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月中旬。暴雨连连袭击鹰潭,信江河水猛涨,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降临鹰潭大地。6月15日,我接替担任市防汛指挥部的新闻部主任。天刚刚断黑,指挥部成员放下快餐盒,就端坐在岗位上,气氛凝重──市长、水利局同志的话机不断传来一线危急快报。商讨,请示,处置,调集部队……这一切,我都用耳听,用心记,合计着怎样随抢险船赶赴现场采访。由于天黑水大雨不停,航船无法靠岸,两处抢险增援取消,部队回营地待命。深夜,市防汛指挥部渐渐冷清下来。临睡前,我一再要求市委宣传部负责报道联络的同志有任务别忘了电台。零点时分,指挥…  相似文献   

2.
我是在长江九江城防堤决口的第二天晚上闻讯赶赴九江的。当时九江军分区招待所里已住满了各路的记者和新闻干事,大家都在忙着写自己的稿子,我被安排在三人间的房子住下。当晚8时许,我向九江军分区的同志提出到决口处采访,这位同志告诉我,洪水已封死了去路,只能乘船,而当晚的值班驳轮已经不开了,他让我先休息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去,我认真地说,必须今晚先去看看,九江军分区的领导看到我的心情十分迫切,便设法帮我弄来了一条冲锋舟,并让我穿上了救生衣。当时,长江第四次洪峰正从这里通过,江涛一浪高过一浪,长江已没有行船,只…  相似文献   

3.
呼啸25天的卫146井,经过我局800余名干部工人顽强奋战,于9月24日下午2点40分嘎然而止。石油部副部长周永康和我局党政领导同志分别前往医院看望在抢险中烧伤的14名职工,高度赞扬他们为四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卫146井是我局重要的地质资料井,8月31日,当钻至2795米的时候,突然发生井喷。喷出的油气流高达40多米,吼声聩耳。9月6日,在制服井喷中又燃起大火,一直向四周蔓延。井喷发生后,我局迅速成立抢险领导小  相似文献   

4.
奔向决口     
世纪末的九八之夏,大自然以特殊而残酷的方式─—洪灾,考验中国人的实力和意志。江西,在这场洪灾中成为受灾最重的省份,同时也是第一个举起依法抗洪的利剑战胜洪魔的省份。九江,在这场洪灾中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不仅因为长江在这里溃口又被封堵住,而且因为这里是全国最早一个水位超警戒线,最后一个水位退下警戒线的城市。换句话,抵御超历史特大洪水,从这里开始,战胜超历史特大洪水,在这儿收兵。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江泽民等十多位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日夜关注并亲临九江,朱镕基、温家宝几次亲临九江抢险现场,在江西抗洪史上…  相似文献   

5.
从6月12日开始,连续3天暴雨,流经上饶地区9个县、市的信江河两岸就变成了一片汪洋,田野、村庄转眼沦为泽国,丰收在望的庄稼瞬间化为乌有。14日下午,上饶地区防汛指挥部召开了紧急会议。第二天,我就开始沿着这条长达329公里的信江河一路追赶惊涛骇浪,直逼鄱阳湖畔……虎形山上两腿发软6月16日晚,上饶县应家乡余家山突然“哗啦”一声,滑下几千方山土,冲毁了2幢房屋,好在村民早已疏散。然而,同余家山一河之隔的东山坞村虎形山却出现了更大的险情。6月18日,上饶地区有关专家实地勘察虎形山后,连叫了三声“危险”…  相似文献   

6.
得知新建县二十四联圩排舍夹出现特大险情的消息。是8月1日晚上10时20分,正在市防汛总指挥部防汛例会上采访的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迅速赶赴排舍夹。从南昌至新建二十四联圩,相距百余里。在这暴雨之夜台里以最快的速度为我调来了采访车。“闻‘汛’而动,雷历风行”这是台领导要求我们记者在这特殊的时刻应有的作风。我一遍遍地借助时断时续的手机在嘈杂和颠簸的车厢里与前方一线指挥长通话。作为百姓,我牵挂着险情的变化和那些在建军节之夜抢险的官兵;而作为记者,我唯恐遗漏了抢险战斗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到达排舍夹险段已是午…  相似文献   

