镜像”、“传媒镜像”、“全球镜像”等等。“镜像”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他认为周遭的人和事物(他者)成为人们认知自我的“镜子”,人们在“镜像”中发现自我,形成主体意识。传播技术的发达,使大众传媒在现代成为最大的“镜子”。人们在大众传媒提供的“镜像世界”里关照自身、认知世界。“媒介镜像”不等于现实,它是对现实的映照,但它真实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情感、态度,左右着舆论的走向。而我军新闻学者朱金平就在其《舆论战》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镜像世界…  相似文献   

7.
季苓 《青年记者》2009,(18):54-55
新闻杂志是报道、解释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的杂志,形式以深度报道和评论为主。封面相当于新闻杂志的“头版”,是新闻杂志的“门面”。一些世界知名的新闻杂志,如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英国的《经济学家》等,都很重视杂志封面的设计制作。在我国,一些新闻杂志也在借鉴国外新闻杂志封面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模式,体现出不同于其他新闻杂志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名刊要览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国家》;英国《经济学家》;日本《朝日时代》;德国《明镜周刊》;法国《新观察家》。  相似文献   

9.
每逢星期一早晨,在波恩各政府机关里一片寂静,办公室都关了门,秘书们不接电话。也许还有些文件正待签署,有些问题还要进行辩论——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得等待内阁成员、政客和官僚们把最近一期的《明镜周刊》浏览完毕后再说。《明镜周刊》堪称为西德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了。近几个月来,在汉堡刊行的这份爱争论的新闻刊物曾揭露了两件政界上层人物的丑闻,其中之一乃是对施密特总理的脆弱的联合政府的一个潜在威胁。即使通常比较保守、不敢充分报道实情的伦敦《泰晤士报》现在也不得不声称,《明镜周刊》是“德意志的民主堡垒”了。在一向比较稳重的西德公众传播界里,《明镜周刊》毫无异议在全国新闻界占最有威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德国三大主流在线媒体,即《明镜》在线、《图片报》在线及《时代》在线作为分析样本,通过选取其关于"昆明暴力事件"的报道时间、标题、信源及内容,分析德国在线媒体对中国突发事件报道的反映、态度及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肖依 《青年记者》2017,(14):33-34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文化传播上却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人民日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报道,是一种国家叙事,是塑造良好大国形象的尝试. 通过“一带一路”报道树立国家形象 笔者在《人民日报》中获得标题含有“一带一路”字样的报道(截至2016年12月14日)共515篇,等距顺次抽取其中100篇样本,分析《人民日报》是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报道叙事树立国家形象的.  相似文献   

12.
任晓润 《视听界》2005,(1):70-72
十二年前,在中国电视新闻走向蓬勃发展的起步期,深度报道以其不同凡响的超越为观众瞩目,也成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中的事业殿堂,当深度报道所涵盖的理念对中国电视新闻事业产生质的飞跃时,曾经作为深度报道代表性载体的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却遭遇到来自受众的“寒流”。《江苏新时空》、《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法治现场》、《第一时间》、《西安零距离》、《成都全接触》等等“新闻超市”①类栏目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呈燎原之势,其受观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创办者当初的期待。有学者认为此“新闻超市”类栏目以其“民生”特质而堪称“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②也有学者认为此类节目过于媚俗,降低了新闻性栏目的品位。③本文从“主体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代晓冬 《编辑之友》2012,(7):120-122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道德信仰层面的意义危机与社会政治层面的秩序危机,儒家文化所建构的民族认同镜像被击得支离破碎.面对这双重危机,五四启蒙思想家们以《新青年》为核心阵地,树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以“科学”解决道德信仰危机,以“民主”解决社会政治危机,掀起了现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企图重建现代中国的认同镜像.这种重建民族认同镜像的努力,因其所内含的矛盾,没有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双重危机,但深刻规约了现代中国的重建现代国家的历史实践,在中国出版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在全球流行深刻改变了国际关系,中国成功抗击疫情并取得经济一枝独秀的卓越表现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舆论关注度。本文着眼于后疫情时代的德语新闻话语,通过分析德国《明镜》周刊和《法兰克福汇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的相关报道,聚焦其对中国经济形象实施动态话语建构的阶段性特征,以期对促进中国对外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名刊要览     
《美国新闻在世界报道》:强硬的家伙;美国《国家》:弹劾总统布什;英国《经济学家》:美国的危机时刻;美国《新共和》下一步该做什么;德国《明镜周刊》:活动在巴格达的间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宁夏日报在报纸的一到三版开设了一批反映民意、舆论监督的栏目,以多样的形式和较高的报道质量赢得读者好评。该报在一版开设的固定栏目有《新闻观察》、《百姓事》、《银湖明镜》等。《新闻观察》以千字左右篇幅,剖析社会不同层次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解决问题的新鲜经验。《百姓事》栏目以几百字的篇幅如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读者来信》栏目反映了各方面工作中的种种问题。该报《市场特刊》的“曝光台”,《社会生活》的“热点追踪”,《道德与法制》的“群众呼声”等,均属以积极态度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88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条主题为“报道开放程度在提高期待新闻法早日出台”的新闻。这条新闻的导语称“一项对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问卷调查于12月13日在北京揭晓。1500多位人大代表、400多位政协委员公认:自党的十三大以后新闻报道的开放程度有很大提高”。在此前后,《民主与法制》《新闻学刊》《新闻战线》《新闻记者》等都对这次调查作了报道和分析。对国家最高决策层的首次调查这是大陆首次对国家最高决策层进行民意调查。作为中共中央所要求的国情调查的一部分,这项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同首都新闻学会读者  相似文献   

18.
当前 ,新闻谈话类节目在电视传媒中方兴未艾 (如央视四台的《中国报道》、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等 ) ,吸引了受众关注的目光 ,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无独有偶的是 ,在纸介质媒体中 ,一种类似的报道形式———“专家访谈”正悄然兴起 ,这种报道形式多见于周报 (刊 )中。有的报纸甚至开办了固定的专栏 ,如《中国经营报》周二刊第五版的《论坛导刊》。“专家访谈”是对传统的“专访”和“答记者问”报道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是深度报道形式的一种变体。它一般聚集于一个阶段内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生活领域中的热点事件和现象、焦…  相似文献   

19.
名刊要览     
美国《新闻周刊》中国2008;美国《时代》年度人物:普京;德国《明镜》周刊 可兰经;强有力的书;美国《商业周刊》2008何处投资?;日本《要素》月刊“军工疑案”中的前总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一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它的出版在教育界、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政协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在显著位置用大量篇幅对本书进行了报道。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了阵容强大的鉴定小组,对课题成果进行了鉴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是近年来教育科研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之一,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