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见到余秋雨,是在一个上午。天略有些阴,刚刚结束那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千禧之旅”的他,神色稍稍显得有些疲惫。但是谈到这次难忘的旅行和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山版的《千年一叹》,他还是挺激动的。看得出,他是个很在乎的人。 记:能不能介绍一下《千年之叹》的大致内容? 余:这本书和我以前发表的文化散文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一个阅读者。每个台湾文化人的成长轨迹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在某个时候受到了一本书或很多书的自我启蒙,比如李欣频。除去她台湾广告界的“文案天后”、诚品书店的金牌文案的诸多光环,她给自己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与文字调情、跟创意恋爱、和旅行结婚、还孕育了很多书娃娃。天,这样说是不是过了,想想,只要有她心仪的书为伴,她就这样生活。  相似文献   

3.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4.
陈沛芹 《今传媒》2004,(5):25-26
这位美国记者在中国一个月的采访中,总是有企业为她提供住宿,她却坚持自己付费。除了吃饭入乡随俗之外,所有的费用都自己承担。遇到有些企业赠送纪念品,她要么拒绝,要么带回去交给报社。她非常严肃地告诉我,如果收了采访对象送给的现金,报社会辞退她,其他报社知道她,是因这个原因被辞退,也不会聘用她。  相似文献   

5.
2005年12月,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和普希金图书馆对俄罗斯读书现状的调查结果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俄罗斯人没有买书,1/3的公民家庭没有一本书,37%的人从不读书.  相似文献   

6.
余秀华忽然被炒起来了。印象中,诗人被炒起来,要么是自杀了,要么就是诗人本身有什么异样的特质。余秀华就是个湖北乡间患有脑瘫的女子。我在去年8月认真读过她的一些诗,有些非常出色。后来因为感动还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内心觉得,一个女子,残疾女子,而且生活在内陆乡间,坚守诗歌这类文体这么多年,本身就是非常动人的。那时候,我反而不想刻意解读她的诗歌本身了。因为,一个人的经历与坚守,带给我的感受,一种普通人身上的人格魅力,比诗歌要重要的多。但这个月头上,她忽然火起来了,并且当选了湖北钟祥市作协新一届副主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听到李欣频的名字是2011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她的一本《诚品副作用》,阅读之后大为心折:原来文案竟然也可以在商业之上构筑出文学美感!出于编辑的职业习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作者的相关信息,才发现李欣频原来是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物:她19岁时成为台湾诚品书店的御用文案、她每天阅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她最多时一年举办一百多场讲座、她旅行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的称号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文案天后、创意作家、北大讲师、旅行家、创意生活家……而在看过她的一些专访及照片后,我想,李欣频在生活中一定是一个极具女王范儿且个性高傲的人.  相似文献   

8.
范用先生编了一本《爱看书的广告》,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我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平常也喜欢看书的广告,所以有不少体会。  相似文献   

9.
读书与旅行     
<正>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有着超然物外的洒脱。读书与旅行,既是乐事,也是雅事,都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与素质。旅行就是读书,读山山水水、读人生百态、读风土人情;而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在文字中旅行、在飘香的书页里游走、在先哲的思想里行吟。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旅行首先要寻找心仪的目的地,读书首先要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旅行目的地有很多,名山大川风景名胜、海外风光域外风情、  相似文献   

10.
李菁《,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主笔,除了做社会新闻,还负责一个名为"口述"的栏目。想象当中,身为大名鼎鼎周刊记者的她会很忙,要么在采访、要么闭门写稿凡人不见。然而从约访到采访结束,不过三天时间!她刚好完成了关于苏联解体20年的一篇大稿,有一个空档,之后,马上就将投入有关朝鲜最高领导人逝世的新闻报道。听李菁说话,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言语中流露出的智慧恰如流水涓涓。她聆听,她思考,她讲述,我可以想象接受她访谈的人会与我有相似的感受。有人把李菁跟柴静并提为知性女性媒体人的代表,李菁却说自己真的不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只想简简单单把工作做好。事实却并不简单——她渐渐找到了自己与杂志之间的合拍节奏,跳跃在"新闻"与"旧闻"之间。  相似文献   