7.
某晚报最近刊登了一条消息,说该市市委书记主持会议,号召全市党政干部向前一天在外省考察时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的市委副书记学习。第二天,该报登出道歉启事,声明该市委副书记只是负了重伤而未牺牲。  相似文献   

8.
最近羊城晚报上的当天消息显著地增加了,新鲜的东西增多了,引起了报社内外热烈的反应。我曾对3月14日到25日的一版报纸作了一个不精确的统计,在这十二天中共发表了当天发生的地方消息五十一条(其中有十六条是隔天下午或晚上发生的事情,根据晚报的出版时间,也列入当天消息计算),最多的一天是19日,有十一条(其中有关地震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1987年8月下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一条快讯:23日清晨一列从兰州开出的载油货车,行至陇海线天兰段十里山2号隧道处突然脱轨起火,致使这条西北交通大动脉陷于中断。接着,人们又从报纸上、电视机旁了解到更多的详情:16节满载成品油的油罐列车在洞内燃烧不止,浓烟滚滚,烈焰腾空;各方领导赶赴现场,千余名抢险大军强行爆破,堵塞洞口,奋力灭火。……经过9天8夜的紧张抢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8月底又传来了令人欣慰的消息:中断了203个小时的天兰线恢复通车。人们在电视荧屏上看到,一列货车缓缓驶入刚修复的隧道,然后伴随着一声悦耳的  相似文献   

10.
长篇录音通讯《殷切的关怀——记温家宝副总理察看郴州市洪灾区、慰问灾民》(下称(《关怀》)获得了湖南广播电视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一等奖。这篇通讯从新闻事实的发生,到第三稿播出,共历经了80小时,对记者的新闻敏感、采访功夫、写作水平、制作技巧、应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都是一次考验,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抢"字,觉得这条新闻是抢出来的。我急得快要掉泪 "8·8"洪灾不仅给郴州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还使四清水库出现了垮坝的险情。从2002年8月8日九时起,我就昼夜坚守在大坝抢险工地,随时报道抢险进展情况。8月11日上午,工地传出消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12日要来视察!我和工地抢险人员一样激动,决定采访、报道好温副总理的这次视察,让广大听众听到温副总理的声音,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到了11日下午,情况却发生了不利于郴州当地媒体记者的变  相似文献   

11.
4月1日,美国一架电子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后,新华社迅速播发了消息。当跳伞坠海的飞行员王伟是浙江湖州人的消息传开后,短短几天内,数十家新闻媒体的记者云集湖州,争相报道有关情况。 作为英雄家乡的市委机关报,湖州日报立即安排报道,浓墨重彩宣传英雄。从4月4日确知失踪飞行员王伟是湖州人到4月25日止,湖州日报刊出宣  相似文献   

12.
’98抗洪给了我一次生死考验和重新锻造的机会,长时间沉在抗洪救灾一线,我先后从长江支流信江和鄱阳湖区发回电视报道五十余篇,写出不少心得。一、不到一线难出鲜活的情景新闻从6月中旬的信江流域山洪暴发到9月中旬鄱阳湖水位回落,我在险情灾情严重的波阳、余干、弋阳、横峰等县往返奔波了两个多月,其中驻扎在灾区采访45天,可以说,每到一个现场,都历尽艰辛,吃够苦头。洪水吞噬了田园村庄,冲毁了道路桥梁,无疑也给我们记者进入现场造成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前线军民在与洪魔殊死搏斗,作为一个党员记者,我更没有任何理…  相似文献   

