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新闻言论,是电视机构的旗帜与喉舌,当它要引导观众理解其所传播信息的深层意义时,往往通过各种富于理性的言论达到教化的目的。由此不难看到电视新闻言论节目的本性所在:作为阐述信息深层意义的电视新闻言论节目,它应当是在新闻信息这个物质基础上,以理性的引申、哲理的思辨去阐述、评论信息某一方面的深层意义或价值,从而达到以“言”教化、以“论”示理的目的。电视新闻言论节目的理性传播乃为其本性之所在,这一点应该是电视新闻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共识。中央电视台在为“焦点访谈”这个理想中的评论节目定位时有过4句话:“时…  相似文献   

2.
刘兆法 《大观周刊》2012,(27):79-80
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它将心理学引入到了金融领域,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完全理性”的分析框架,提出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行为金融学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值得“普遍模仿”的“黄金法则”。但是在国际传播领域,“交往理性”始终面临着困境。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交往理性”受到非理性主义、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阻碍。非理性主义削弱了交往行为理论的“理性”根基;民族主义以反启蒙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特征破坏了“理性”和“平等”的前提;现实主义则以权力斗争为核心、以“泛安全化”为表现,破坏了“话语规范性”和“主体真诚性”。三者交织于国际舆论场中,对国际社会的“公共领域”造成了难以逆转的伤害,导致了“交往理性”的困扰。  相似文献   

4.
所谓“理性新闻”就是新闻事实所提供的信息,要使人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后,能受到某种(或某些)教育、启迪,明白一点(或一些)道理,让人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在思想上打上较深的格印,收到“雨过地皮湿”而不是“雨过地皮子”的宣传效果。怎样才能多写出一些“理性新闻”呢?一、立意侧重明理。就是要在确定稿件意境时,要侧重于让受众明白茶一(些)道理。平铺直叙.就事写事,清汤寡水,味同嚼蜡,就会陷于“一般化”,在预选中就淘汰;寓理于事,事中有理,编者相中,读者(听众、观众)喝彩,即为佳作…  相似文献   

5.
法国革命以来的这个二百年,人类第一次产生了这样的社会成员,他们从“解释过去”变为“预言未来”,再变为“能动”:头朝下,造出一个世界来。真不知是福,是祸,还是“惑”?这里并不是反对启蒙理性,而是想反思启蒙的另一面:人的理性有限,以有限追无限,殆乎?  相似文献   

6.
体验经济席卷全球,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和我们的生活、关于报纸,我们已经有“新闻纸”、“实用纸”、“观点纸”等多种界定,在体验经济时代,还要高度重视:新闻纸也是“体验纸”!读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他需要新闻信息帮他理性决策,也需要纸上体验身外的世界、报纸创造体验有相互联系的三层。  相似文献   

7.
通过两年的实践,作为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地市最早设置新闻频道的荆州电视台,在专业化频道的运作与管理上已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根据荆州电视台收视调查网反馈的消息看,地方台新闻频道应该思索的是:新闻节目应该怎样处理“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理性”和“情感”的光辉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并最大限度地被受众接受?  相似文献   

8.
1996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力图“就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涉及面广泛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更有效地、有说服力地引导舆论”。《新闻调查》自开播之日,就明确提出要以自己节目理性的深刻性与观众冲撞共鸣,提出“调查是手段,理性是目的”,实现感性形象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的协调、融合、统一,使整个栏目透射出理性的光芒,对那种认为电视不能进行深度报道,无法达到理性思维高度的观点予以反悻。为了追求理性认识的获得,《新闻调查》综合运用了多种理性思维方式,而其中以承认事物的整体性、复…  相似文献   

9.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近年来,逐步走上了理性发展的新阶段。广播从业人员在行使职责时,如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性,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参考》2005,(8):1-1
世人皆知“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道理,“节情”与“理性”长久以来更是作为一种规范思维模式被提倡。这诚然有其道理,不过,亦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1.
我们多次都提及了人性,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人性呢? 人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理性的交织,往往表现为“佛性”与“魔性”的交织。换句话说,人性既可以如佛般慈爱善良。也可以如魔般丑陋恶毒。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官权富”的新闻总在网络上频繁掀起舆论大波。当这类事件发生时,大众媒介趋向于将事件简单标签化,进入二元对立的“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夺取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缺乏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盲目反精英、反权威、反体制的民粹主义倾向。文章从媒介框架理论和“官权富”事件的媒介再现出发.结合中国留学生在美遇害的“南加大枪击案”的舆情传播过程,对其中缺失的新闻真实性和理性的公民媒介素养进行分析,呼吁“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的理性回归,建设一个客观理性的媒介文化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3.
佛山电台位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又紧靠省会广州,不仅空中竞争激烈,单是调频广播周边地区就有十多个频道,而且还处于多种媒体交叉覆盖的“重围”之中,可谓“百舸争流、你追我赶”,市场占有份额的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如果说,“敢为天下先,不断开拓创新”是佛山电台鲜明特色的话,那么新形势下我们在追求超越自我、再创佳绩时显得更理性更务实。而花大力气构筑现代媒体新平台则是我们创新和变革的基点。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的美国经验派研究相比,批判传播学派显然还处于一种较为“边缘”的地位。在以“利益”与“效益”为主导的当代社会中,批判学派的大师们更像是孤独的行者。他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高举着理性的旗帜,对现代社会的诸多弊端发出猛烈的批判。在人类为所谓的、表面的“进步与繁荣”沾沾自喜之时.重新反思批判学派的观点,不能不说是一种理性的必要。也正是基于此,  相似文献   

15.
百闻不如一见。诚然,理性的认识往往不如感性的认识更为直接,而且,进一步来说,“一见”大致应是通过“百闻”的不断积累,才得以形成决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刘畅 《青年记者》2004,(12):35-37
我比较喜欢用“理想、理性”来概括自己的职业追求,因为理想,我们坚定;因为理性,我们会牢记自己身上的公共责任。换句话说,就是有着诗人一样的激情,有着史学家一样的严谨。  相似文献   

17.
朱学诗 《新闻前哨》2005,(11):24-25
在大学新闻教育界,有人提出应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此论甫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各执一端,各自有理。我走“中间路线”。我的做法是把“师傅带徒弟”提升到理性高度。也就是说,既要在新闻理论教学时体现鲜明的实践特点,又要在新闻实践过程中进行新闻理论知识的渗透。此文拟以本人带领学生赴宁夏进行新闻实践的个案为例,谈谈我做“理性师傅”的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8.
江敏 《声屏世界》2001,(11):11-13
电视诞生之初,就与“流于表面”“肤浅”“低层次化”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曾几何时,一直以“大众化”“平民化”为口号而叱咤风云,雄踞传媒界的电视,也频频出现学的身影,纪录下学理性的思辩和富于哲理的感悟,学“触电”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  相似文献   

19.
《信息系统工程》2005,(1):22-25
选择“是”.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最好办法.所有的后果都可以由那个提出建议的人来承担。而当你说“不”的时侯.不但会凭空给自已树立很多对立面.同时也会将所有的责任肩负在自己身上.说“不”.对于CIO来讲是需要一定的勇气,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要求CIO具备一个理性的头脑.IT建设势必要“先投入,后产出”,每一次诸如ERP,SCM,CRM等应用管理软件项目开展时,CIO总会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拟态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艳 《青年记者》2010,(12):34-35
20世纪后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按哈贝马斯的话说,交往理性就是要让理性由“以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最终实现理性的交往化。其中,“主体间性”就是他扬弃了近代认识论的“主体一客体”认识图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体一主体”认识图式,即主张所谓的。以主体间性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