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顾城,以其独特的诗风和传奇的人生经历在海内外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试从三个分期即童话时代、后童话时代、海外时期来探讨顾城诗歌的特色和内涵。本文下篇将重点探讨顾城的死因。  相似文献   

2.
一 1956年9月24日,顾城出生于北京白塔寺边的人民医院。顾城的父亲顾工是有影响的部队诗人,但从顾城后来发表的作品看来,他并没有受到父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人顾城已经被符号化了,干净、羞涩的童话诗人,同时也是残忍的杀人凶手。但如今已很少有人能切进当年事件的真相。一部顾城的纪录片或许能更多角度地让人们认识那个诗人以外,作为人的顾城  相似文献   

4.
在大海边凭吊另类人生激流岛顾城故居凄美破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每当读起这句诗,不由得想起中国著名朦胧派诗人顾城富有离奇色彩的一生。在新西兰的华人圈里,顾城是个避不开的话题。他后来隐居的新西兰激流岛也因其而闻名。人们回味着顾城朦胧美丽的诗句,痛惜他在新西兰神秘而悲凉的离世。不久前,记者探访了激流  相似文献   

5.
顾城死了.新闻是这样写的:“著名‘朦胧派’诗人顾城,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自缢身亡.在此前,他先用斧头将其妻子谢烨杀死,然后自杀.至此,这位1987年旅居海外的青年诗人‘家破人亡’于异乡.”背景材料交代:“据其好友追忆,顾城夫妇这两次感情上的分裂是这次杀妻自缢的直接起因.顾城和谢烨都曾向朋友哭诉过对方的不忠.顾城这人追求完美,凡事求其规律和顺乎自己,一旦有冲突,便陷入绝望.”  相似文献   

6.
朦胧诗人顾城于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激流岛用利斧砍死妻子谢烨再上吊自杀后,新闻媒介很是热闹了一阵。最近谢烨的母亲谢文娥悲愤地向《青年报》记者哭诉:“我们谢家的孩子被人杀了,看到的却都是同情杀人者的文章,这是什么道理呀!” 其实,许多文章对顾城还不仅仅是同情,更有一些简直是赞美。比如:说顾城杀妻,是因为对妻子爱得“太执著”;说顾城自杀,是一种“以身殉妻的忠诚”;至于“顾城之死”,则是“一种哲学”,“是一种艺术及审美方式”,“他的死也是在写一首诗”…… 对于顾城本身的是非,笔者不想再多说什么。我想说的,是我们的一些编辑,为什么竟让这类同情与美化杀人凶  相似文献   

7.
死亡的寓言     
朱大可  张灵 《出版参考》2004,(12):22-23
从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卧轨自杀开始,经过骆一禾的“革命性病故”,戈麦的焚诗自沉,直至顾城的杀妻自缢,诗歌死亡的多米诺骨牌已经砰然发动。当我着手收编有关顾城的文本时,诗人自杀的消息还在不断地传来——那些无名的、苦难的和脆弱的生命,正在或者将要加入这黑色的死亡游戏!  相似文献   

8.
死亡的寓言     
朱大可 《出版参考》2004,(35):22-23
从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卧轨自杀开始,经过骆一禾的"革命性病故",戈麦的焚诗自沉,直至顾城的杀妻自缢,诗歌死亡的多米诺骨牌已经砰然发动.当我着手收编有关顾城的文本时,诗人自杀的消息还在不断地传来--那些无名的、苦难的和脆弱的生命,正在或者将要加入这黑色的死亡游戏!  相似文献   

9.
顾城被称作童话诗人,他有真正的诗性,很多作品曾被我工整地抄在笔记本里。  相似文献   

10.
英儿(故事梗概)原著顾城顾城在离国前夕和妻子雷去看一个他们都很喜欢的女孩──英儿。他们认识了很久,可只见过三面。英儿是学中文的女学生。颐城和英儿告别的最后一刹那,确定了他们的恋情。颐城和雷离开中国以后,走了数国。最后,在新西兰的一个小海岛上,找到了他...  相似文献   

11.
《英儿》:“童话诗人”留下的风 波 曾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 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的诗句 而蜚声文坛,被称为“童话诗人”的 顾城,当他在新西兰的waiheke ls land(韦希克岛,《英儿》中被称作 “激流岛”)举起手中的利斧,残酷 地劈向自己的妻子时,那双他曾经 用来“寻找光明”的“黑色眼睛”,便 在他自己用绳索结下的死结里再也 未能睁开。 顾城杀妻自缢,由此而引发的 争论,在中国文坛和法律界掀起轩 然大波,那情景绝不亚于一场小地 震。有人愤怒地指责顾城的残忍和 灭绝人性;有人则对于一个天才诗  相似文献   

12.
上架新书     
《出版经济》2005,(10):42-46
《滇缅大反攻》;《2006营养健康指南》;《神童作坊—哈佛天才与素质教育典藏文库》;《巴黎恋人》;《别有天地—顾城文选·第一卷》。  相似文献   

13.
天才与疯子时常被放到一起讨论,这在中外艺术史、思想史上不乏其例,如宋代画家米芾素有“米癫”之称,现当代画家石鲁曾被诊断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诗人顾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疯狂砍妻并自杀,德国哲学家尼采生前因精神崩溃而发疯,挪威画家蒙克也曾罹患精神分裂症,美国作家庞德十几年住在精神病院里……  相似文献   

14.
“唱诗班”给了诗人和歌者一个再次拥抱的机会1974年,当罗大佑的一段美妙乐曲遇到徐志摩译自英国诗人罗赛蒂的诗作《歌》,诞生了罗大佑生平第一首发表作品《歌》。1999年,万晓利遇到诗人顾城的《墓床》,  相似文献   

15.
多年前,杨炼与北岛、顾城等人一起被归纳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但杨炼的诗句始终更为极端、晦涩。多年后,杨炼早已去掉曾经傍身的标签,以更加纯粹的诗人身份面向世界杨炼每次来中国,都说:我要回国了。每次飞回伦敦,会说:我要回伦敦的家了。他都用"回"。一个称为国一个称为家。  相似文献   

16.
“我们走了很远的路,就是为了寻找一盏灯。”这是诗人顾城的一句诗,也是《上党晚报》10年新闻历程的真实写照。10年前,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上党晚报》扬帆启航。10年来,《上党晚报》始终把自己的根脚深深扎入太行山这片沃土,在老区人民的关怀和支持下,抽穗拔节,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7.
李岚清会见海内外出版界人士 8月28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参加第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荷兰、俄罗斯以及香港、台湾等海内外出版界人士。德国  相似文献   

18.
据《新民晚报》报道,上海图书馆为解决海内外读者借书买书矛盾而开放的上海第一家全国新书展销厅,8年来已有400多家海内外出版单位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以及各种类工具书“登场”,赢得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赞赏和青睐。读者在阅览室借阅到自己十分需要的新书,立即可到新书展销厅里购买,极为方便。  相似文献   

19.
姜昕骅 《青年记者》2023,(23):35-37
青年群体特别是“Z世代”富有朝气、梦想,是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好我们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推动海内外“Z世代”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让中国故事在海内外同频传播,引发共情共鸣,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20.
关于提高“两会”报道水平的思考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张虎生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越来越成为海内外关注的政治大事,越来越成为各种新闻传媒聚焦的热点每当“两会”迎着骀荡春风隆重开幕之时,海内外新闻界便蜂拥而至,展开一场声势宏大、竞争激烈的报道战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