13.
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20多天的灾区采访生活,对于我这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年轻记者来说,是够回味琢磨的了。更何况,还亲身经历了那个险乎“壮烈”的抢险之夜。7月4日,报社派我到东台市灾区采访。那时,里下河水位还未超过3米,但与兴化、泰县交界的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在会议消息如何“勾”住读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上作了一些尝试,感觉只要当个有心人,会议新闻同样是能“出彩”的。 那还是去年底,淮安市扶贫攻坚到了最后冲刺,面对参差不齐的进度,市委专门召集“拖后腿”的市直单位负责人开会,敦促一下,以完成全年扶贫任务。按常规,我只要将市委领导所讲的几点要求写出来就无可厚非,可我实在厌倦了那种自己都不爱看的写法。在会上,我认真地倾听着,想捕捉一些感兴  相似文献   

15.
梦假成真     
今年七月七日,陕西日报头版发表了我写的《西安航天工业学校成立》的消息,每当想起这篇稿的产生,总觉得好笑,原来是靠托梦而写成的。一天晚上,当我熟睡之后,梦见报刊上发表了这则消息,心里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16.
封堵决口     
9月1日,在连日洪水浸泡下,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湾里村渭河大堤险情迭起,相继发生两处20余米宽的决口,5个村庄两万名群众面临洪水浩劫。经过兰州军区驻陕某工兵团240名官兵与当地群众13个小时奋战,决口被成功封堵。  相似文献   

17.
采访在子夜     
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采访。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降临我们安徽巢湖市以后,我忧心如焚。可我们电台刚刚开播,人手少,我只得留在台里值班。我多么渴望能奔赴一线采访。机会来了。7月6日下午5点,西南风骤起,至晚上7点,风力达七八级,巢湖北岸各大圩口纷纷告急。晚8点,我来到电台。风声、雨声、声声撞击着我的心。我与市防汛指挥部保持“热线”联系。晚8点半,指挥部告诉我,“城防工程告急,地、市直机关近万人正奔赴贾塘圩南埂抢险。”夜里12点下班后,我便直奔1华里的城防贾塘圩南埂。在埂堤上,我竟然碰到年已81岁的市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中共湖南湘潭市委制定了《湘潭市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实行任前公示暂行办法》;确定陈植源等5名新闻官为第一批任前公示对象,并于5月10日、11日先后两次分别在湘潭电视台、《湘潭日报》上进行公示,接受舆论监督和全民监督。5月25日止公示期满。15天的公示期内,市委组织部收到有关公示对象的各类信函、电话举报3件。经组织部认真调查核实后认为,几件举报均不影响公示对象任职。组织部及时向市委常委会议如实汇报,并分别向有关举报人反馈情况。在此基础上,5月26日,中共湘潭市委发文,正式任命《湘潭日报》原…  相似文献   

19.
今年5月,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登山队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实现了登顶、会师、跨越的预定目标,我有幸采访了这一世界登山史上的壮举。 5日,中日尼三国登山队员按计划从北南两侧突击攀登顶峰,记者们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了,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迎接这壮观的时刻。大家一会儿看电视转播;一会儿又守在无线电台报话机旁等待最新消息;有时拿起照像机抢拍这难忘的历史瞬间……。队员们登顶成功的消息传到大本营,人们都欢呼起来,记者们也不例外。我顾不得吃饭、喝水,赶写了一条消息《中日尼登山队实现跨越珠峰的伟大壮举》和特写《向顶峰冲刺》,于当天下午从大本营发回北京。这一天,我在珠峰脚下海拔5000多米的登山大本营连续工作了近20个小时。  相似文献   

20.
也许说来不信,我的第一篇是在雹打雨淋中产生的。1993年4月20日,第十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召开之际,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了正在放飞决赛的放飞场。闻讯赶到的某部战士们为回收挣脱的风筝和保护外宾安全,鞋子跑丢了、头碰破了全然不顾。4个小时的奋战终于使国家免受重大损失。当时,在现场抢险的我,深深被官兵的行为所感动,一回到连队就迫使我这个从未写过稿的人拿起了笔。很快《风筝都突降暴风雨,众官兵舍身救群众》的消息脱稿了。此时已是下午3点,雨还在下着,我顾不上吃午饭,借来自行车就赶往20公里外的报社,走到半路老天又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