11.
王蒙 《图书馆杂志》2005,24(10):81-88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关于读书的事情,读书并不能算是我的长项。因为,和一些学界的大师们相比,我读书的数量既少,记忆的也有限。比如,我们知道有些大师的佳话,他可以指着图书馆的一个书架子说:“这个架子上的书,我已经全部读过了,甚至于我已经全部背下来了。”于是,就有人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开至第232页,他果真能把此页上的内容给背出来。当然,这种人也不多,但确实是有。还有的人精通好几国语言,在国际会议上别人谈论到某书,  相似文献   

12.
常常,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身边的好书太多了,这本翻翻,那本看看,好像是读了很多书,实际上呢?哪本书也没有读通,那本书也没有读透。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不失为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和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 无论如何,还是要像自己希望着的那样生活。我想,姚姚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就是她像众人践踏的泥路一般低贱时,她都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都不肯将就…  相似文献   

14.
恰如文学史的建构一样,小说史的建构必须以一种小说史观为基础。而小说史观又是以小说观念为精神内核的。我国传统的文学史要么根本就没有文学史观,要么就把文学视为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的直接形象符号。这样,文学的自律性便被机械的他律论所阉割,文学史也便失去了本体意味。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在文学史的建构中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胡尹强的《小说艺术:品性和历史》一书则树立了一种科学的小说史观,这使本书走出了历在文学史操作无可规避的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本书首先对中外古今的小说定义作了深刻的得失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小说重新作了定义:“小说是作家虚构的人和人的生活的描述”,作家对人和人的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理解是小说的灵魂和生命。不难看出,本书既强调了小说艺术发展的外部动力;人和人的生活,又抓住了小说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小说是描述艺术。同时,它还找到了这两者实现交流的中介:作家虚构即对作家审美心理结构的强调。流转于其中的便是作家对人和人的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理解。本书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建构小说史的,这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相对于政治、经济等,“人和人的生活”作为对小说艺术发展的外部动力的概括无疑更全面也更具本质意味,而且与小说内部空间有着更深层的契合性。同  相似文献   

15.
在伦敦,即便不买一本书,也不愁没书看。这里公共图书馆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功能齐全,所有想读书的人,不分家庭贫富、身份贵贱和年龄大小,都可以不花分文坐拥书城。同时,英国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已远不止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的读书机会那么简单,它往往兼具教育、娱乐、网络、资讯、社区服务等各种功能,同时也是社区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6.
止庵 《中国编辑》2004,(4):28-29
一本书畅销,本身并不是普通读者读或不读这本书的理由。对读者来说,读书纯属一己之事,自有取舍标准;即便与别人所读相同,也是经过一番考量的。读书不是凑热闹,所以无所谓“畅”,只要“销”就行了。  相似文献   

17.
郜莹 《出版参考》2009,(10):47-47
在新疆旅行时,同房的是位看起来应该有五六十岁的日本妇人。 她自我介绍叫洋子,一个人以自助旅行的方式走丝路。从她被晒得黧黑的肤色来看,她的丝路之旅应该走了好一段时间了。果然,她说,她已用搭班车及卡车的方式,行南闯北走了三个多月。但让人吃惊的话还在后头呢,她说:“为了能独自走这趟丝路,我先去沈阳读了一年的汉语,然后再从沈阳坐火车到北京,北京坐火车来新疆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新闻世界》2008,(3):59-59
她是个商界强人,某一天,她买下了这家公司。这是一家并不被别人看好的公司。那些日子,公司人心惶惶,害怕被裁员。但不久,她宣布公司人员一个也不动,只是立下了必须遵守的几条“规矩”。  相似文献   

19.
微言大义     
正人民网法人微博旅行和读书,教会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有空时读本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请记住,书籍是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注脚,知道自己需要读什么,比追寻榜单更重要!你有多久没读书了?湖北人民出版社官方微博在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面前,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然而,市场和需求的现状决定了数字化仍然是长期过程,搭乘政策利好的"东风",具备互联网思维、"玩转"技术与资本,被认为是出版业当下最重要的功课。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08,(8):32
创意是天生的吗?是否有办法靠后天练习达到?台湾广告创意人李欣频在新书“非写不可,不写会死》(方智文化)一书中开宗明义道:“创意原本应该是天生的,只是我们长期被教育、规则、别人的眼光……制约成胆小,不敢多想、不敢梦想的人;换句话说,只要把感官打开,眼前世界每一分每一秒的发生,都是你可以当下采集的创意灵感。”她认为创意没有科班不科班的问题,也不是进广告圈才是有创意的人,怎么进广告圈?什么人适合广告圈?都是因人而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