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黄婷 《新闻前哨》2020,(2):89-90
造纸术不仅是一种科学方法技术,更是一条联系世界各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纽带。造纸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不仅记载了万千历史,还承载了千年文明以及是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见证。一、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麻质纤维纸。在东汉经蔡伦的改造,进一步提高了纸张的质量、降低了原料成本,从而被广泛应用。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人们对纸的需求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变革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年轻群体中逐渐被边缘化,面临着传承难、传播难的困境。本文以浙江民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文化传播活动“中国(象山)开渔节”为例,通过剖析该活动对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利用多维传播理念探索浙江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简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书写媒介,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媒介形态来讲,简牍是由竹木制成,形制比较固定,其出现是由于社会生活中传播需要的扩大以及人们对媒介传播功能的诉求。简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多种传播功能,主要有作为典籍的文化传播功能、作为律法契约的信息发布功能、作为重要事件记录的纪事功能以及作为交往文书的人际沟通功能。简牍的发明是传播媒介的巨大进步,其广泛应用提高了传播的自由度和信息承载量,增强了社会的黏合度,维护了当时的政治统治,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打破了知识的垄断,加速了文明的更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形式日趋多样,内容不断丰富,沟通不断深入。但在文化融合、科技进步、新媒介涌现的背后,也正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探讨了当今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了"介质"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构建了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模式,以求从传播学的角度更直观地反映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与特征。  相似文献   

5.
蔡帛真 《报刊之友》2014,(2):126-127
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使得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身魅力,也成为推动本国经济拓展海外、提升中国世界地位、营造良好国际形象、与其他国家及人民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故而在国际传播中,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显得愈加重要。文章基于我国古今文化传播活动的梳理,从政府主导及民间活动两个文化传播推动模式分别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夏初蕾 《东南传播》2013,(4):116-118
新时期湖北发展对外传播迫切需要具有亲和力的形象大使,而生于兹长于兹的王昭君,既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女性。昭君出塞和亲不仅成为古代的,更是当今湖北对外形象传播的文化符号。摒弃不合时宜的昭君形象,赋予昭君以新时期的文化内涵,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华夏文明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汇聚,凝练着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其媒体传播,是推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并由此散发出了时代的魅力。本文基于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概述,分析了其媒体传播现状,并就其相应发展对策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杨小凤 《传媒》2019,(11):73-75
新时代,人民网英文版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快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建设,提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成果,发挥中国文化在提升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人民网英文版以其独特的优势地位不断丰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形式,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质量,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人民网英文版充分加强内容原创性,重点建设专题栏目,明确传播定位,强化传播意识和传播理念,建设优质的语言学习栏目,打造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国际品牌。  相似文献   

9.
崔圣  田田叶 《今传媒》2012,(1):153-156
文化因素在中国的对外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其重要内容,而且对中国的对外传播产生了双方面的影响,这一现象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使对外传播更加有效,更好地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可以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定位、具体操作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的对外传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霍雪莹 《报刊之友》2014,(4):152-153
本文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趋势入手,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进行现实角度的分析。力求在借鉴的日本文化对外传播经验的同时,提出适宜我国发展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从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提倡“文化立国”“读书立国”的政策支持以及关注受众、内容为王三方面维度来阐述,希冀可实现传播“中国梦”的世界愿景。  相似文献   

11.
花家明 《图书馆论坛》2007,27(2):178-180,F0003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书籍的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书籍的流通经历了官书垄断、抄写传播和印刷传播等三种主要形式的演变。中国古代书籍的每一种流通形式,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外宣传片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构建国家形象的责任。中国对外宣传片经历了由“相对模糊”到“被动提供”再到“主动投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在内容上,对外宣传片可借用西方“叙述模式”,增加客观性和故事性,在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降低一些“语境”高度,以便西方理解。在发行上,可以增加境外播放频率,变“单一”传播渠道为“多样化”传播渠道,以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对外宣传片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区域性对外传播的重要性区域对外传播是国家对外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基于区域的对外交往与传播有地理上的优势。其二是有人员的优势。第三是有文化和语言的优势。然而在中国对外传播研究与实践中,区域的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因为在中国对外传播的传统中,  相似文献   

14.
文献载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它对我国古代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古代文献有:甲骨,金文,石刻简牍,缣皂和纸质文献。文献载体不仅促进了古代文化的发展,还为系统地收集,整理古籍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量日益浩繁,需要选择更佳的文献载体,使之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15.
杜菲 《新闻世界》2013,(7):198-200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文化发展的“中国梦”在移动二维码的推动下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移动二维码是新媒体时代新的传播平台,对文化传播的推动力不可小觑,有效拓展移动二维码的利用频度和广度,可以加速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早日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适应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文化对外传播应走出"依附型"的轨道,积极探索转变传播范式。应立足"全球化的文化大格局""数字化的传播大格局",推进以价值观诉求为核心、以话语创新为支撑、以形象和软实力提升为目标的"对话传播",推进以"互联网+"重构传播要素及模式的"精准传播";应遵循文化对外传播的特殊规律,积极推进以故事为载体的"故事传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对外传播概念由我国提出,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一直以来,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之间的从属关系一直众说纷纭,难以定义。对外传播的对象是电视、广播、报纸或网站等媒介的受众,受众对传播者的接纳程度又决定了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二者又十分相似。基于此,笔者关于对外传播做以下思考。一、对外传播的目的对外传播概念由"对外宣传"转变而来。相对于国际传播学,对外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国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王伟 《新闻战线》2023,(21):61-63
视听传播作为社会文化的再现,是城市形象和品牌塑造的重要载体。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话语建构,视听传播成为发出声音、纠正偏见的有力抓手。南京广电积极构建城市对外传播新基建、新产品、新机制,提出开拓优质对外传播渠道、借势重大活动平台、强化影视精品内容创作等三大传播策略,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是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为典籍对外传播创造了全新的机遇,本文通过跨文化传播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典籍传播的现状,探究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策略,以寻求最佳传播方案、达到最佳对外传播效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